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从被批捕到判决通常需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可延长一个月。依据《刑事诉讼法》,人民应在一个月内对起诉案件作出决定,应在二个月内宣判。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的区别在于前者处于调查阶段,后者已经判决确定犯罪。在未做有罪判决或判决未生效前,称为犯罪嫌疑人;只有有罪判决生效并开始服刑后,方可称为罪犯。
法律分析
一、犯罪嫌疑人从被批捕到判决具体需要多久
1、犯罪嫌疑人从被批捕到判决需要的时间为:
(1)刑事案件批捕以后到判决应当有五个月左右的时间。
(2)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
(3)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批准延长一个月。
2、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四条,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批准延长一个月。
第一百六十九条,人民对于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
第二百零二条,人民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因特殊情况还需要延长的,报请最高人民批准。
二、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的区别是什么
1、处于诉讼阶段不同:
(1)犯罪嫌疑人是还在调查阶段没有判决;
(2)罪犯则是已经判决确定其已经犯罪。
2、嫌疑人是还在调查阶段没有判决,犯人是已经判决确定其已经犯罪。都是概念都运用于刑法中。
3、在未做有罪判决或者作出的有罪判决未生效之前,都称为犯罪嫌疑人。
4、任何人未经审判不能定罪,只有在有罪判决生效,开始服刑,称之为罪犯。
结语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从被批捕到判决一般需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但对于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批准延长一个月。人民审理公诉案件一般应在受理后二个月内宣判,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犯罪嫌疑人与罪犯的区别在于前者处于调查阶段,尚未判决,而后者已经被判决确定犯罪。在未做有罪判决或者有罪判决未生效之前,都称为犯罪嫌疑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九十四条 人民、人民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机关对于经人民批准逮捕的人,都必须在逮捕后的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讯问。在发现不应当逮捕的时候,必须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四十六条 人民、人民决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由县级以上机关凭人民、人民决定逮捕的法律文书制作逮捕证并立即执行。必要时,可以请人民、人民协助执行。执行逮捕后,应当及时通知决定机关。
机关未能抓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应当将执行情况和未能抓获的原因通知决定逮捕的人民、人民。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逃的,在人民、人民撤销逮捕决定之前,机关应当组织力量继续执行。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九条 对于人民不批准逮捕而未说明理由的,机关可以要求人民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