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法制节目的故事化表达研究
来源:宝玛科技网
广播法制节目的 故事化表达研究 口董国斌 如何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 念?如何使广播法制节目让人一听就懂、一听就会?从事法治节 目制作的广播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故事化处理手段运用到节 目制作过程中.使严肃、抽象的法律常识和政令法规以更加亲民 的姿态走进百姓心中,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法制节目故事化表达的传播优势 抓住受众心理,强化法律意识。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古 人很早就发明了“结绳记事” 人类将一个个绳结通过语言讲述 成一个个故事传给子孙后代。从古代典籍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故 事的痕迹,从老子的《逍遥游》、司马迁的《史记》到中国四大名著 《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通过故事来传达某些理念和想法,反 映一个朝代的兴衰变迁。法制节目故事化的处理方式就是抓住 了受众喜爱听故事的天性,顺应了受众的好奇心和探奇心,主持 人将法律常识和法律法规融入到带有悬念的故事中,让受众与 案件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受众就在主持人的带领下一 步步接近事件的内核。将悬疑的外衣一层层剥下,看清事件的本 质。这样有趣又新鲜刺激的讲述方式.能够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 领会节目要传达的法律精神,同时也会逐渐强化法律意识。 增加节目趣味,优化传播效果。广播法制类节目是普法的宣 传阵地。很多政令的传达、法律的宣传都需要借助这个平台。众 所周知,法律的语言具有逻辑思维强、用词精炼准确的特点,很 难被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受众接受。故事化的处理方式,运用以 案释法的方式解释法律法规,不仅让艰涩抽象的法律常识和政 令法规通俗易懂,同时也让严肃认真的法制节目多了一份人情 味。法制是严肃的但绝不是僵化的,是强制的但绝不是死硬的。 在节目中增添某些温馨的、动人的、惊险的、刺激的情节场面,从 采编经纬I I 实践与创新 视觉、听觉、触觉去观察一个事物或人物,用丰富 的语言去讲述一个法制事件.用变化的叙事方式 去解读一个案例,都会让受众从节目中享受愉悦 的声音大餐。而这样的故事化处理方式不仅增加 了节目的趣味,也可以大大提高传播效果,让受 众在愉悦的心情中去懂法、守法、。 形象解读内容,适应激烈竞争。广播是一种 伴随式的收听方式,而广播法制节目内容本身的 逻辑性强、专业性强等因素决定了受众不可能全 神贯注地去听每一句话.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抽 象的法律术语和法律背景,因此在广播法制类节 目中运用故事化的处理方式是符合广播受众收 听习惯的。将抽象的条文用生动的案列解释,将 法理、情理用故事化的方式处理,能够让受众更 容易接受有效信息。收听广播法制节目的受众是 某个特定群体,因此争夺受众这种“不可再生资 源”的战争始终硝烟滚滚.再加上广播法制节目 的节目素材有一定的局限,在当今传播环境下想 通过独家来夺人耳朵已经很难,因此各大电台都 在努力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挖掘法制新闻素 材,故事化的节目处理方式就是区分节目水平的 有效方式之一。激烈的竞争推动着广播法制节目 从业人员开动脑筋、积极创新.将故事化这一特 征慢慢完善。 法制节目故事化表达的一般策略 选择具有故事性的内容。广播法制节目要想 运用故事化手段就要选取有故事的内容,整个事 件要有典型的人物、情节、事件或者有典型环境 和细节可以挖掘,内容要有独特性、趣味性、新奇 性。例如《北京最大涉黑团伙覆灭记》讲述了一个 在普通百姓看来比较神秘的组织——涉黑团伙. 本身就颇具故事性;《杀人越货案中有案》的标题 让受众感觉案情进展曲折复杂,弓l发好奇心和收 听欲望。这样具有故事性的内容有利于主持人后 期的加工、制作。 选择具有悬念感的叙事结构。在广播法制节 目中。悬念迭起、>中突矛盾的叙事方式能够激发 受众的想象力和收听欲望。例如在北京人民广播 电台2010年7月15日《法制北京》栏目中播出 的《错误使用频谱仪,保姆烧死老雇主》这期节目 中,主持人李雷在进行文本编辑的时候就运用了 声屏世界2013/9—3—1 实践与创新 1采编经纬 要向兄弟媒体学习多元化的报道方式。比如向纸质媒介学习如 多种叙事结构。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先运用了一段 被告人保姆的心理独白,讲述她对这个事情的自 责和后悔,接下来主持人在节目中运用了两条平 何生动细腻地描写人物,如何有声有色地讲述故事,如何深刻透 彻地揭露事物;向电视媒介学习如何用声音打造视觉化效果.同 时还可以从国内外的警匪电视剧中学习如何用悬念紧紧栓住受 行线索讲述这个案件:一条是按照案件发生的顺 序娓娓道来,一条是死者家人对保姆的态度、情 感变化。