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来源:宝玛科技网
缠 2018年7月第32卷第4期 埋 Ju1.,2018 Vo1.32 No.4 ECONOMYANDMANAGEMENT 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问结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方大春 一,马为彪 (1.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微马鞍山243032;2.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安徽马鞍山243032) 摘要:雄安新区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必然会对京津冀城市群产生影响。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对 2022年的雄安新区相关数据进行预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比分析雄安新区建成前后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 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22年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中,网络关联数与网络密度有所上升;网络的点度中心度 均值与接近中心度均值上升,而中间中心度均值下降;点出度中心势明显大干点入度中心势,但其增加变化率却大于点 出度中心势的增加变化率;子群内城市位置也发生相对的变化,子群内部平均密度、子群间平均密度,都有很大提升。结 果证实雄安新区建设有利于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雄安新区;空间结构;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8)04—0020—07 一、引言 间结构的变化,发现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更 加紧密,整体的空间结构呈现“两核两副一轴两带多 中心”形状。王振坡等(2015)[51基于城市指数、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 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与进一步推动 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孙铁山,2016)[11。京津冀城市群 是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我国 首位度等方法考察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结构失衡,极化效应较明显,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强,具有显著的“中心一外围”格 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 局。杨伟肖等(2016)[6】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认为其经济空间网络 发展并不完备,处于起步阶段。孙久文等(2016)[刀利 角色。拥有首都北京与超大城市天津,其综合优势 超过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京津冀城市群却在经济发 展活跃度与区域整体收益上却相对落后(薄文广, 2015)121。近年来,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涌进,北京 出现了房价居高不下、交通日益拥堵、环境质量下降 的种种问题,有必要规划一个集中疏解地来承接北 用中心职能强度将京津冀地区分为超大城市、大城 市与中等城市,并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得出不同类 型城市之问经济联系强度存在很大区别。从已有文 献的分析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 而雄安新区的设立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肖金 京的部分非首都功能产业(肖金成,2017)[31。2017年 4月1日,我国决定设立的雄安新区,是千年 大计、国家大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 略选择,其主要作用在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 能、调整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和培育新一轮创新 驱动发展。 成等学者(2017)[31从理论角度阐述雄安新区不仅作 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地,也意在创造京津冀地区 经济新增长极。周民良(2017) 认为雄安与京津所构 成的扇形三角地带可接受各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与扩 散,便于与主要城市交流,有利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发 展。常纪文(2017) 为河北雄安新区紧邻北京、天 雄安新区建立必然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产 生重要影响。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前,不少学者从不 同的角度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特点。郝 胜彬(2015) 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空 收稿日期:2018—02—02 津、石家庄和保定,可作为北京、天津与河北对接、耦 合的“齿轮城市”,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 立引起了学者广泛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设立意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JLO01);安徽省2018年“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方大春(1973一),男,安徽和县人,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区域经 济和产业经济。