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师应从教研教改中学些什么

教师应从教研教改中学些什么

来源:宝玛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师应从教研教改中学些什么

作者:施绍雄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08年第09期

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指引,许多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把不少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进教室。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因为流于形式,照搬他人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碰钉子,走弯路,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对此,我深深体会到如下几点:

在教学中应体现课堂主体,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

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的教学具有完整性,把教学程序安排得太机械,如:导入谈话几分钟,教师范读几分钟,学生朗读几分钟,提问一个学生几分钟,讨论问题几分钟,一直到布置作业几分钟等,都要作详细规定。当然,这是好事,因为要上好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有周密的教学计划,明确的教学要求。但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只想着赶时间,赶步骤,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作为教师,就应当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把课堂的合理分配权让给学生,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应当让学生去突破。我们宁愿课堂具有不完整性,也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更不能控制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的讲解、点拨、激励只能起“催化”作用。

注重设置课堂活动,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在这两年举办的阅读教学观摩课活动中,我发现课堂上流行许多不必要的学生活动。 同学回答完问题时,都给予掌声鼓励。这种做法并不是完全不能做,但要看那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如果是一个不发言、不积极的学生,这一次表现积极了,通过掌声表扬对他进行肯定、鼓励,这未尝不可。但是一堂课都以掌声鼓励,那这40分钟不就随着掌声飞去了吗?学生能得到多少效益呢?再说,尽管这个学生的回答老师很满意,然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并不一定都一模一样。教改中提倡让学生学会思考,遇到事情要有的见解和想法,老师说好,大家就跟着说好,这样的做法不利于让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同学到台前表演。由于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在很多公开课上,老师都喜欢把学生请到台前表演。我认为这种活动也是可以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但是一定要看让学生表演的目的、要求是什么。我想:教育改革是提倡教师给学生一个活跃的课堂,但要求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让学生感受形式的热闹。我希望教师在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中,将他人经验的实质学到手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而不要流于形式。

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收起教辅资料。

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自己的子女买来不少教辅资料。学生有了教辅资料,就产生各自不同的心理,都以不同的理由把教辅资料带进课堂。而教师也趁机来显示一下自己最好的教学效果,在备课时找来各种教辅资料,精心设计,精心挑选,让教辅资料代替课本,让书上的答案代替学生的思维。有一次,我在一个所谓的“重文轻理”的好班听课,就目睹了这一现象:走进教室,我发现每一位学生的课桌上都摆放着一本打开的不同版本的教辅资料。执教教师走上讲台,熟视无睹,开始了她四十分钟的演讲。在整堂课中,教学气氛非常活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有一位看热闹的教师赞叹说:“真是名师出高徒啊!”此时,一位内行教师莞尔一笑,随手捞起一本资料更正道:“是高徒出名师。”

教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让教师“买椟还珠”。

进行“三通”优待后进生。

有的老师为了展示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公开课上,无意中就会歧视差生、伤害学生的心灵。

在很多教师看来,一堂完美的课,无论各个方面都是完整无缺的,即使提问,也要偏离后进生或身体残疾的学生。有一次,我和同事聊天,其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同事是这样说的:“叫起差生,如果回答不出问题,那课堂就出现冷堂,显得课不完美,也就显示不出教学效果。叫起身体残疾的学生,有可能会使课堂节外生枝,产生与本课堂无关的内容,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听了同事这一席话,我陷入了沉思,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效果吗?这就是完美课堂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研教改不是要求教师进行“三通”(情通、心通、理通)教育吗?我想为学生多付出一点爱,才能真正的教学效果,才符合教研教改的要求。 (作者单位:贵州省赫章县财神镇中心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