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

轴⼼时代

1883年,马克思去世。但在同⼀年,德国⼜迎来了另⼀位哲⼈的诞⽣,他就是雅斯贝尔斯。雅斯贝尔斯有⼀个很著名的命题——“轴⼼时代”。

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标》中说,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之间,是⼈类⽂明的“轴⼼时代”。这段时期是⼈类⽂明精神的重⼤突破时期。在轴⼼时代⾥,各个⽂明都出现了伟⼤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化传统,也⼀直影响着⼈类的⽣活。⽽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万⽔的阻隔,但它们在轴⼼时代的⽂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化都发⽣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个地⽅的⼈们开始⽤理智的⽅法、道德的⽅式来⾯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化的超越和突破。⽽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印度、中国、不同的⽂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明,如巴⽐伦⽂化、埃及⽂化,虽规模宏⼤,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化的化⽯。⽽这些轴⼼时代所产⽣的⽂化⼀直延续到今天。每当⼈类社会⾯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四章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化的发展历程。【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传统⽂化从上古发⽣,历经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辽夏⾦元、明清等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成就。

难点:殷商西周从神本⾛向⼈本的重要转变;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化的“轴⼼时代”。【讲授提纲】

第⼀节上古:中国⽂化的发⽣⼀、中国⼈起源

元谋猿⼈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境内最早的猿⼈。蓝⽥⼈马坝⼈⼤荔⼈⼭顶洞⼈⼆、原始物质⽂化

旧⽯器时代(从元谋猿⼈到7000年前的四川资阳⼈)⽕的使⽤是旧⽯器时代⼀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化创造。制造⽯器使⼈与动物开始分⼿,⽕的使⽤标志着⼈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器时代(从7000年前开始)农业、畜牧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要的⽣产

部门。属于新⽯器时代的⽂化遗址有:仰韶⽂化、⼤汶⼝⽂化、红⼭⽂化、良渚⽂化、马家窑⽂化、龙⼭⽂化、屈家岭⽂化。三、原始观念⽂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是中国先民观念⽂化的主要存在形式。

(⼀)原始宗教

中华先民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常⼴泛,⼤致可分为⾃然崇拜、⽣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类。对⼤⾃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

中华先民对⾃⾝的繁殖⾮常关注,由此产⽣炽热的⽣殖崇拜。图腾崇拜是较⾼级的宗教形式。

在物质⼒量与精神⼒量处于低下⽔平的原始时代,原始宗教具有在⼈与⾃然之间起协调作⽤、在本能与⽂化之间起制约作⽤、在物质⽂化与精神⽂化之间起补充作⽤、在⼈的精神需要中起主观⾃⾜作⽤等⽂化功能上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正因为如此,原始宗教才能成为原始时代观念⽂化的主流。

(⼆)原始艺术

在原始观念⽂化中,原始艺术亦有⽣动发展。原始艺术展现了先民粗犷的情感以及⼀派活泼天真、⽣机盎然的⼈类童年⽓息。四、原始社会组织

⼈与⼈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族关系。

与猿类分途以后的中华先民在婚姻关系上经过⾎亲杂交、⾎缘群婚、族外婚等阶段,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族、⽗系⽒族阶段。

母系⽒族社会:从旧⽯器时代晚期形成,贯穿整个新⽯器时代。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的⼥娲⽒、庖牺⽒、神农⽒、有巢⽒、燧⼈⽒,是这⼀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

⽗系⽒族社会:已进⼊铜⽯并⽤时代,社会⽣产⼒进⼀步发展,私有制开始萌⽣。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便⽣活在这⼀时期。

⽒族制后期,部落联盟产⽣,其⾸领推

举⽅式即著名的禅让。上古社会关于权⼒嬗递的传说,是当时制度⽂化的折光。

禹的时代开始了今天已初显轮廓但尚有争议的“夏⽂化”的进程。夏⽂化⼤致具有如下特征:⼯具形态由⽯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农业⽣产已有相当发展;私有制确⽴;中华⽂化史上的第⼀个国家政权建⽴起来。阶级社会-⽂明社会的曙光在中国⼤地上初现熹微。五、上古⽂化分布