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方大春,马为彪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义、发展战略和实现路径等方面,缺乏定量研究。究其 原因主要在于雄安新区刚设立,实证研究缺乏相应数 据支撑。本文基于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数据进行 预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整体密度、中心性 以及凝聚子群的角度定量对比分析雄安新区建设对 作性与科学性,运用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2022 年京津冀各城市(除雄安新区)年末总人口与地区生 产总值的预测,数据基于2010年为基期进行平减。 雄安新区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疏解北京 非首都功能。第二产业主要体现经济功能,在此假设 于京津冀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的影响。 以第二产业为代表非首都功能全部转移到雄安新 区。与第二产业直接相关服务业也要转移到雄安新 区,参考李逸飞等(2017)【11]相关实证研究结果,生 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口大致为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一 二、研究对象、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基于研究对象统一性和研究结果可比较性,本 半。雄安新区2022年全部承接北京市第二产业地区 文研究对象为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新区):北 京、天津、石家庄、保定(不含安新县、容城县、雄县)、 邯郸、唐山、沧州、邢台、廊坊、衡水、张家口、承德、秦 皇岛、雄安新区(安新县、容城县、雄县)。 (二)引力模型构建 为了定量研究雄安新区成立后对京津冀空间 结构的影响,需要构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网 络模型。首先,构建城市间相互作用引力模型。经 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最先源自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 力公式,可以用来衡量两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作 用大小。参考王德忠等(1996)_lo]区域经济联系定 量分析模型,并根据研究需要,得到修正后的引力 模型如下: Xix/-Pjcj,j ̄ki,j一 个2,kilj= ,Ti,j=o ̄xt + 31xth i,j十 ㈩1( )  其中:xIIi表示i城市对j城市的经济引力;Pi与 P=i分别表示i城市与.j城市的年末总人口;Gi与G 分别指i城市与i城市地区生产总值;ri,i表示i城 市与j城市的时间距离 k i表示i城市总体经济引 力值对x 的贡献率。 考虑到京津冀城市群城市间不同城市人口的经 济活动参与程度差异性非常大一k 仅取地区生产总 值占比,表示i城市总体经济引力值x 的贡献率。 表示i城市与j城市的时间距离,这里用高速时 间t 与高铁时间th共同表示,o【、B为权重。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数据来源:京津冀年末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分 别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 计年鉴》与《河北省统计年鉴》,城市之间的高速距离 与高铁时间分别来自于百度地图与中国铁路客户服 务中心网。 数据处理:本研究重点在于对比2022年与 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特征差异,那么对于2022年 数据的科学预测就变得尤为关键。基于数据的可操 生产总值及第二产就业人口;生产性服务业的转移 人口为第二产业的一半,并根据第三产业转移人口 占北京市2022年从事第三产业人口比例,计算得出 转移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总值。北京市转移到雄安 新区产业就业人口按照雄安新区常住人口标准计 算,并不要求是雄安新区户籍人口。另外,再加上 2022年雄县、安新县与容城县自身人口和地区生产 总值增加,共同构成2022年雄安新区地区生产总值 与年末人口。 按照上述数据处理方法,京津冀城市群2015 年和2022年人口(单位:万人)、GDP(单位:亿元) 如表1 表1 2015年和2022年京津冀群城市人口和GDP 2015年城市问交通时间测算①:对于没有直达 高铁的城市,就要根据高速公路的时间折算。对于雄 安新区到其他各城市的时间,取三县各自到其他城 市的平均值。根据《河北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十三五”规划》蓝图,2020年京津冀各城市之间基 本形成城际高速铁路,那么2022年城市间都开通城 际高铁。考虑到高铁主要承担人流,城市群内物流大 ·21· 经 丽理(双月刊) 部分还要通过高速公路运输,城市间交通时间为高 铁交通时间和高速公路交通时间之和的一半,即仅= B=0.5。对于雄安新区到其他各城市的交通时间,取 三县各到其他城市的平均值。 根据表1和城市问交通时间相关数据,导入(1) 式,得引力矩阵。取矩阵每行值的平均值作为临界 值,并将该临界值与该行各值进行比较,当大于临界 值时取1,代表两城市之间存在空间经济关联性;否 则取0,表示不存在关联性。最终构成新的京津冀空 间关联(0,1)矩阵A ,由于权重k 的不同最终导 致A。 矩阵是有方向的。 三、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变化的实证 分析 (一)整体网络关联图 为了直观描述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变化特 点,根据(1)式中的引力模型公式计算得出的有向关 联(0,1)矩阵导人到UCINET软件中,并利用该软件 的NETDRAWK可视化工具描绘出2015年与2022 年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如图l、图2所示。 