浙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复杂。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成大致平行的三支。地跨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水系,由平原、丘陵、盆地、山地、岛屿构成。那么浙江景点导游词应该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浙江景点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介绍浙江景点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潮流”旅游公司的导游任飞,我的“游客满意度”在公司里月月走在前列,所以请大家放一百个心。好了,下面请跟我一起观赏钱塘江大潮,去感受它的磅礴气势,领略它的神秘。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世人称为“天下奇观”,它的气势是为世人所惊叹的。那么,它到底怎么壮观呢?当浪头靠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前头并进,说浩浩荡荡还远不够呢!那声音如同千万辆装甲车同时开动,震耳欲聋。正所谓: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
形成这壮观场面的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入海口长达近百公里,而杭州湾仅长20多公里,所以澉浦以西只剩下三公里,大量江水涌进极其狭小的河道,无法顺利通过,而后面的潮水还在不断涌进,迫使潮头陡立,出现壮观景象。
其二,水速和涌潮潮速的比例也有影响,如果两者不同或不相当,也不会出现难得一见的壮观场面。
好了,我从大家的眼里读懂了大家激动和急切的心情。再过半个小时,大潮就会出现,让我们端起镜头,一起等待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一起感受大自然呈现给我们的磅礴气势和独特的美吧!
介绍浙江景点导游词2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德清来旅游!德清旅游有句形象口号,叫做“玩水下渚湖,游 山上碧坞” 。下渚湖是德清旅游的王牌,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湿地”,上碧坞就是我们 现在要去游览的景区,叫“碧坞龙潭” ,它位于德清县的莫干山镇。大家知道莫干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的朋友可能还游览过莫干山,可是你们知道莫干山最美的景色在哪里 吗?就是碧坞龙潭。因为碧坞龙潭开发的时间还不长,所以许多人还不知道,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可称为“养在深闺未人识” 。以后可以告诉你的朋友,下次再来德清旅游,游莫 干不游碧坞,等于白来了。
朋友们,从湖州市区到碧坞龙潭大约 1 小时行程,刚才经过的这个镇叫埭溪镇,是在 吴兴区与德清县的交界处。
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规模非常大的水利工程, “老虎潭水库” 叫 。
这是一座以防洪为主,集供水、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水库,水库面积 5.3 平方公里,总库容量近 1 亿立方米,年供水量 6796万立方米。计划到 07 年底工程竣工, 08 年开始向湖州市区供水。届时一个风光秀丽的人工湖就将出现在这里,这个地方必将成 为湖州旅游一个新的热点,碧坞龙潭就在老虎潭水库的旁边, 所以这条路今后一定是湖州最 美丽的旅游风景线。
我们已经到了碧坞村,看到这些大大小小的招牌了吗?这些都是“农家乐” ,碧坞村 虽然不大,但是“农家乐”已经有 20多家。过去这里的农民靠山吃山,主要经济来源就是 山上的毛竹,现在农民也搞旅游了,观念也变了,我们都是最受欢迎的客人。到这里吃住条件一应俱全,等会用餐时就让大家品尝一下碧坞农家菜的特色风味。
看,这就是景区大门,山峡之间一座高高的城楼,好象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一夫档 关,万夫莫开。游览碧坞龙潭就从这里开始——。
