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沪中考专题」2021年21届上海宝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沪中考专题」2021年21届上海宝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沪中考专题」2021年21届上海宝山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古诗文(40分)(一)默写与运用(16分)1.东皋薄暮望,。(王绩《野望》)2.,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3.忆昔午桥桥上饮,。(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4.,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5.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难以复得,这种“物是人非”的感受可以用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句“,”来表达。(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12分)【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按照年代顺序,两文的作者依次是、。(人名)(2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8.下列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文、【乙】文中加点的“与”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B.【甲】文中的四字句和【乙】文中的长句、短句都有音韵的美感。C.【甲】文写景有高低的变化,【乙】文写景则有动静、远近的变化。D.【甲】文先发表感慨再写景议论,【乙】文先叙事写景再抒情议论。9.【甲】文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表达了作者之情;【乙】文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之情。(4分)(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0—12题。(12分)甘戊使于齐,渡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①?”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②,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②,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④;干将⑤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吾矣。”[注]①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你连自己过河都没有办法,还能给国王讲出些什么道理呢?②谨愿敦厚:指谨慎忠厚的人。③骐骥騄駬:骏马。④狸:野猫。⑤干将:古代宝剑的名称。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甘戊使于齐()(2)使之捕鼠()(3)置之宫室()(4)万乘之主()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现在拿着浆划船,随波逐流,我比不上你。B.现在拿着浆划船,进退自如,我比不上你。C.现在拿着浆划船,随波逐流,我不像你。D.现在拿着浆划船,进退自如,我不像你。12.根据甘戊说的意思,“骐骥騄駬”的“长”处是,但是在这件事上,它们比不上“小狸”;“干将”的“长”处是,但是在这件事上,它们比不上“斤斧”。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6分)二、现代文(3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7题。(19分)考试焦虑是怎么回事①什么是考试焦虑呢?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可能表现在生理层面上,如直冒冷汗;也可能表现在¨¨层面上,如不断地抓耳挠腮;还包括¨¨层面上的心慌意乱,难以平静。每个人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大大小小的考试时,都或多或少产生过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那么,_________?②从社会层面来说,考生周围的人,比如父母、亲戚、朋友等,都可能对考生的考试成绩抱有期待。尤其是对于重大考试,这种期待就更为强烈。这种周围人的期待,有时会在无形之中给参加考试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期望程度越高,考生随之产生的心理压力越大。比如,有些学生并没有过分关注自己的考试,但他们感到父母对考试的成败非常在乎。如果失败了,就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这就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焦虑也随之产生。③从心理层面来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对于个人来说,考试被看作一个衡量自身能力的过程。当学生获得较好的考试成绩时,就会感到自身能力得到肯定;反之,当考试失败时,可能会怀疑自身能力。当我们开始担心这种考试失败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时,就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情绪中。④考试焦虑产生后,人们常常感到心情难以平静,身体坐立不安,大脑好像变得一片空白——记忆力显然受到了损害。那么,_________?对此,英国研究者艾森克等人提出了一个加工效率理论。⑤这一理论认为,考试焦虑可能会影响我们对记忆的加工效率。人们需要完成一项任务时,需要付出心理资源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如集中注意力、让自己努力思考等等。