从图1、图2可以看出,2022年各城市连线比 2015年增多,说明雄安新区建设大大提升京津冀城市 群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北京、天津、唐山、廊坊等城 市与其他城市联系较多,处于京津冀空间结构网络的 中心位置,而邯郸、邢台等城市位于网络的边缘地带。 秦皇岛 图1 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 皇岛 图2 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 (二)京津冀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1.网络关联关系数与网络密度。网络关联数与 ·22· 2018年第4期 网络密度是刻画一个网络整体特征必不可少的一部 分。网络关联数指的是,网络中各行动者之间的关联 关系,一个网络中行动者之间关联关系越多,网络联 系就越密切。网络密度也是表达网络中行动者之间 紧密程度的指标,它能更直观地描述不同网络之间 行动者的密切程度。表2给出了2015年与2022年京 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关联关系数与网络密度。 表2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关联关系数与网络密度 从表2可以看出:2015年的京津冀城市群空间 关联网络关系数为55,整体网络密度为0.30;2022 年的关联关系数为60,整体网络密度为0.33,分别 高于2015年的关联关系总数与网络密度。这说明了 雄安新区建设确实加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交 流程度。从理论上,该网络存在的关联关系数最大为 182个(13x14),而估算的2022年关联关系数只有 6O个,这说明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交流还有待 加强,如何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一体化依然任重 道远。 2.中心性分析。“中心性”是行动者在网络中所 具有权利或者占有资源力度的量化分析,一般包括 中心度与中心势。中心度衡量的是单个行动者在网 络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其测度指标有度数中心 数、接近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J2】。而中心势所度量 的是整个网络中心化的程度,体现的是网络总体一 致性ll3]。 度数中心数体现的是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占据 的相对位置[1 4l。如城市群中某个城市具有较高的度 数中心度,说明该城市与其他城市联系更加密切, 从而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在有向图中,度数中心 度又包括点出度与点人度。在京津冀空间关联网络 中某城市的点出度体现了该城市对其他城市的经济 溢出效应,点人度则表示该城市受益于其他城市的 经济影响。 表3给出了2015年与2022年雄安新区建成前 后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中心度的变化情况。 由表3可知,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的点出度均 值(4.29)、点入度均值(4.29)与中心度均值(32.97) 分别高于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点出度均值(3.93)、 点入度均值(3.93)与中心度均值(3O.22)。进一步说 明雄安新区建设有利于加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 济联系。 点出度上升的城市有:北京、衡水、雄安3个城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方大春,马为彪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表3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度数中心数 市,其中雄安的点出度上升最多;下降城市有:唐山 与沧州2个城市,其余9个城市保持不变。点入度上 升的城市有:天津、石家庄、廊坊、衡水、雄安新区5 个地区,其中雄安新区的点人度上升最多;下降城市 有;秦皇岛、唐山2个地区,剩下7个城市保持不变。 中心度变化率上升城市有北京、天津、石家庄、 廊坊、衡水与雄安新区6个地区,其中雄安新区的变 化率最大达到266.67%。下降城市有秦皇岛、唐山、 沧州3个城市,其余5个城市没有发生变化。北京 与天津两大城市的中心度在2015年与2022年依然 排名前两位,这说明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依然是北 京与天津两大都市,京津冀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依然 靠这两大引擎推动。 不管是点出度、点人度,还是中心度变化率,其 中变化最大的是成立后的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对外 的辐射力度明显加大,且其在吸收其他城市的经济 能力方面也有很大提升,中心度方面位居京津冀城 市群的第四位,逐渐趋向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 络的中心发展。雄安新区如若成功承接北京非首都 功能,会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形成以雄安新区为首的 第三个增长极。 中间中心度指行动者在网络中所掌握资源的定 量指标,它能衡量该行动者在网络中所具有的权 力大小_l4]。在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中,如果 某个地区在网络中位于与其他地区最短连线上, 就说明该地区掌握较多的资源,具有较高的中间中 心度。表4给出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中 间中心度。 由表4可知,2022年京津冀城市空间关联网络 表4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中间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的均值为6.14,小于2015年中间中心度 的均值6.32。