中华⽂化在中国⼤地的发⽣,⼀开始即呈现多元状态。夏鼐将中国古代⽂明划分为七⼤区域。苏秉琦划分起源期的中国⽂化为六⼤区系。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化集团。

在中国⽂明跨⼊⽂明门槛的前⼣,发⽣了在部落联盟之间的兼并战争。华夏集团取得连续胜利,从百确⽴了在中华民族及其⽂化多元发⽣中的主流地位,对后世⽂化发展的格局产⽣了深远影响。第⼆节殷商西周:从神本⾛向⼈本

⾄殷商西周,中国⽂化的特殊⾯貌才开始形成。⼀、殷商神本⽂化

“殷”这座⽬前所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古都,标志着古代中国已跨⼊⽂明社会的门槛。商⼈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化的特⾊。

以尊神重⿁为特⾊的殷商⽂化,是⼈类思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随着⼈类社会的发展,以神为本的⽂化逐渐开始向以⼈为本的⽂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变动。⼆、周⼈的⽂化维新

公元前11世纪,“⼩邦周”终于战胜并取代“⼤⾢商”,建⽴起周朝。周朝建⽴后,⼀⽅⾯因袭商代的种族⾎缘统治办法,⼀⽅⾯实⾏⽂化主旨上的转换。

周⼈的维新,⾸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

除了建⽴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外,周⼈的另⼀⽂化创新,乃是确⽴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这便是所谓“制礼作乐”。

礼的内容,⼀是“亲亲”,贯彻⾎缘宗族原则;⼆是“尊尊”,执⾏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周代礼制的内容与形式统⼀在其主旨上,就是“别贵贱,序尊卑”,以保证“天⽆⼆⽇,⼠⽆⼆主,国⽆⼆君,家⽆⼆尊,以⼀治也”。

周⼈所确⽴的“礼”,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发展,以强劲的⼒量规范着中国⼈的⽣活⾏为、⼼理情操与是⾮善恶观念。中国传统⽂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天⼈合⼀”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化的“轴⼼时代”⼀、春秋战国的⽂化背景

礼崩乐坏的社会⼤裂变,将原本属于贵

族最底层的⼠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出来,在社会⾝份上取得了独⽴的地位,⽽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才的渴求,⼤为助长了⼠阶层的声势。⼠的崛起,意味着⼀个以“劳⼼”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活与精神⽣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静态的⽣活格局,⽂化传播的规模⽇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统的观念形态。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化⼈有可能进⾏独⽴的富于创新性的精神劳动,从⽽为道术“天下裂”提供了前提条件。

随着周天⼦“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化宫员纷纷⾛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以上种种条件的聚合,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种千载难逢的契机,⽓象恢宏盛⼤的“百家争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战国诸⼦概况

西汉司马谈的六家说: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西汉刘歆的⼗家说: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说(⼆)诸⼦兴起的⽂化⽬的性:“救时之弊”(三)先秦诸⼦在学派风格上的鲜明特征:1.儒家

基本思想: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法,重⾎亲⼈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代表⼈物:孔⼦、孟⼦、荀⼦理论主张:

在天道观上,畏天命,重⼈事,实际上把超⾃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事的从属地位;

在历史观⽅⾯,标榜“信⽽好古”,崇奉三代典章制度,同进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适当的变通修改。在社会伦理观⽅⾯,以“仁”释礼,把

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的⾃觉要求。

在修⾝治国⽅⾯,它设计出⼀整套由⼩及⼤、由近及远的发展⼈格和安定邦家的⽅案,为巩固政教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

守旧⽽⼜维新,复古⽽⼜开明,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伸向过去,⼀⼿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兴的封建⼤⼀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到新社会笭巩固后⼜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历史地位:汉代以后,儒学⼏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贯,从⽽成为中国传统⽂化的正宗。2.道家

基本思想:道家“历记成败存亡、祸福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守,卑弱⾃持”,因⽽,道家在很多⽅⾯都是儒家的对⽴⾯。

代表⼈物:⽼⼦、庄⼦

理论主张:在很多⽅⾯,与儒家形成鲜明对⽴,儒家与道家,⼀注重⼈事,⼀尊崇“天道”;⼀讲求⽂饰,⼀向往“⾃然”;⼀主张“有为”,⼀倡导“⽆为”;⼀强调对家族、国家的责任,⼀醉⼼于个⼈对社会的超脱。