这种心理资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处于焦虑的情绪状态时,可用来完成任务的心理资源大大减少。简单来说,就是考试焦虑会让我们无暇应对接下来的考试。⑥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对考试焦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了认识,那么考试焦虑真的只是考场上的绊脚石吗?⑦我国心理学家陈顺森等人对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发现了有趣的结果。过高的考试焦虑的确会对人们的记忆力产生负面影响,但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生的记忆力。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出乎意料的现象呢?研究者对此进行了解释。前文已经介绍了考试焦虑是如何给我们的记忆带来负面影响的。考试焦虑的学生们产生了与任务无关的担忧,分散了注意力,这正是过高的焦虑造成的影响。⑨此外,研究者们发现,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使学生们产生了警觉,相比于没有什么焦虑的学生,他们会更多地聚焦于任务,努力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这就像龟兔赛跑,没什么焦虑的兔子没有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相对比较焦虑的乌龟则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最后反而成为了赢家。综合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_______。⑩因此,当我们在考试前被一股无形的焦虑所缠绕时,也许可以放下恐惧,尝试与焦虑和解。要知道,一定程度的考试焦虑,反而能更好地调动心理资源,增强记忆力,帮助我们完成考试。让我们和焦虑握手,在考场上与之化敌为友,借助其一臂之力,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13.第⑥段加点词语“绊脚石”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14.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2分)1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第①段“¨”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2分)(2)第①段、第④段横线处,作者依次提出的问题是、;第⑨段横线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6分)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试失败后有负面影响肯定会导致焦虑。B.考试焦虑程度和实际考试成绩会成正比。C.中等程度的考试焦虑能提高人们警觉性。D.焦虑成为一种习惯会增强自己的记忆力。17.有人认为,第⑩段画线句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8—22题。(19分)母亲的双翼①前几天回了趟老家。上飞机前的最后一刻,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今天回家,她问我什么时候到,我说两个小时以后。她按捺住心中狂喜,马上安排弟弟去机场接我,在挂电话前,她抓紧机会问了一句“想吃什么”,我想了想,说:“煎豆腐吧。”回到家里,母亲已经做好菜等着了。煎豆腐,辣椒炒田螺,炖土鸡……我一看,全是我爱吃的,不多会儿便一扫而空。②第二天,母亲早上五点就起床,去菜场买了鸭子。她把我叫醒,给我煮了一碗馄饨作为早餐。然后,母亲马不停蹄地开始杀鸭子,拔鸭毛。鸭毛特别难以除净,她在厨房弄了一上午才弄干净。之后她把辣椒切了,炒出一大盘“血鸭”来。炒完以后她自己尝了一下,连连顿脚,说味道不好。我也尝了一块,只是感觉米酒放得稍微多了一点点,味道总体还行。她嘀咕着,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平时也是这么炒的,有时候味道就特别好,有时候就一般。最后,在她的殷切的目光注视下,我把鸭肉和辣椒全都吃光了,又吃了两大碗米饭,以实际行动为她的厨艺点赞。③吃完这顿,我正坐在椅子上捧腹呻吟,她马上又开始问我下一顿想吃什么了。我说大白菜煮红薯粉条吧。晚上,母亲担心粉条的味道太寡淡,就用排骨汤来下粉条。我订了离开的机票,准备过两天就走了,母亲掐表似的算好了我还能在家吃几顿饭,要精心安排,把我想吃的爱吃的都嵌在这几顿饭里,尽量满足我的口腹之欲。④自从回到家以后,我们便一直在讨论吃的问题。我这十几年都在外面,勤的时候一、两年回去一次,懒的时候三、四年回去一次,和母亲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如今她已年老,身体又不济。她的拳拳爱意、万千挂念,只能“煮”进饭里。因此,这几顿饭对她来说就变得无比重要。⑤对于我来说,这几顿饭也同样重要。我这人格局很小,又恋旧,常常想念家里的那口吃的,有时想得抓心挠肝。漂在异乡的日子里,对家乡吃食的念想常常“缠绕”着我。⑥接下来的几天,我跟母亲戮力同心,最大限度地配合——她精心地做,我努力地吃……每天吃足三顿,每顿都吃到腰圆肚滚。⑦虽然我已尽了最大努力,到最后她依然有点遗憾,因为我还要去大连,并不是直接回云南,所以不方便从家里带些吃的走。⑧走的那天,我在高铁站看到一个中年男人,双手各拎着一个红色塑料袋,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六个饭盒,双手加起来就是十二个饭盒。安检的小姑娘笑着问:“带这么多东安鸡啊?”男人自豪地笑着说:“当然啊,难得回来一趟嘛。饭盒里装的是饭店做好的本地名菜“东安鸡”(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街头巷尾到处有售,每盒40—45元不等,很亲民的价格。车站里拎着这样饭盒的人不在少数,不过就数那男人拎得最多。他过了安检,把饭盒小心翼翼地放在候车室的椅子上,看似心满意足地长舒一口气,大概是想着,到了长沙,还可以开怀大嚼好多顿,那份快乐连我都能感同身受。⑨我虽然没带任何东西,但是在临走前对母亲说,不用带了,都装进肚子,长成肉带在身上了。听我这么说,她笑了。