这说明雄安新区的成立降低某些城市 对资源的垄断程度,削弱了某些城市的中介作用,从 而在另一方面加强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使京津冀 城市群更加均衡发展,体现雄安新区建设在一定程 度上改善京津冀城市群整体的空间结构。从变化值 与变化率综合来看,中间中心度上升的有北京、天 津、承德、张家口、衡水、雄安新区等6个城市,其中 雄安新区的整体变化最大,这体现雄安新区在发展 过程中对于掌握京津冀城市群整体资源有很大提 升,但依然是以北京为首。下降城市有石家庄、唐山、 廊坊、保定、沧州等5个城市,其中下降程度最大的 城市为保定,仔细分析这些下降城市地理位置,除唐 山之外,其他四个城市基本都地处于雄安新区的四 周且距离雄安距离较近,这在说明雄安新区在很大 程度上吸收了周围城市的资源,有利于形成新的增 长极。其他三个城市保持不变,且该三个城市的中间 中心度为0,究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于秦皇岛、邢台、 邯郸城市规模较小,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对落后, 且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边缘地带,导致对资源的掌 握度不足。 接近中心度是指网络中某个行动者不受其他行 动者控制的程度【 。如果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 络中某个城市与其他城市距离较近,或者说直接与 其他城市发生联系,那么该城市在此网络中就具有 较高的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可以用来衡量京津 冀城市群之间的经济流动性;接近中心度越高,流动 性越强,越能体现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能力。表5给出 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接近中心度的变化。 ·23· 镪 哥 霄 (双月刊) 表5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接近中心度 2018年第4期 别用来测度城市网络体系中的中心城市和其他城市 对整个网络的控制力及其控制力的总体差异(豆建 民等,2015) 。利用UCINET软件,对网络整体中 心势进行度量,如表6所示。 表6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中心势 单位:% 由表6可知:第一,该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势明显 大于点入度中心势,说明京津冀城市群中城市间经 济联系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现象,核心城市在整体 网络中控制力较大。第二,点人度中心势的增加变化 率(59.91%)大于点出度中心势的增加变化率 (12.69%),说明网络集中趋势有所减弱。雄安新区 建设提升京津冀城市群中一般城市在网络中对资源 由表5可以得知,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 络的接近中心度均值(58.98),大于2015年接近中 的控制力,促进整体网络的均衡性,推动京津冀城市 群一体化发展。 3.凝聚子群分析。一般的网络都会呈现由若干 个社团结构,也就是整个网络由众多个体组成的若 干个社团构成,每个团体内与团体间又存在着各自 的特征。研究一个网络内其社团结构的构成,对于进 一心度均值(58.33)。这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在空问的联 系上表现的更为紧密,也体现了雄安新区建设加速 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资源与要素的流动。从变化值 与变化率来看,接近中心度上升的城市主要有雄安 新区、北京、邢台、邯郸,其中雄安新区的变化值与变 化率最大,分别高达15.o0与30%,其他三个城市上 步把握网络的整体结构就显得有更大价值。通过 凝聚子群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进行子群分 析,会发现若干城市形成小的团体或者子群,构成这 升幅度较小;下降的城市有唐山、保定、沧州、秦皇 岛;其他剩余城市保持不变。 总的来说,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依然是北京与 些团体或子群的成员之间并不是相互结盟,而是经 济上相互联系更加密切。但是如果一个团体的成员 过多,也就是说该团体内城市之间交流过多,而与 外部其他团体内城市交流过少,这样的网络结构往 天津两大都市,但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地区的作用也 日益体现,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究其原因可能 在于,雄安新区高端承接北京产业转移与功能外溢, 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吸引京津冀其他城 往阻碍整体网络结构的均衡发展。凝聚子群的分析 方法主要有:n一派系、n一宗派、k一丛、k一核等,但是 这些方法并不能量化各城市子群内、城市子群间的 交流程度 。为了进一步得出这些城市子群内、城 市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源流入,出现对其他城市极化 效应(武义青,2017)l l5l。这也是导致唐山、沧州等城 市中心度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度数中心度刻画的是城市节点之间的经济联系 水平,而网络中心势则是刻画整体网络的经济联系 水平。网络中心势主要用来测度网络对核心节点的 依赖程度,单核心星形网络中心势为1,全连通网络 中 t2,势为0。点出度中心势和点人度中心势可以分 市子群间的密度,采用迭代相关收敛法CONCER, 以最大分割深度为2,收敛标准为0.2,将京津冀城 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分为4个凝聚子群。表7给出各 子群成员。 由表7可知,京津冀城市子群中,有将近一半的 子群内成员位置发生相对的变化,如秦皇岛、雄安新 表7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24·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方大春,马为彪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区、沧州、承德、唐山、衡水。