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意地行走在山水之间——《美丽的武夷山》教学实录 篇1

诗意地行走在山水之间——《美丽的武夷山》教学实录 篇1

来源:宝玛科技网


  诗意地行走在山水之间——《美丽的武夷山》教学实录

  前不久上了一节研讨课,孩子们表现得挺能干!我将教学过程整理出来与各位共同探讨,请不吝赐教,谢谢!

  [教材分析]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意境优美,以生动的语句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因此,引导学生体会出武夷山的奇、险,水的清、静,感受游览时“入诗入画”的感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孩子进入二年级下期,识字量已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可以自读课文、读通读顺;同时,孩子也已具备一定的语感,所以可以用赛读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去表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朗读不仅是认字,更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

  [教学思路] 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边评边品,读出韵味、读出感悟、读出个性。

  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将“我来竞争小导游”的方式穿插其间,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准备] 课件:武夷山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受武夷山水之美。

  课前播放音乐:小朋友们,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来静静地听一段音乐。

  上课:1、昨天老师收到一封奇特的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上的内容。(出示课件)谁来读读:希望之星旅行社将在美视国际学校招聘一批小导游,自信、能干的你,愿意来试试吗?

  师调动情绪:成功总是属于有勇气迎接挑战的人!并许以树叶书签作为奖品。

  2、今天我们要去的武夷山正好是一个旅游胜地(板书:武夷山),我们先一起去游览游览,然后你再当小导游向大家介绍。(演示课件:武夷山水)

  评:通过观赏武夷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美、享受美,从而为下个环节中的发现美、欣赏美作铺垫。同时,“招聘小导游“这一形式,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读出山水之美

  你觉得武夷山的风光怎样?

  生自由说:武夷山的山峰好高,都已经插入了云霄!

  武夷山的水好清亮哦!

  武夷山的风景真美,我真想亲自去看看!

  ……

  师:对!武夷山山美,水也美!(补充板书:美丽的武夷山)齐读课题。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告诉了我们,那里——。

  1、师出示课件:峰峰有溪水环绕,水势随山峰弯曲回转。

  抽生读、齐读

  师:咱们能把这山和水画出来吗?

  (板书:师画山,边画边问)是只有一座山峰有溪水环绕吗?

  生:不!有许多座山峰都有溪水环绕!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那里“峰峰有溪水环绕”!是每一座山峰都有溪水环绕!

  (请生上来画水,在画中体会“溪水环绕、弯曲回转”之意。)

  画完后,请生再读;加上动作读。

  评:以师生合作画画这一方式,将本文中的教学难点“峰峰有溪水环绕”、“弯曲回转”消解于无形,相信孩子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将决不仅限于武夷山,而是会自然地扩展到自己的说话和写话中去。

  2、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神奇的武夷山,从文字中去感受她的山水之美吧!请小声自读二、三自然段。

  3、学生充分阅读。

  4、汇报交流:武夷山的山有什么特点?水呢?

  生汇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山(奇、险)、水(清、静)的特点,分别引读:

  山:奇在何处?? 请生勾画、读课文中相关句子: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玉柱,有的像火把,有的像鲜花,有的像竹笋。

  抽生读(2-3)、齐读。

  (出示课件:各种形态的山峰,配该句子。)

  学生小声议论:这像鲜花、那像玉柱;

  立刻有不同意见:不,那像竹笋,这才像玉柱!……

  师见状微笑:所以,宋代诗人苏轼曾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形状自然就不同啦!

  再度该句。

  师: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他们取个名字吗?请你像小导游一样带大家去旅游,介绍一下那里的山峰。

  生看图、介绍

  生:大家请看,这是海豚峰,你看他那尖尖的嘴向着天空,身子在云里,就像在海里一样,正准备跳得高高的,想去吃食物呢!

