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来源:宝玛科技网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题木兰庙原文及赏析 原文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译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久博得后世尊敬! 说明 ①木兰庙:《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岗县(今属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木兰是一个民间传奇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产生于后魏,关于木兰的姓氏后人众说纷纭,应信有其人。 1 / 4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②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英勇善战。 ③“梦里”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复原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④拂云堆:《元和郡县志》:“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为木兰庙题的。庙在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木兰是一个民间传奇人物,据说是北魏时期的黄州(或宋州人)。黄州人为木兰立庙,可见是认木兰为同乡的。 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卓越地显示了木兰的特别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事。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接着诗人又借取《木兰诗》“当窗 2 / 4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理云鬓”的意境。把“理云鬓”换成“画眉”,把木兰终究是女孩儿的本色完整地表现了出来:“梦里曾经与画眉”,“与”相当于“和”。它启发人们去想象木兰“梦里”的情思。她只是在梦乡里,才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从今替爷征”才竭力克制着自己,并非不爱“画眉”。诗人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妆,运笔尤为奇妙。这虽然有“古辞”作依据,却表现出诗人的创新。 第三句诗人进而发挥想象,细心刻画了木兰冲突的内心世界:木兰在战斗中虽然很有英雄气概,但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免“几度思归还把酒”,“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冲突的深刻性。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少女,木兰有这样一些感情,一点也不惊奇。难得的倒是诗人擅长揭示其心灵深处的思归之情,更增加了真实感。 最终问题落在“还把酒”上。是对景排愁?还是对月把酒?都不是,而是到“拂云堆”上“把酒祝明妃”。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神祠。明妃, 3 / 4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即自请和番的王昭君。木兰和昭君都是女性。她们来到塞上,一个从军,一个“和戎”,境况和动机虽然有别,但同样都是为了纾国家之急。 而这等大事却竟然由女儿家来担当,自不能不令人感慨系之。“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是唐代诗人戎昱《咏史》中的名句,和杜牧这首诗是比较合拍的。 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永久博得后世的怜悯。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始终受到人们赞美。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显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冲突统一起来,运用烘托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殊称许之处。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