2022年雄安新区初步建 成将对京津冀各子群之问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以北 京、天津、雄安新区为主的京津冀城市群最为发达地 区的第一板块;以京津冀中部核心地区的第四板块 2022年的网络中都发生了相对的变化,各大子群 内、子群与子群间的平均密度都有所增加,其中 2022年雄安新区所在子群1内部不仅内部密度增 加较多,且对外的密度也有显著增加。雄安新区建设 不仅加强了自身子群内的经济联系,更能促进京津 核心成员保定为分界线,分冀北城市如秦皇岛、张家 口等作为第二板块;冀南城市如石家庄、邯郸等作为 第三板块。不仅如此,各子群内、子群间密度都发生 相应的变化,变化结果见表8。 表8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子群密度矩阵 注:2022年予群4由于只有一个成员,所以不存在子群内密度 计算前3个子群内密度作为平均密度。 由表8可知,2015年子群内的密度总和为2.23, 平均子群内密度为0.56;子群间密度总和为2.88,平 均子群间密度为0.24。2022年子群内的密度为2.15, 平均子群内密度为0.72;子群间密度总和为3.25,平均 子群间密度为0.27;其中子群1不仅自身内部密度有 所提升,与其他子群的交流密度也增加最多。这一点 体现了雄安新区建设不仅加强自身子群内的经济联 系,更能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各大子群间的经济交流。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22年雄安新区建设初步完成的假 设,定量对比分析2015年与2022年雄安新区建成前 后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整体网络的角度看,2022年京津冀城 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关联关系和整体网络密度比 2015年有增加。这说明雄安新区建设有利于加强京 津冀城市群内经济联系。 第二,从中心度与中心势的角度看,2022年京 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点度中心度均值与接近 中心度均值分别高于2015年的点度中心度与接近 中心度;2022年网络的中间中心度均值低于2015 年的中间中心度均值;点出度中心势明显大于点人 度中心势,点入度中心势的增加变化率(59.91%)却 大于点出度中心势的增加变化率(12.69%)。这意味 着雄安新区建设有利于加强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经 济联系;从雄安新区中心度相关指标变化趋势来看, 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地位日益提高,能够成 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中第三极。 第三,从凝集子群的角度看,各大子群成员在 冀城市群各大子群问的经济交流。 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切实明确核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功能定 位。北京、天津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的 核心枢纽,在带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北京市应加快疏解其非首都功能,要紧 紧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国际交往 中心”功能定位发展。天津市应继续突出高端制造、 研发转化与生产性服务等功能,转移低端制造业【堋。 在解决“大城市病”的同时,增强其对于河北地区的 经济辐射能力,从而带动京津冀地区总体经济增 长。雄安新区作为首都城市非首都功能集中疏解 地,其未来的发展要与北京、天津形成优势互补,打 造京津冀城市群第三增长极,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 间结构【埘。 第二,在特色子群基础上推进子群问协同发展。 增强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为主的京津冀核心圈经 济溢出效应,消除“环京津冀贫困带”,缩小地区差异; 打造以承德、秦皇岛、唐山为主的冀北地区文化旅游等 服务基地。积极发展以石家庄为核心的冀南地区,带 动邢台、邯郸等城市的发展;努力推动以保定为主的 冀中平原地带,积极承接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与 石家庄等城市形成对接;各大子群发挥自身优势, 形成“1+1>2”的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第三,努力创新地区间利益分享机制。雄安新区 的建设是国家战略,是行为,在建设初期需要中 央大力推动,待雄安新区建设有一定规模以后, 需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可以 引导机构、人员向雄安新区迁移,涉及到地区间经济 利益调整,这需要创新地区间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 机制,实现区域间多赢发展格局。 第四,大力推进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建设。加 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通过快速轨道交通让京 津冀区域内城市之间互联互通。应加大向落后腹 地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推动人口、产业及城市功能在京津冀城市群内 的合理布局。 注释: ①折算方法为:以现有各城市之间高速公路里程,按照 ·25· 佬清 霭埋(双月刊) 高速时速为100公里/d,时,城际高铁时速为250公里/d'时 换算成交通时间。 (1):51—57. 2018年第4期 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 [1 1]李逸飞,李静,许明.制造业就业与服务业就业的交互乘 参考文献: [1]孙铁山.中国三大城市群集聚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经济增 长[J].经济地理,2016,36(5):63—70. 数及空间溢出效应[J].财贸经济,2017,38(4):115—129. [12]方大春,周正荣.安徽省城市经济联系结构研究:基于社 会网络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27(1):18—22. [13]侯资慧,刘洪.基于社会网络的城市群结构定量化分 析——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资金往来关系为例[J].