碧坞是个古老的山村, 走在这段古村小路上, 这里还在人间, 前面就是另一个世界了, 这叫渐入仙境。大家抬头看山壁上的题词, “莫干幽谷,碧坞龙潭”,这八个字是元代大书法 家赵孟頫题写。赵孟頫是湖州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名家之一,他夫人管道升是德清人,是古代最著名的才女之一,他们夫妇俩经常到碧坞来游览。从现在开始,我们进入了 景区的峡谷区,这里悬崖峭壁,怪石丛生,请大家在游览时一定注意脚下安全。
看到瀑布吗?迎接大家的第一条瀑布叫“福水瀑” ,福水降临好兆头啊!这座桥廊原 来是个祭台,叫“应雨台”,又称祈雨台,传说碧坞龙潭藏着一条小白龙,所以山中水流永 远不断。古时候每逢干旱季节,山下的百姓就在这里焚香叩拜,齐声呼唤小白龙,只要听到空谷回声,天雨便会应声而降,十分灵验,故称“应雨台” 。看这山崖上的四个大字“灵应 祷雨”,这是清代著名书法家赵谦之的真迹,取其中二字便是应雨台的名称。左边又是一条 瀑布,叫“清凉瀑” 。莫干山被誉为“清凉世界,避暑胜地”,其实莫干山最清凉的地方还是 在碧坞,盛夏天站在清凉瀑周围,比空调还凉。
请看上面这块山岩,感觉象什么?对,就象老鹰嘴,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雷公岩” 。
我们登上去近看,这里石壁上刻着一幅画像,是《封神榜》里的雷振子。雷振子原来是姜子牙手下的一员大将,后来封神,他封的就是雷神。雷振子的形象长着一付鹰嘴,所以把这山 岩叫做“雷公岩”。其实真正的缘由还有一个神话传说:因为碧坞山谷美如仙境,所以八洞 神仙经常在这里聚会游乐,其中汉钟离和韩湘子最喜欢下棋,俩人只要一到这里就下棋,一下棋就几天几夜没完。雷神和八仙是好朋友,又是个棋迷,是最忠实的观众。有一回,雷神观棋观得误了时间,到了施雷时刻连打雷工具也没有准备,这下可糟了!原来这下雨打雷工作的纪律特别严格,必须按天条不折不扣地执行,什么时候下雨什么时候打雷,下几点雨打 几声雷,都得按规定办,差一点就是犯了天条。
《隋唐演义》中有一个情节,说的是东海龙1王为了跟一个算命先生打睹,到了下雨时刻有意少下几点,结果犯了死罪,被唐皇李世民的承相魏徵在梦中斩下龙头。所以雷神能不急吗?情急之下,猛蹬一脚,把这里的山崖踢塌了半壁,轰隆山崩不也象雷声嘛,只好滥竽充数了。看,对面的山壁上还留着他的脚印呢!谁 知这下子却把莫干山的山神爷给得罪了, 山神爷就赶到玉皇大帝那儿告状。
玉帝一听特别生 气,你雷神犯天条不说,还要弄虚作假,得罪加一等。这时候八仙可急了,雷神是好朋友,更因为是观棋误事,自己也有责任,能见死不救吗?所以连忙到玉帝面前去求情,又赶紧做 山神爷的工作,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立马在这里重造了一座山崖,才救了雷振子。这山 崖就称之“雷公岩” ,以示教训。从那以后,雷公对碧坞深感愧疚,每逢打雷总有意避开这里,所以碧坞村从来没有发生过雷击伤害。旁有北宋书法家米芾题刻“神明相佑” ,正应此 说。
谁能猜到八仙下棋的地方在哪?肯定就在附近。对,前面这座楼阁叫“聚仙阁” 旁 , 边这个亭子叫“八仙亭”,都是八仙聚会的地方。看这激流奔腾的溪沟中,横卧着多少奇形 怪状的石头, 当中最突出的这块巨石就是汉钟离和韩湘子经常下棋用的, 百姓称之 “棋盘石” ,又称“仙枰石” 。原来这石面非常平整,上面都刻着棋纹,后来因为雷公踢塌山崖,山崩下来毁了棋盘一只角,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但部分棋纹尚依稀可辨。旁有苏东坡题刻“云龙仙 石” ,还有雍正皇帝的题词“山中无年” ,连皇帝老子也知道碧坞。
“山中无年”四个字什么 含义?这是个比喻,古语有云, “天上一刻,人间十年” ,八仙在这里下一盘棋,人世间不知道过了多少年。这个比喻是用时间概念来表达对碧坞美景的极其赞叹,喻义真是太巧妙、太 深刻了! 各位团友, 请留意 “八仙亭” 上方的这片峭壁,是否感觉与周围山崖的形貌明显不同? 这里犬牙交错、棱楞凹凸,仿佛刀劈斧砍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上面记铭刻着一 桩发生在 2400多年前的复仇故事。
听说过莫干山名称的来历吧。春秋末期,群雄称霸,吴王阖闾想要争当盟主,得知在吴越边境也就是今天的德清县境内,有一对夫妇叫干将、莫邪,是铸剑的高手,限令他们在三个月之内炼出绝世宝剑,许诺事成之后给予重赏。干将夫妇就在这山中采集铜精,开炉铸剑,经过呕心沥血,炼出一对雌雄双剑。夫妇俩担心吴王不讲信用,把雄剑留下,干将只带一把雌剑去献给吴王。吴王一试这宝剑,削金如泥、吹毛断发、血不见痕,果然天下绝品。
心想既然是绝品就不能再有第二把,就背信弃义把干将杀了。消息传来莫邪悲痛欲绝,为了 保护还在襁褓中的儿子,只好隐名埋姓避难于碧坞山谷。16年后,莫干长大成人,莫邪详 告家史,并将雄剑交给儿子。莫干发誓为父报仇,从此每天怀着满腔仇恨,在这山崖前试练宝剑,剑风飞舞,坚石俱裂,山崖上留下一道道剑痕。后来在父亲生前好友之光老人的帮助下,莫干终于刺杀了吴王,报了杀父之仇。二千多年,世事沧桑,但是这个悲壮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后人把当年干将莫邪夫妇铸剑的山叫做莫干山,他们磨剑的地方称作剑池,我 们面前这座剑痕累累的山壁就称作“试剑崖” 。
