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农业研究 SubtropicalAgricultureResearch
第4卷第4期 2008年11月
高产优质加工型花生新品种龙花163的选育
卢春生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龙岩3000)
γ250Gy剂量照射干种子,经多摘要:龙花163是由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高抗青枯病品种粤油256,采用60Co2
代选择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稳产、品质较优、适应性广、抗性较强、加工属性好等特点。2007年12月龙花163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关键词:花生;龙花163;选育;特性;栽培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925(2008)0420244203
SelectionandbreedingofanewpeanutvarietyLonghua163withhighyieldandquality
LUChun2sheng
(AgriculturalResearchInstituteofLongyanCity,Longyan,Fujian3000,China)
Abstract:Longhua163isanewpeanutvarietywhichwasbredfromYueyou256withbacterialwiltresistance,anddealtwith60
γ250Gydose.Itperformedinhighandstableyieldandhighqualityandwideadaptability,andstrongerdiseaseresistanceandCo2
fittoprocesspeanut.December2007.
Keywords:peanut;Longhua163;breeding;characteristics;growth
Longhua163wasappraisedbytheCommitteeforAppraisalofCropStrainsinFujianProvincein
我国是世界花生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目前花生有50%榨油,27%食用,8%出口,作种及其他用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花生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花生食用品质以及加工品质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目前花生的种植品种比较单一,生产上迫切需要丰产、优质、适于加工、抗病的花生新品种。根据生产和市场的需求,我们采用辐射育种方法经多代选择育成了高稳产、品质较优、适于食品加工的花生新品种龙花163,并于2007年1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闽认油2008002)。15%。美国近2/3的花生供食用,欧盟和西欧等国家花生90%以上供食用
[1]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选择
根据种植、加工和消费的需求,我们确定以加工属性的选择作为品种选育的前提,主攻优质和抗病性状的选择。据此,我们根据花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辐射变异原则选用高抗青枯病品种粤油256,采用60
γ250GyCo2剂量照射干种子,通过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等产生突变体并进行选择,选育出符合要求的
[3]
花生新品种。1.2 选育过程
2002年春辐射粤油256干种子2.5kg并种植M1代,采用一穴二粒法种植,由于受辐射损伤出苗率不
[2]
高,有的出苗后死亡或不结实,混收。2002年秋种植M2代,采用双行一穴一粒法混合种植,每一畦种植粤油256品种20穴作对照,种植田块与其它田间管理一致,做好田间的观察、比较和记载,收获时进行单株选择,发现14个单株的株型、株高、叶色与原品种粤油256表现不同,单株结果数、结荚性、饱果率明显优于粤油256,进行单株收获。2003年春种植M3代,按株行种植,对各性状进行观察鉴定,其中株系0121623号有一个单株变异较突出,其叶色比粤油256较淡,植株较高,网纹较粗,荚果较大,结果多,果仁
收稿日期:2008-09-21
基金项目:福建省重点科技项目(2004N055)。
作者简介:卢春生(1963-),男,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花生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
第4期卢春生:高产优质加工型花生新品种龙花163的选育
・245・
较饱满,按单株收获。2003年秋种植M4代,对代号0121623单株的稳定性、抗病(逆)性、结荚性等有关性状进行观察比较,采用单粒播种以扩大繁殖系数,剔除不良株后混收。2004年春进行株系测产,对农艺性状、产量、抗性、稳定性等作进一步观察鉴定,鉴定结果:其稳定性已基本达标。2004年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扩繁,定名为龙花163。2005-2006年参加福建省花生区试,并进行咸酥花生加工性能及品质测定。2007年进入省级生产试验,并在福清、莆田、惠安、龙岩等地进行小面积示范。
2 选育结果
2.1 产量表现
2004年株系测产,0121623株系6.67m收鲜荚果4.81kg,折算鲜荚果产量7215kg・hm
2
2
-2
,比对照泉