⑩坐上高铁,我仿佛感觉到,母亲的“双翼”虽然已经逐渐萎缩了,但依然竭尽全力张开着——想到这,我的心里酸酸的,又暖暖的。18.第①段—第③段,通过母亲一系列的具体行为,表现了她为“我”做菜的急切心情。请任意举出两个事例:(4分)

19.第④段、第⑤段画线句都提到了“这几顿饭”是“重要”的,但其原因各不相同。请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回答。(4分)20.对第⑧段内容理解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花了较多笔墨写东安鸡,其实与母亲无关,所以可以删除。B.本段详细介绍了“东安鸡”的“身世”,表明其深受欢迎的原因。C.本段写高铁上中年男子带家乡美食这一幕,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情怀。

D.本段写高铁上中年男子带家乡美食这一幕,写出了他对美食的热爱。

21.联系加点部分的词语,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表现力。(3分)22.赏析本文末段的妙处。(5分)

三、综合运用(12分)

近些年来,网络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是青少年对网络的认知尚不够全面。为此,班委会决定组织一次辩论赛。下列是辩论赛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请你协助班委会一起解决。23.作为一次常规的辩论赛,下列环节及顺序安排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论——答辩——攻辩——总结陈词B.立论——攻辩——答辩——总结陈词

C.立论——自由辩论——攻辩——总结陈词D.立论——攻辩——自由辩论——总结陈词

24.正方与反方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辩论的准备。

(1)正方立论是“网络使人与人亲近”。下列不符合正方立论的辩论要点有()。(2分)A.网络的虚拟空间容易让人隐蔽真实自我B.网络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了新的途径。C.网络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D.网络让多元的信息共享成为了可能。E.网络让人们的交际呈现程式化的趋势,不利于真情的表达。(2)根据正方的立论,推测反方的立论应该是(2分)(3)请为反方提供一个辩论要点。(本题第(1)题中罗列的要点除外)(2分)25.对于辩手的评价,你认为下列哪一点更加重要?请简述理由。(3分)A.声情并茂B.观点鲜明C.快速反应D.协同作战四、写作(60分)26.题目:动起来,才好!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参与评分标准1.徙倚欲何依2.蜂蝶纷纷过墙去3.坐中多是豪英4.蹴尔而与之5.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6.陶弘景(1分)苏轼(苏东坡)(1分)7.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3分)8.D(3分)9.赞美、自得、怡然等(2分);自嘲、旷达、乐观等(2分)10.(1)出使(1分)(2)让(1分)(3)它们,指那些骏马(1分)(4)的(1分)11.B(3分)

12.足及千里(1分)捕鼠(1分)锋利(1分)治木(1分)物各有所长,人也一样(2分)(如果抄原文“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得1分;写“物有所长”得1分)

13.影响考试发挥的障碍(2分)

14.通过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分),列举有些考生过分在乎父母期望,产生焦虑的事例,具体说明“周围人的期待,有时会在无形之中给参加考试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1分)

15.(1)行为(1分);心理(1分)(2)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考试焦虑呢?(2分);考试焦虑为什么会影响记忆力呢?(2分);中等限度(适度)的考试焦虑可以帮生取得好成绩。(2分)16.C(3分)

17.不能(1分)。本句总结全文(1分),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地说明读者要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这个写作目的(1分)。18.(4分,每空2分,下列答案中答对两个即为满分)挂电话前,她抓紧机会问“我”想吃什么;“我”刚回到家,母亲就做好了“我”爱吃的煎豆腐等家常菜;第二天早上五点多,母亲就起床买鸭子,为“我”做“血鸭”;第二天午饭后,母亲又马不停蹄地为“我”准备了排骨汤炖粉条作为晚餐。

19.第④段中,于母亲而言——母亲要把她的爱意全部“煮”进饭里。(2分)第⑤段中,于“我”而言——回应母爱(让母亲的心愿能够达成),同时还隐含思乡之情。(2分)20.C(3分)

21.“掐表似的”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精准计算“我”在家用餐的顿数以便为我安排(1分);运用动词“嵌”,通过动作描写,准确地表现出母亲对做菜给“我”吃的用心程度之深(1分);两者都表达了母亲对“我”难以割舍的关爱(1分)。