朋友们,现在我们就到 “聚仙阁”里当一回神仙吧!楼阁的石壁上有摩崖诗刻,民 国时南浔镇有一位富商叫周庆云, 特别迷恋莫干山的风光,常常在这里隐居做修桥铺路的好 事,这就是他的作品。我给大家读一下
“上有飞瀑,下有农田,潭深莫测,有龙潜焉,灵 应祷雨,自昔相传。残刻于贞元纪年,并此四字,亦化云烟” 。
现在我们行走在峡谷栈道上,四面悬崖峭壁,脚下溪流奔腾,是否有一种腾云驾雾穿 越山谷的感觉?都成仙了!看,这里有一幅石壁雕画,共有九条龙,称之“九龙壁”。这幅 雕画虽然是新的,但是山壁下有一个神话故事却非常古老。其实这座山壁原本叫“救龙壁” , 下面曾经压着一条小白龙,后来被救了出来,所以叫“救龙壁”。碧坞龙潭总是离不开龙, 这峡谷九曲八折也象条龙,峡谷的水总是川流不息,即使是干旱季节也是如此,这正是碧坞的神奇。每到盛夏少雨时候,山下的邻村车拉桶装,纷纷上碧坞来取水。但是碧坞也曾经断2过水,是什么原因呢?。
请看!这就是莫干山的一绝“碧坞龙潭” 两道峭壁犹如刀劈斧削,峭壁下一潭方形 。
水池,恰似鬼斧神工,两道峭壁缝隙间夹一条五丈多高的瀑布直泻池中,瀑声轰呜,空谷回荡,远处看去犹如一条白龙从池中腾空飞起,真是名副其实的龙潭啊!大家当心脚下!这龙潭原来深不可测,凉气袭人,人不可近,当地农民曾经试过,用毛竹一支接一支往下插,插 了十几支还不到底。
十几年前一场山洪爆发, 被泥石流堵了大半, 虽然遗憾却少了一分危险。
右侧石壁上刻着两个大字“藏龙” ,是北宋大文人苏东坡的手迹。苏东坡游遍天下名山,先在杭州做官,又到湖州上任,这碧坞龙潭他能不来吗?“藏龙”二字寓意深刻,既点出了龙 潭的名称,又带出了一个龙潭变故的神奇故事。
早在五千多年前大禹治水的夏禹朝代,德清一带是个诸候国家,叫做“防风古国” ,首领叫防风氏,也是位治水英雄。大禹治水成功后,号令天下诸候到绍兴会稽山召开庆功大会。防风氏接到通知刚要动身,忽然传来急报,天目山东麓出现一条蛟龙,掀起狂风暴雨, 要使太湖暴涨, 苕溪泛滥, 蓄意捣乱会稽山大会。
防风氏立刻奔赴出事地点, 正是碧坞山谷! 这蛟龙威力巨大,居然从太湖一直钻到山谷破洞而出,到防风古国的门口x威。防风氏与恶龙殊死博斗,终于杀掉蛟龙平息了一场祸害。但是再赶到会稽山时,会议都结束了。大禹以为防风居功自傲,有意抗命,气愤之下不容分辩,杀一儆百。等到得知实情已经后悔莫及,成为华夏历史上第一桩惊天冤案。大禹是位明君,知错即改,号令天下为防风氏平反昭雪, 在防风国建造“防风祠”,每年夏历八月二十五日,官民共祭,并载入夏朝祀典,传之后世。
德清县名的来历,也许就是让后代铭记防风功德,还以防风清白的寓意吧。
当初防风氏杀掉蛟龙后, 因为急着赶去开会, 没有来得及下令把出现蛟龙的洞口堵上,而冤案发生以后,人们沉浸在悲痛之中,也忘记了蛟龙捣乱的事,于是,碧坞山谷就永远留 下了一个直通太湖的“碧坞龙潭”。太湖恶龙死了以后,来了条小白龙,从此风平浪静,天 下太平。小白龙是条善良的好龙,与八洞神仙都是好朋友,有一天偶然发现洞口来到碧坞山谷,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连忙请八仙一起来游玩,从此经常由龙潭自由进出,尽情欢乐。
当地流传着一个民谣“太湖通碧坞,龙王住山窝,山坞一滴雨,山下一条河” 。说明这碧坞山谷水流不断,地方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有一年入夏以后突然天象大变,连续两月滴雨不下,庄稼枯萎,百姓饥渴,山下的村民扶老携小到碧坞龙潭来取水救命,可是连龙 潭的水也快干枯了,村民们悲怆呼喊“莫干,莫干” (也许是莫干山得名的又一说法)。小白 龙在潭底下听着于心不忍, 但是没有天庭的命令是不能下雨的, 情急之下抓起一根竹梢就往自己的鼻孔刺去,随着一声巨大的喷嚏声,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老百姓得救了,可是小白龙违抗天命,私下大雨,触犯了天条,玉帝下令四大天王,把小白龙在莫干山下,并且封堵碧坞龙潭。紧急关头,又是八洞神仙出来了,因为这次事件严重,他们请了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一起出面,向玉皇大帝说情,陈说百姓的苦难和小白龙舍身救民的义举。终于说服玉 帝,消除旱灾,并降旨赦免小白龙。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小白龙奋不顾身拯救百姓的壮举连观音菩萨也为之 感动,所以亲自来救小白龙。大家看,上面这座桥就叫“观音桥”,当年观音菩萨就是站在 这座桥上施法,救出小白龙的。她用杨柳枝一点,龙潭倾刻畅通,再把净瓶水一倒,顿时瀑布飞泻,溪流奔腾。小白龙遇到水就活了,从山底下腾空飞出,拜谢观音菩萨和八洞神仙。