复杂 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6,(2):35—42. [14]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 海:格致出版社,2009. [15]武义青,柳天恩,窦丽琛.建设雄安创新驱动发展弓l领区 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7,31(3):1—5. [16]豆建民,张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与城市网络体系的演化 趋势[J].城市问题,2015(7):54—61. [2]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3]肖金成.雄安新区战略发展的路径选择[n经济与管理, 2017,31(3):6—7. [4]赫胜彬,王华伟.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n经济问 题探索,2015,(6):105—111. [5]王振坡,翟婧彤,张颖,等.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 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5(7):79—88. [6]杨伟肖,孙桂平,马秀杰,等.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 分析[J]_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2):1-5,57. [17]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7]孙久文,罗标强.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京津冀城市经济联 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6(8):71—75. [8]周民良.唱衰雄安新区论调为什么站不住脚[J].人民论 坛,2017(12):40—42. [18]柳天恩.京津冀协同发展:困境与出路[J].中国流通经 济,2015,29(4):83—88. [19]孟广文,金凤君,李国平,等.雄安新区:地理学面临的机 遇与挑战[J].地理研究,2017,36(6):1003—1013. [9]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 究,2017(3):22—24. 责任编辑:高钟庭 [10]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Fang Dachun 一,Ma Weibiao (1.School of Business,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 243032,China; 2.A nhui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stitute,Ma'anshan 243032,China) Abstract: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will have the influence on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Based on the grey prediction model,make predictionsfor relevant data of Xiongan New Area in 2022, using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comparatively analyzes influences of before an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in the spatial correlation network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during the year of 2022,the total ties and the densities are on the rise;the means of degree centrality and closeness centrality also go up,while the the mean of betweenness centrality is on the decline;the outdegree centralizationis obviously greater than the indegree centralization,but its increasing rate of chang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outdegree centralization;the members of each subgroup have a relative change and the means of the density of each subgroup within and the density among different subgroups have greatly improved.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ongan New Area optimizes the spatial stuctrure of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promotes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s.Finally,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re cities function orientation,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lations of cohesive subgroups, the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s and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Xiongan New Area;spatial stuctrure;social network analysis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