22.结尾处点题(1分),形象地写出年迈母亲对女儿的呵护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分)。同时,表达了作为子女能够享受到母爱的幸福感(1分),也隐含了游子对母亲的亏欠感(1分)。23.D(3分)

24.(1)A(1分)(2)网络使人与人疏远(2分)(3)网络使人沉迷虚拟世界,忽略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等。(2分)25.略(详见语文统编教材九下p93—p94)附录:

辩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经常用到的口语交际方式,大到联合国关于国际事务的争端,小到学习、工作中出现分歧时的争执,都可能涉及辩论。

在语文学习中,“辩论会”“辩论赛”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活动形式,它们一般有确定的论题,有正反双方、有特定的程序,以驳倒对方观点、确立己方观点为目的。下边简要介绍参加一场辩论活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辩论准备

1.组织队伍。正规辩论时,双方辩手各4名,分别是一辩、二辩、三辩和四辩。4名辩手分工各有不同:一辩提出观点;二辩、三辩补充一辩的发言,并对对方一辩的观点提出质疑,在自由辩论时,二辩、三辩一般也要发挥主力作用;四辩总结陈词。

2.设计辩论提纲。辩论的两大基本元素是“论”与“辩”。“论”就是“立”——正面论证已方观点正确;“辩”就是“破”——辩驳对方的错误或疏漏之处。拿到辩题后,小组成员首先要分析并明确已方观点,想好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用哪些材料支持观点,将思考和讨论的结果写下来。同时,还要考虑对方可能使用的论据与论述思路,推测对方可能出现的漏洞,构想已方批驳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形成辩论提纲。

以“网络使人与人亲近还是疏远”为例,正方立论为“网络使人与人亲近”,可以列出己方观点和辩论要点,比如:网络为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加了新的途径,提供了便利;网络扩大了人们交际的范围,使得更加多元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网络的开放平台,让人们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等等。反方立论为“网络使人与人疏远”,则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组织论证:网络使人沉迷虚拟世界,忽略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网络的虚拟空间容易让人隐藏真实自我;网络使得人们的交际呈现程式化趋势,不利于真情的表达;等等。

3.进行对辩练习。准备好提纲后,可以在组内进行随机的对辩练习,甚至可以直接和老师进行辩论。每次对辩结束后,老师给出建议,同学之间进行互评,努力提高反应能力和辩论能力。

二、辩论实施

辩论赛一般分为立论、攻辩、自由辩论和总结陈词等几个环节。在每个环节,正方和反方轮流发言,所用时间大致相等。一场常规的辩论赛大致安排如下:

了解了辩论赛的各个环节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要求多加练习。三、辩论的原则和技巧

作为一种高水平的口语交际活动,辩论有一定的原则和技巧。1.表达清晰,声情并茂。辩论应该用普通话进行,发言过程中口齿清晰,语速正常,这样才能把你所要传递的信息准确传递给辩友和听众。辩论要明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要注意根据表达的需要,调整语速、语气、语调,使自己的表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观点鲜明,协同作战。立论时,一定要鲜明地表达己方的观点,切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词。辩论需要团队协作,在辩论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内部观点的一致性,不要出现同意对方观点、失去己方立场的情况。3.善于聆听,快速反应。善听是善辩的前提。在一场高水平的辩论赛中,仅自由发言的几分钟时间里,正反双方的交锋可以多达几十次,平均几秒钟就要进行一次听和说的转换。辩手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听清、听准、听懂对方的发言,快速思考,或者发现对方观点和语言表达上的

问题,或者抓住对方论据上的疏漏,或者指出对方论证方法的错误,给对方以有力的批驳。

4.语言严谨准确,简洁有力。辩论赛针锋相对的特点,决定了辩手在陈述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时,要特别注意逻辑严密,表达准确,避免词不达意或自相矛盾,让对方抓住漏洞和把柄。同时,语言要简洁干净,避免拉杂、冗长,做到既能清晰表意,也能有力反击。

5.辩论既是“智商”的交锋,也是“情商”的考验。站在辩论场上,进行唇舌剑之战时,既要耳聪目明、能言善辩,也要保持良好的仪态风度:局势顺利时,不要得意忘形,趾高气扬;暂居弱势时,也要沉住气,不能自乱阵脚。

需要提示的是,辩论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养成的,平时要多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并注意培养敏锐、自信、大方的气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