五湖四海的龙王爷也赶来碧坞,聚会庆贺,迎接小白龙。
“九龙壁”的来历,也由这个传说。
这桥下有三道瀑布:天泉瀑、救龙瀑和龙潭瀑,都是从观音菩萨的净瓶水变来的。桥旁石壁 上有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昴的题刻“云在青天水在瓶”,以印证这段神话传奇。
穿过观音桥有两条路,一条是上山路,沿路进去有“天池”“竹海迷宫”等野外拓展 、活动区,还有一条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目前正在规划开发中。另一条是下山路,现在我们 就要沿着这条路返回了。人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条下山路确实比较陡,请大家注意脚3下。前面这一段比较平缓,路也比较宽,路边还有栏杆,还有铁索呢。这是谁修的呢?告诉大家,这条路还是外国人修的。这条路是从前上莫干山的主道,所以称作“莫干古道” 。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霍士敦就是从这条路上山,发现了山上的避暑胜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朋友上山,他还花钱铺设路面,加上铁索栏杆。后来,慕名而来的洋人越来越多,各个国家的 都有,就在山上盖起了风格各异的别墅,形成为如今的“万国建筑博览群” 。
前面这个突出的大平台叫做 “三望庐” 为什么叫 “三望庐” 呢?因为在这里可以 “三望” 。
一望,往下望:碧坞山谷犹如一幅浓缩的山水画,一览无余地展现在眼皮底下,溪瀑的轰呜声提醒人们这是一幅活动的图画,碧坞龙潭真龙显形,一泓瀑水从天而降,经过三折落 入龙潭,游客就象移动中的音乐符号,集中在哪里,那里就有欢声笑语。
二望:往上望:莫干山的最高峰塔山一目了然,当年蒋x石宋美龄夫妇度蜜月的武林村别墅清晰可见,一边是红砖碧瓦异国洋房,一边是悬崖瀑布龙潭传说,咫尺之遥两重世界, 真是隔山如隔世啊!三望,往前望:茫茫竹海无边无际,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竹径曲幽似路非路,竹海送 客似舟非舟,身临其境,灵魂升华,飘飘欲仙。
各位团友,让我们都来认识一下碧坞特有珍稀植物——红豆彬杉。红豆杉又名紫杉,赤柏松,属红豆杉科,四季常绿的大乔木。它是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的物种,被称为植物王 国的“活化石”,是世界珍稀宝贵的濒危植物。红豆杉果实成熟时红果满枝,艳丽多姿,因 酷似“相思豆”而得名,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并有净化空气的作用。红豆杉更可贵之处是,它的根、茎、皮、枝、叶、果、籽,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治疗癌症、艾滋病、糖尿病、心 脑血管病等有特效,十分珍贵,被视为植物“黄金”,我国将其列为“国宝”一级保护植物。
红豆杉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及地区海拔 2500—3000 米处,成材需 50—250 年,江南 地区极罕见。碧坞村有红豆杉 10余棵,实为奇迹。其中这棵最大的红豆杉,高达 20 多米, 胸径近 1.5 米,冠幅达 15 米,树龄逾千年。
《吴越杂记》中称其为“江南红豆杉之王” ,有 风水神木之称。我们面前这棵是其中唯一的雄性红豆杉。
碧坞是个神奇的地方,今天因为时间有限,也许还有许多美妙的东西没有陪大家走到,看到。碧坞深处正在规划开发中,但愿不久将来,我能陪大家重游碧坞,进一步探索这龙潭 幽谷的神奇和美妙。
介绍浙江景点导游词3
游客们,你们好!我姓颜,大家可以叫我颜导游,欢迎大家来到双龙洞这个美丽的景点。
来到洞口抬头望去,山相当高,突兀森郁,气势十足。清澈的泉水从石壁下方缓缓而出,这就是曾在叶圣陶老人笔下久负胜名的双龙洞。
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人必须平卧在小船里,仰面擦崖而入,感觉石壁迎面压来,稍微仰起就会擦伤,大家要多加小心。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浏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内洞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珠宝厅,内洞就是龙宫。
