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

浅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

来源:宝玛科技网


浅论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

【摘 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趣味活动促成学生们的阅读的兴趣向长久的习惯转化。同时,加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互动、沟通、配合,使学生们的阅读习惯得到全方位的加强,成为其陪伴一生的好习惯。

【关键词】阅读兴趣 习惯 活动 家长配合 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作家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阐述了阅读对于人类的重要性。面对信息如浪潮般涌向我们的生活,一个人是否拥有从小培养起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是决定把握信息的准确与否的关键。随着课程的改革,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种习惯将会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对象认知倾向。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随之孩子们的理解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了。同时,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根源,求知欲是学习兴趣的主要表现,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阅读兴趣是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加以循序渐进的诱导,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学生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去学。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课外阅读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

力也会相应得到提高,学生再也不用为如何写作文而发愁了。

1、用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结合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具有范围小、程度浅、深度低等特点,使小学生更易产生对周围自己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为好问、好动。老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好奇给予正确的引导,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对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中,我发现配以一些与故事相关实物、图画或者小物品作为导线和奖励更能激起学生的主动性。记得我在教学完《海底世界》总结时展示出五个颜色不一的贝壳,向充满好奇的学生说:“明天要是谁能讲出与课文不一样的海底世界或是有趣的海底故事,谁就能获得一个美丽的贝壳奖品!”第二天,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看到的有关海底世界神奇奥妙的知识,有的学生讲出了自己在课外书上找到的海底的动物生活习性与陆地的动物生活习性截然不同之处等等。通过这种合理的诱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相关的课外知识而寻找答案,获得成就感并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同时,老师应该积极地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以达到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寻找相关书籍为导向,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角。同时应该避免只是停留在学生问问题、老师给予回答的阶段,否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因其随生随灭,持续时间短暂而失去其对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价值。

2、引导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当学生拥有了探索新知识、阅读新书籍的欲望,它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量不多,阅读面窄,同时缺乏辨别书本好坏的能力,常常对书本“来者不拒”,使一些不适宜书籍乘隙而入的情况不胜枚举;或者,有的学生往往会对某方面如绘画和《故事会》等书籍有浓厚的兴趣。此时,老师要因材施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年级和兴趣爱好给予不同的定位指导,推荐一些较好的相关图书给他们,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去读书。一般而言,一、二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看具有配图的小故事或者动画片的配图故事,可推荐他们看图文版的《三字经》、《海尔兄弟》、《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365夜故事》、《恐龙童话百科全书》等;三、四年级的学生喜欢看带有小故事性的文章,可让他们看《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灰姑娘》、等;五、六年级的学生

开始喜欢读一些世界名着等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爱丽丝梦游仙境》、《繁星》、《骆驼样子》、《格列夫游记》、《居里夫人》、《中华成语故事、《名人故事》《昆虫记》等,有助于他们对于故事情节的构造方面有一定的认识。当然,同一年级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有意地将同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并在班级建立的图书角贴上小组喜欢看的书籍名称,并写上推荐理由。以此吸引不同小组的注意,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事实证明,好奇心在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和人员间的变换很频繁。这样,不仅可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还可积极促进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整个班级更加和谐,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虽然每人只有一本书,但通过交换,一人可以阅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就不止自己手中的那一本了。而且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引导大家,不仅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引导他们,应该博览群书,这样才能打开自己的思维,有了开阔的思维了,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二、 纵横交错,行读相成 。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阅读兴趣的培养还要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获得的成就感,充分挖掘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以阅读丰富活动,以活动的形式促进阅读的效果。

1、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写作训练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以形象的语言说明了阅读对写作的巨大作用,同样,写作也可以促进阅读的深入。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会遇到很多优美的词句,在教学中,老师就要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积累,并让他们进行模仿性写作。如在春季开学后,我带着学生去观看春天来时杏花开的美景,并让他们就此写一些词句,题目不限,可写春天的景象、可写花草树木等等;我和学生现场一起评比看谁写得好,关键要进行鼓励性的评语,以增强学生的信心,然后要求他们回去查找以前阅读过积累的相似的语句,进行对比,最后要求学生根据优美的句子合作绘制出一张手抄报,要求学生们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动手编排合作,之后由学生相互进行评比,并给优胜组以奖励。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积累、

模仿、自我创作、团结合作中学以致用,同时获得了乐趣和认同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开展故事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

学校可定期地开展故事演讲比赛,促进各个年级间的互动。老师也可在班级里开展兴趣小组的演讲比赛,如根据学生兴趣小组推荐的书籍进行故事演讲比赛,更能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作故事的演讲,并把每期的演讲记录下来,在下期开始前进行表扬性总结。在故事演讲比赛中,学生不仅仅是把故事内容简单地复述,相反,学生往往为了表现得更形象,会配上肢体语言等以达到惟妙惟肖的效果。而且,在自我创作的故事中,学生往往会几个人配合进行故事情节的塑造,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也展现了很强的创新能力,这样就能够从综合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3、开展故事绘画活动,发挥学生想象空间 。

在阅读兴趣培养过程中,班级可开展故事绘画活动,让学生从自己一段时间内阅读的故事中挑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空间进行绘画。如我的学生曾经就以自己的形象画了“毛遂自荐”的历史故事,贴在图书角鼓励了很多学生创作自己的漫画作品。后来又出现了“申奥故事”、“闻鸡起舞”、“囊萤映雪”等好的绘画作品。

4、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个人阅读成果展示就要设立一个平台给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所得和阅读后自己所创作的手抄报、好词好句摘抄、自己写作集、绘画作品等。可以以周为时间单位,在班级的空置处设立展示台,每周让学生们自己推荐几个学生进行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并向自己的同学们介绍自己一些作品的构思等等,让学生在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分享的快乐,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学校还可通过小广播站播放精美的散文朗读或者学生阅读推荐的一些文章等,通过这些活动就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于无形中将阅读习惯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中,从而间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种类型的图书,进而其阅读的数量和质量也就全面上升了。

三、 家校联合,“乐”读书 。

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

较差,在学校里常常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阅读各类书籍,然而,到了家里,容易受到电视、游戏等影响导致课外阅读的连续性和时间效率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所以,老师应该寻求与家长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学校加家庭的阅读氛围机制。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0分钟的课堂教学,因此,我们鼓励家长们配合,在家里规划建立一个阅读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由学生和家长自己商量设计布置,如包括书柜、花卉、贴图等等;鼓励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阅读计划,每天用半小时左右时间进行相互的听读,讲见闻,欣赏优美散文,分享阅读心得。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典范,这样,学生感觉的“孤独、枯燥无味”的阅读也会变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了。而家长与孩子的感情也会在交流中得到加深、得到升华。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我们应该连接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之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让书籍的阳光照亮他们的生活,用书籍的翅膀带动他们的智慧,以书籍的浓厚底蕴塑造他们人文素养,陪伴其一生。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病不愈。因此,语文的学习实质上就是一个长期读书积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呼玉山.激发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0)59~6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