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人物的动作描写(写作讲座)
2010-11-05 18:17:37|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学会对人物的动作描写
人物的动作行为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我们平常说,要把事情写具体,主要的就是要描写好人物的动作。人物的动作写具体了,事情的过程就比较清楚;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
写人物的动作,要做到:
一、描写要准确。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
比如说:男生吃西瓜的动作,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此时吃起西瓜的动作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
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具体地反映生活实际。
二、描写要具体。
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态、语言、心理等。
“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然也就具体了。
三、写出动作的连贯性。
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
四、写动作要有目的性。
要事先想好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是一股脑儿全写下来。
五、用词要准确。
要用确切的词语,特别是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举例】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了!”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小磊,怎么又回来了?”妈妈问。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屋子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毛笔,毛笔!”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
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怪小磊不把它们放好。小磊跑得满头大汗,一路上不住地责备自己。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雀无声了。
【赏读】
1.选用准确的动词,动作描写具体、准确。如“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既写出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又写出了为什么做。“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3.对动作的连贯性描写一丝不苟。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为作了细致的分解;然后一层一层地、有顺序地进行描写。这样,整个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4.动作描写目的明确,生动地表现了小磊做事“迷糊”的特点。
【练习】
1.爸爸或妈妈有什么习惯性动作?这个习惯性动作常常表现在什么时候?请你结合某一次具体事件或情节,描写一下爸爸或妈妈的这一习惯动作。
2.下面这段话,写了不同人物的笑:
晚上,弟弟拿着一张讽刺画跑进屋里。大家看了,都笑起来了。奶奶笑,爸爸笑,妈妈笑,姐姐笑,我也笑了。
你能将他们笑的神态、动作写得更具体、生动吗?
二、
[例文]
武松一步步走上岗来,走着走着,醉意涌上越发走不稳了,就选一块青石在石上躺下,很快的就睡着了。朦胧中,一阵腥风中听得一声吼,武松勉强睁眼望去,就着月光只见一只斑烂猛虎就在数步之外。武松叫一声不好,挺身而起酒意化作一身冷汗全去了。那虎跃起扑过来,武松闪过忙举齐眉棍向虎打去,虎向前一窜齐眉棍打在树枝枒,将树枝和棍都打断了。武松丢下断棍,那虎又向他扑来,向后一跃那虎就落在他的面前。急忙中用一只手尽力将虎头向地下按住,另一手举起钵大的拳头打虎的头。虎极力挣扎四只脚将地抓出一个坑,也难脱武松神力,也不知打了多少拳,那虎竟七孔流血不再动了,武松见虎不动了,松开手再拖那死虎却一丝也动不了,原来急切中已将力用尽,腿一软倒在地下动弹不得
有的课文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对动作进行描写,它将人物的形像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
同时还会揭示出人物深层次的性格特点,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著名作家契诃夫在《凡卡》(人教版五年制第九册第12课)一文中,就运用这种方法刻画了凡卡的爷爷——一位守夜老人的形象。
……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
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这里,用“笑眯眯地眨着眼睛”“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刻画了一位善良而又尽职的守夜老更夫的形象;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写出了穷苦的老更夫不得不为饥饱问题而四处奔波!正是这些动作,把凡卡爷爷的生活真实地展现了出来,也从一个侧面预示着凡卡给爷爷的信将会“石沉大海”,凡卡也只能在梦境里看到爷爷读他的信了。
如果我们在平时仔细地观察各种人物的一言一行,那么在刻画人物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外貌”的描写上,而是会去细细地刻画他们的“动作”,让他们的性格特点、气质个性活生生地“摆”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下面请看一位同学写的《爱爬树的李刚》(片断):
说到爬树,那可是李刚的拿手好戏。开了春,几米高的槐树枝上缀满了一簇簇的白色小花,空气中流溢着淡淡的清香。他会站在树下侦察侦察“树形”,想上一会儿,然后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便爬到最高的树枝上荡啊荡。
这篇作文并没有对李刚同学进行静态的外貌描写,而是通过一些动作来描写。你看,“站在树下侦察侦察‘树形’”“猛吐两口唾沫”“用劲搓了搓手掌”“‘哧溜哧溜’几下,便爬到最高的树枝上荡啊荡”,正是这些富有特点的描写,让这位爱爬树的“调皮鬼”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它比起只描写“外貌”来刻画人物深刻得多了!