两条线看似平行又各自发展.在合适的 众的心,如何把故事讲得更好听;向新媒体学习借助网络平台将 图片、声音、视频第一时间传播,那么节目的现场感会更强、故事 化的处理方式会更加真实、更具感染力。 点也会相交,让整个故事的叙述既清晰又生动, 受众听到节目后在短信平台上说“为主人公揪 心”,可见节目效果不错。 选择具有故事化的音效。故事化音效指的是 能够突出人物性格、揭示现场环境、烘托节目气 氛、表达思想感情的音响音效。在庭审类节目中, 会出现庭审法官开庭的声音、犯人走进庭审现场 的镣铐声、在主持人案件讲述过程中出现悬疑的 音效等。在纪实类节目中,主持人在现场采访时 的大量音响也会运用到节目里,同时会在后期剪 辑中运用一些烘托气氛的音效或者歌曲配合叙 事的进行,使得受众可以通过耳朵真切地感受到 现场的氛围和当事人的心情。例如在《大栅栏持 刀扎人凶犯一审被判死刑》节目中,沉重的镣铐 声、记者相机的咔嚓声、人群的喧哗声同时呈现, 接下来法官开庭的声音就将大家带入庭审现场 的紧张氛围。在接下来的节目中,当主持人在回 顾凶犯行凶时,用了一段紧张甚至有些恐惧的音 效,让受众浮想联翩,似乎可以看到凶犯在失去 理智后在大街上行凶的血腥场面和人群的。 这些音响音效的运用较好的烘托了节目气氛。 法制节目故事化表达中存在的 问题与对策 节目同质化。现在的广播法制节目同质化现 象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拓宽选题视野。 广播法制节目的选题大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问题、消费问题、劳动者纠纷、社会矛盾和纠 纷、经济纠纷、犯罪等,尤其重大的刑事、民事案 件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对于同样和人民生活息 息相关的行、合同法、国际法等方面话题关 注得稍显不够.今后的节目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 挖选题。同时,我们对国外的相关案件、历史上相 似的案件没有较好地挖掘利用。如果利用纵横比 较会发现更多视角,得出更多感悟,从而使选题 不拘泥于现有思维,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其次, ’’● 。。。。。—— 32【声屏世界2013/9 节目缺乏人性关怀。现在的广播法制节目的水平和主持人 水平参差不齐,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只见事不见人,只将 法制事件一一叙述,却很少挖掘事件中人物的故事和细节;第二 种是只见人不见理,这类节目通常流于琐碎的细节描述当中.用 大量篇幅去描述刻画某~细节,却将法理、情理一笔带过;第三 种是见人见事,见情见理。这类节目是最有“营养价值”、最“活色 生香”的。这种节目里的人,有血有肉、真实生动;事,连贯清晰、 跌宕起伏;情,真切感人、真挚动人;理,深刻明晰、通俗易懂。要 想将广播法制节目做到有情、有据、有理、有节。需从以下两方面 做出努力:一是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 法律素养、文化素养,才能将法理融入人情,从人生的高度去考 量事件,从历史的维度去辨析法理。二是要深度挖掘节目内容。 要对人物深刻体察,对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案例三者的关 系深刻理解,才能使得报道不浮泛、不生涩。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正在经历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而广播 法制节目作为一个传统的节目形态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各种压 力。法制节目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普 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本文责编:黎 莉 参考文献: 1.吴 飞编:《新闻编辑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 2.f美】朱莉安・哈瑞斯、克利・雷特、斯坦利・约翰逊著,宋晓南、 朱小兵、陆小华、谢国明译:《全能记者必备》,北京,中国新闻版社, 1988年版。 3.鲁景超:《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 社,2000年版。 4.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北京,三联书 店,2003年版。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段宝林编:《西方古典作家谈文艺创作》,北京,春风文艺出版 社,1980年版。 6.张颂:《播音主持艺术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7.吴郁:《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研究》,北京,中国广播 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