一眼就能望见有两只龙栩栩如生,而龙为什么在内洞呢?原来,在许久以前,金华的人得到两只龙的保佑,顺风顺雨欢乐的日子,渐渐地,人们变得好吃懒做,两只龙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藏到了洞里。人们的日子越过越苦,便又勤劳起来。龙又回来了。为了记念它们就取名双龙洞。内洞有许多天然石头,石乳钟,石笋······造形奇特,布局巧妙,以仙人状物取名,共有四十多种名目,变化多端,好似置身水晶奇石组成的“宫殿”似的呢,美丽无比!
谢谢大家的光临,希望双龙洞能成为你金华游中的永恒记忆。
介绍浙江景点导游词4
我是导游干雨佳,大家就叫我“干导”好了。现在由我来带领大家去游览沿途风光。请大家坐好了,出发!
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双龙洞属于岩溶景观,最奇特的一点是洞中有洞。我们现在正在通往双龙洞的路上。请朋友们往窗外看,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开得正艳的是油桐和映山红。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大家一定觉得眼前一片明艳了,是不?
随着山势的变化,我们的眼前出现的是一条什么呢?对,是溪流!你们看,这条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真是优美极了。迎着溪流,我们继续往前走吧。请看,前面就是双龙洞口了,原来溪水就是从那儿流出来的。
好了,我的解说到此结束了,接下来请大家好好游玩吧。
介绍浙江景点导游词5
游客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曾经在叶圣陶老先生笔下提到过的久负盛名的双龙洞。我们都知道,金华的各种溶洞是“金华四宝”之一,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他们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我们在中学里的地理课应该学过,这种溶洞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我们称之为“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而在我国,喀斯特地貌亦称岩溶地貌。这种地貌在地下发育着地下河、溶洞等。而在溶洞内有多姿多彩的石笋、钟乳石、石柱,奇形怪状,美不胜收,呆会儿我们进洞后可以大胆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去欣赏他们。除了金华,云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现。
那么我们先看一下,在洞口的“洞天”两个苍进有力的大字是由宋代书法家吴琳所书。大家可以找一下,双龙在哪里呢?(游客找)其实,我们在洞口是找不到的,我们可以先走进来,抬头往外望,原来两条龙头分别伸在外面,栩栩如生。
而龙身却在我们的洞里,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很久以前金华的人民得到两条龙的保佑,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但时间长了,这里的人民就很懒惰了,就等着天上掉馅饼,两条龙看不过去就躲到洞里去了,于是这里不再风调雨顺,民不廖生。黄大仙看到也是很难过,他就想办法用仙水只把龙头引出来,这样,只要人民比较勤劳的话,还是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的。从此,金华的人民以勤劳著称。
我们再看对面的墙上的“双龙洞”三个字,是不是发现有些问题?对,“龙”字是倒写的,这个意味着龙身就在里面,从里面看出来,才是正面。
那么用一句话来形容双龙洞的最大特点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这个怎么说呢?原来,双龙洞由内洞和外洞组成,我们现在从外洞进入内洞必须经此逆水而行,水面离穴顶30余厘米,想进入内洞,必须平卧在船里,仰面擦崖而过,非常有意思。那么讲到这个船呢,我还要提一提两个人,哪两个人呢?他们是中国老领导人中唯一没有进过双龙洞的人,一个是,一个是郭沫若。晚年的时候因为发福,没有办法卧船进洞,还曾卡在进退两难,还是卫兵硬把船往下压才解了围;而郭沫若是因为觉得自己是文人怎能平卧船上让人拉来拉去,自认清高才不肯进洞的。
好了,现在大家就请排队上船,体会一下卧船的乐趣,进了内洞我会聘请景区导游为大家仔细讲解里面的景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