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第2课
1.(2014·盐城)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备选项中只有B项强调“天人感应”思想即“民,君,天”三者之间的关系;A、C、D三项与“天人感应”思想无关。
2.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大一统”思想 C.“天人合一”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A.思想统一 C.君权神授 【答案】 D
【解析】 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
B.三纲五常 D.以刑辅德 B.“君权神授” D.“三纲五常”
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 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 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 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做官 A.①②③ C.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二
B.①②③④ D.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图一中所指“五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3)综合分析材料二中两幅图所反映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4)材料一和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答案】 (1)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 (2)《诗》《书》《礼》《易》《春秋》。
(3)汉武帝以儒家“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使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材料二是为实现材料一的“大一统”而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的文化。
1.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A.宗法血缘关系 C.儒家传统道德 【答案】 C
【解析】 由“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可知,儒家传统思想开始于孔子,至秦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
A.强调“春秋大一统” C.趋向“三教合一”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思想包含着道家、儒家、法家思想,所以选B;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在隋唐时期;D说法错误。
3.(2014·扬州中学)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4.(2014·双鸭山模拟)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B.君权神授思想 D.法家治国精髓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以得出D正确。
5.(2014·福建六校联考)无论“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其本质都是( )
A.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 B.剔除不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思想 C.为削弱诸侯(王国)势力提供理论依据 D.为加强集权制造 【答案】 A
【解析】 抓住这两个事件的本质而不是影响。秦朝的焚书坑儒是文化的统一,是,汉代的罢黜百家也是统一,是文化的,都是控制了人民的思想,故选A。
6.《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答案】 (1)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加强君主和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主张限田,反对土地兼并。仁政。
(4)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