花10号增产23.8%。2004年秋进行新品系比较试验,3次重复,每小区13.34m收鲜荚果35.31kg,折算
-2
鲜荚果产量8827.5kg・hm,比对照泉花10号增产12.3%。2005、2006年2年春季参加福建省花生区
-2试,产量均居第一位,2年平均荚果产量4028.25kg・hm,比泉花10号增产15.9%;籽仁
-2[4]
2773.2kg・hm,比泉花10号增产15.48%,亦居第一,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07年经福建省品种
-2
认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福清生产试点现场测产验收,龙花163荚果产量4118.32kg・hm,比对照泉花10号增产8.43%,丰产性好,稳产性较好(表1)。
表1 龙花163荚果及籽仁产量表现
Table1 YieldsofpodandkernelofLonghua163
试验 福建省区试生产试验
福建省区试
年度
20052006200720052006
点次
99199
平均产量kg・hm-2
3985.804070.704118.322696.552849.70
比CK增产/%
15.5416.258.4312.6118.43
显著性
0.05aabaa
0.01AABAA
备注荚果产量
籽仁产量
2.2 抗性
2年区试田间鉴定结果,该品种表现抗旱性较强,抗倒性中等偏弱,耐涝性中等,田间叶斑病自然发病
[4]
率2.6级,锈病1.9级,青枯病室内接种为中度感病(MS)。
2.3 品质
经龙岩市大池工贸有限公司采用湿烤咸酥花生加工工艺进行咸酥花生加工测定,龙花163加工成品率和一级品率分别为47.8%和.4%,分别比当地主栽品种泉花10号高4.8和8个百分点。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蛋白质含量29.76%(换算系数5.46),比泉花10号高1.74个百分点;粗脂肪48.05%,比泉花10号低1.71个百分点;O/L值1.1,与泉花10号相当;游离脂肪酸0.6%,比泉花10号低0.3个百分点。同时,具有网纹清晰、籽仁饱满等特点,适用于食品加工(一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为:双仁果率≥70%,出仁率≥66%,纯质率≥95%,蛋白质≥20%,脂肪≥36%,游离脂肪酸≤1%)。2.4 适应性表现
根据福建省种子总站对2005年和2006年省花生区试结果进行的丰产、稳产性分析,龙花163两年主效应值分别为0.4345和0.61,均居参试种第一位,说明该品种丰产性好;2年区试回归系数分别为1.331和1.09,稳产性较好。该品种不具休眠性,适宜在全省各地种植。2.5 主要特征特性
龙花163株型直立松散,叶色淡绿,长势中上,主茎高54.3cm,侧枝长57.8cm,单株总分枝数6.4条,结果枝数5.7条,单株结果数15.7个,饱果率79.5%,双仁率69.5%,荚果大小中等,整齐度好,网纹粗,百果重184.8g,百仁重72.3g,公斤果数677.9个,公斤仁数1525.0粒,出仁率68.6%。春植124.6d,秋植114d。
・246・
亚 热 带 农 业 研 究第4卷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选择适宜的田块种植
龙花163结荚性好,春植果大仁大,产量潜力大,为了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生产上宜选用肥水条件较
好的地块种植。3.2 适时早播
该品种由于果大仁大,为了提高其饱满度,应适时早播。春植以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宜,南早北迟,采用秋繁种子或覆膜栽培的地区可适当提早播种。秋植以大暑至立秋为宜,北早南迟。适期内,早播有利高产。3.3 合理密植
龙花163分枝性较强,单株结荚多,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以穴播3粒、穴距15cm(即
-2
13.35万穴・hm)为宜。适当的密植可提高产量。各地还可视当地的情况灵活地掌握。3.4 科学施肥
施肥上要掌握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酌施花肥、后期视苗情根外追肥的原则。肥料种类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注意N、P、K肥的配合施用,适当增施磷钙肥,下针期喷施多效唑、钼肥、硼肥以提高荚果饱
-2
满度。一般采用一次性全层施N∶P∶K各15%的复合肥750kg・hm即可。3.5 加强田间管理
生育期间应注意适时地早中耕、早除草,开花下针期及时地进行清沟培土。此外,旱涝并防,遇旱适时灌水,遇涝及时排水;秋植在选择有水源灌溉的基础上,注意灌水防旱。在病虫害方面,春植还要注意小地老虎、蛴螬、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及叶斑病等病虫害防治;秋植应防治蚜虫、小绿叶蝉、锈病等的危害。在开花下针后,注意防治鼠害,适时收获,防止烂果和芽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第五届全国花生研讨会论文集[G].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34-138.[2]王再序,盖树人.山东花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4-118.[3]孙大荣.花生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92-221.
[4]福建省种子总站.福建省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工作与技术资料汇编———2006年农业『五新』推广专辑[G].福州:福建省
种子总站,2006:38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