  生: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三指峰,你看那三座山峰,直立着,就像我们的三根手指竖起来,(边说边比划),所以我叫他三指峰。

  ……

  教师不时略作点拨,或肯定其语言优美,或鼓励其创意独特,或提醒其注意态度大方。

  在"小导游"介绍出很多山的名字及其由来后,让学生用"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说一句话。

  评:利用“我当小导游”这一形式巧妙地将口语交际的练习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其实,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口语交际的过程,不必另设虚假的情境,这样的教学非常自然有效。

  师:谢谢小导游们的精彩讲解!让我们领略了武夷山三十六峰的奇特造型!武夷山山势险峻,其中最险的是大王峰,除了看图片,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大王峰的险峻?(找出,读,课件出示人工石阶,再读)

  师:我们常说,山清——水秀,武夷山不仅雄奇险峻,水也清澈宁静。

  第三自然段中哪两句话具体描写了水的清和静?(勾画、自读、汇报、再读)

  小导游们,怎样才能用最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呢?咱们来比赛读好吗?

  读书挑战赛(先自由练读,然后请3—5生赛读,适当请学生点评)

  1、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生读“溪水很清/静”两句。

  溪水真清啊,如果这时你正站在九曲溪边,还可以看见什么呢?

  指名学生回答(2名)——可以看见小鱼、小虾、水草……

  练习用“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说话.

  师提升感悟:(先接读)是啊,武夷山的溪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

  武夷山的溪水真静啊,静得像——

  (拓展)武夷山的风光真美啊,美得——

  (小草青、鲜花香、空气新鲜……)

  师: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在武夷山中游览,该会有怎样美妙的感觉呢?亲爱的小导游们,让我们乘着竹筏,继续踏上武夷山的精彩之旅吧!

  自读第四自然段。

  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配图) “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在古朴的竹筏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

  抽生读、自评或互评;再读。

  师:听你们这么一读,连我也忍不住想露一手了!(师范读:到武夷山游览,可以爬山,也可以坐在古朴的竹筏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前行。)

  生:读错了!读错了!应该是漂行!

  师:“漂行”和“前行”差不多嘛!有什么不同呢?

  生:不一样!前行就只是往前走,而漂行是坐在竹筏上顺着水流往前漂!

  生:我还有补充!前行是可以在水上,也可以在陆地上,而漂行就只能是在水上!

  师:那好,现在就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读出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在水上漂行的感觉来,好吗?

  生再读。

  评:一个看似简单的环节,教师以自己故意读错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导学生去体会“漂行”的感觉,自然能读出其中的“味道”来,点拨不露痕迹。

  师:现在,坐在古朴的竹筏上,在九曲溪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曲曲弯弯地漂行,你会欣赏到哪些美丽的风光呢?

  生自由说:会看到青山绿树、会照到溪水中自己的影子、会听到小鸟的鸣叫、会看到满眼的鲜花青草……

  师加以提升,并相机板书“入诗入画”。

  引读。读到“青山徐徐从两边退去”时,师以“走进武夷山,就像走进了……?”对“入诗入画”的感觉予以强化。

  评:武夷山到底美在哪里?教师在引导孩子品读时侧重点各不相同。山,重在感受并想象其形态之美,领会其险峻与奇特,侧重于“说”;水,重在欣赏其清、静之美,侧重在“读”;行,重在领会其山水与人的和谐之美,侧重于“悟”。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充分朗读,让他们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自悟与交流,思考与想象,感知内容与领悟情感,理解语言与积累语言相结合,充分感悟文章人文之美,山水之美,语言之美。

  三、总结、拓展:亲爱的小导游们,你们的表现非常出色!现在,我宣布,二年级一班的孩子全部被选上了小导游!

  请选择你曾去过的、最喜欢的一处旅游景点,仿照本文写下来,下周一,我们将把您的旅游照片和解说文字一并展出,并现场评选出最佳小导游!有信心吗?

  [板书设计]

  美

  丽

  的???????????????????????????????????????? 山:奇、险

  武

  夷?????????????????????????? 入诗入画

  山

  水:清、静

  评:

  美的环境激发美的心理感受。教师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通过画面、音乐、范读,营造出和谐优美的氛围,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之中,特别是画面与语句的有效融合,产生入诗入画的意境,使学生较好地体会到文章的美好意韵。

  读得充分,品得细致,是本节课的一个特色。范读、齐读、重点读、自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多样。读赏结合,读评结合,读思结合,读说结合,层层深入,训练到位而有层次。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适时的点拨、进一步的发问,促进学生思考的深化。当学生读完课文内容后,教师不是简单地评价读的效果,而是追问,你是怎么理解的,训练学生将内心的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后,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一遍,这种基于阅读基础上的思考、表达、又回归阅读的循环往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成都美视国际学校小学部???

  张建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