三
动作描写的组成
动作描写=动作行动+动作对象+动作环境+动作感受
1、动作行动,说通俗点就是刻画人物行动时的一系列动作,一般由程度词+动词组成。如:轻轻地打、使劲地挥、小心翼翼地蹲等。
2、动作对象,即人的部位或者物体。如:挥手、踢腿、瞪眼、拍桌子等。
3、动作环境,即人物产生动作的特定场景。可以是景物、场面等。
4、动作感受,说简单点,就是在写动作描写时运用此喻或者夸张等手法,能使动作描写更加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的个性。
动作描写分为单一的动作描写、组合动作描写。
单一的动作:
如:老师迅速走进教室……(只包含一个动词)
组合动作:
如:老师轻轻地推开门,迅速走到教室,放下书本……(包含多个动词)
怎样写好动作描写
下面,以运动员赛跑的过程为例,要写好人物的动作,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好人物行动的特定场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背景中来进行刻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比如运动场上的紧张气氛,观战同学的热情呐喊等,就能衬托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即写好动作场景)
2、以个性鲜明的动作表现人物特点。运动场上的每个运动员,因为性格、态度等不同,他们的动作就会有很大差异:有的拙,有的巧;有的张扬,有的含蓄……描写时,要仔细揣摩,精确“炼词”,用最合适的一个动词来表现人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动词)
3、合理分解动作,精描细摹完整过程。比如,写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动作,不能简单地写“他蹲下去,做好准备”,而应该写他“如何蹲下去”,手、腿、眼神等如何配合,努力做到具体、形象。(分析、分解动作,进行组合动作描写,在动词前尽量选择合适的程度词修饰)
4、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既可以把动作描绘得更形象,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更有趣味。
(写好动作感受)
赛跑过程分解:
预备响前的准备动作——预备响后的动作——起跑后的动作——冲刺的动作
片段作文示例
他半蹲在起跑线上,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跪在跑道上,两手就像两根钉子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抬着头,目不转睛地盯向前方,那样子,就像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预备……”随着这拖长的声音,他慢慢绷直右腿,仿佛是一张拉开了的弓。“啪!”那 “箭”猛然射了出去。他飞快地跑着,像闪电,像受了惊吓的羚羊,像脱了缰的野马,奔跑着……跑了一段后,他的速度渐渐慢了,可是他仍然大幅度地挥摆着双手,努力向前跨着大步。离终点不远了,他猛地抬起头,闭上眼,咬紧牙关,拼命地冲向终点。“冲啊!”周围响起了狂热的呼喊。终点就在眼前了!只见他猛一低头,身体向前冲,那条终点绳挂在他的身上,如同一条荣耀的绶带。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用真实细腻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这位运动员比赛时的情景,有极强的画面感。作者用“蹲”、“顶”、“跪”、“倾”、“盯”、“绷”等动词,前面运用合适的程度词修饰,后面加上准确的动作对象,细致而逼真地刻画了运动员起跑前的预备动作。“展翅待飞的雄鹰”、“拉开了的弓”等一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后面也用同样的方法分别描述了起跑后和冲刺的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对动作的传神描绘: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
作,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入木三分。正如契诃夫所说的”最好还是避免描写人物的精神状态,应当尽力使得人物的精神状态能够从他的行动中表现明白。”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可以欣赏几个经典的片断:
老头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
——《守财奴》
七十多岁的老头,一见到金子时的这一纵一扑的动作,刻划了葛朗台强烈地发狂地占有金子的欲望、贪婪的本质与思想。
学会描写动作,就是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就可以把内容写具体了。然而我们很多同学描写人物动作,写得太笼统,内容空洞,达不到它应达到的效果。如何成功地描写人物动作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可操作的方法。
抓住特征,准确恰当地运用动词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幺,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当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词。”
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这里敲字就比推字用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更是道尽了炼字推敲的甘苦,让人感动。我们在用词的时候如果能注意比较,仔细推敲,定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
例: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摔倒在地上的运动员,手一撑,脚一踮,猛地爬了起来。左脚尖顶住起跑线,膝盖一弯,稳稳地蹲着。两手就像两根木柱插在地上,整个身体微微前倾,那架势,就像一只起飞的雄鹰。
这短短的几句话中,用了“摔、撑、踮、爬、顶、弯、蹲、插、倾、飞等”10个动词,把赛场上运动员起跑的预备姿式描写得准确而逼真。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看同样是吃西瓜,动词使用的不同,带来了什么不同的效果。
“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地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小妹妹抓起一块西瓜就往嘴里塞,吮着、嚼着、咽着,两腮鼓得像两个乒乓球,鼻子和下巴都沾满了瓜汁。
这里战士们的动作写出了一种自豪感,而小妹妹却被表现成了个“小馋猫”。
要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不能太笼统
我们再来看两个片断:
(一)我们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
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
(二)终于下水了,这可不像在岸上,我两腿发软,身体好象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象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对比两个片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的动作描写的魅力。
运用修辞合理地使用限定语及修饰语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的《药》
车厢里的人一下像炸了锅似的,乱哄哄地如同马蜂窝从树上落到地上。
该出手时才出手,该出手时就出手
不能为了描写而描写,也不能简单地照搬生活中人物的动作而要将生活中的人物动作进行提炼和典型化。与主题无关的动作,也不要写。而对于富有特征的个性化的动作,则要把它突出出来,写具体、生动以便更好的刻划人物和表现主题。
当然,成功的动作描写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很轻松地炼就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养成细
致观察的好习惯。只要我们能够坚持观察、深入思考、勤奋练习,就一定能提高我们的描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