⼆者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对⽴,⽽是存在着相互接近、相互沟通的质素。例如,在天⼈关系上,儒家与道家有暗通之处,正因如此,后世不少⼠⼤夫⽂⼈正是从儒家指⽰的“穷则独善其⾝”之路找到了通往道家思想之门。儒和道,在这⽅⾯由对⽴⾛向了互补,相反⽽⼜相成。3.法家

基本思想:⼒主强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达到富国理乱的效果。

代表⼈物:法家的先驱⼈物是齐国的管仲与郑国的⼦产,嗣后,李悝著《法经》,商鞅实⾏“法治”,申不害、慎到相继提出重“术”、重“势”的思想,⾄韩⾮集法、术、势之⼤成,建构成完备的法家理论。

理论主张:法家学说的思想⽅法是⼀种“⽭盾不可和⽽解”的专讲对⽴的极端辩证法,故在治国⽅略上主张严刑峻罚,在⽂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化主义。

地位:法家是战国时期的“显学”,后来成为秦王朝统治天下的政治理论。汉代以后,儒学独尊,但法家学说仍然或隐或彰地发挥效应,历代统治者多采取“霸王道杂之”即儒法并⽤的统治⽅术,有的则是“阳儒阴法”。4.墨家

基本思想:强调“尚⼒”,主张“节⽤”,提倡“兼爱”,尊崇“天志”,⿎吹“尚同”。代表⼈物:墨翟。

理论主张:强调物质⽣产劳动在社会⽣活中的地位,反对⽣存基本需要之外的消费,企图以“普遍的爱停⽌战乱取得太平”,同时⼜尊崇天神,⿎吹统治。

历史地位:墨家的信徒多系直接从事劳作的下层群众,尤以⼿⼯业者为多。其思想

典型地映现出⼩⽣产者⼩私有者的性格。墨家在战国时亦属显学之⼀,但在秦汉以后,墨家丧失学派⽣存的适宜氛围,逐渐消失⽆闻,只是历代农民时有关公平、互爱及⾄⿁神、符命的宣传中,或可听到它的嗣⾳,直到近代⽅出现复苏之势。5.阴阳家

基本思想及特征:将⾃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视为阴阳消长的过程,即阴盛则阳衰,⽭盾双⽅互为消长,⼀⽣⼀灭,构成⾃然社会万事万物⽆能⽆⼒发展的终极原因和基本⽅式。运⽤阴阳消长模式来论证社会⼈事是阴阳家的⼀⼤创造,⽽从时间、空间的流转变化中去把握世界则是阴阳家独具特⾊的思维⽅式。(四)先秦诸⼦的贡献和地位

创⽴各派的先秦诸⼦,都是中国⽂化史上的第⼀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以巨⼤的热情、雄伟的⽓魄和⽆畏的勇⽓,开创学派,编纂、修订了《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等⽆⽐⼴阔的领域发表

纵横⼋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的诸⼦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化精神的各个侧⾯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化⾛向⼤致确定。有鉴于此,⽂化史家借⽤德国学者雅贝尔斯的概念,将春秋战国称为中国⽂化的“轴⼼时代”。三、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化环境,不仅为“⽂化轴⼼时代”的确⽴提供了契机,⽽且有⼒地推动了华夏族的最终形成。正是在这⼀时期,中原地区各古⽼部族,在诸侯国攻伐不已的兼并战争中统⼀到少数⼏个⼤国的⽚图之中,其中北⽅的狄族多为晋所兼并,

西⽅戎族多为秦兼并,东⽅的夷族多⼊齐鲁。南⽅的苗蛮及华夏⼩国,则为楚所统⼀。过去华夏各国视为蛮夷的秦楚⼆国,经过春秋300年的变迁,已实现华夏化,在语⾔⽂字、⽣活⽅式、政治制度、礼仪⽂化等⽅⾯与华夏趋于⼀致。⾃此,中国燕⼭以南,长江以北的黄河中下游及淮、汉流域⼴⼤地区的居民,已基本上融合成为⼀个统⼀的民族,⽽不再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区别。

第四节秦汉:⼀统帝国与⽂化⼀统⼀、宏阔的⽂化精神秦、汉均为傲⽴世界的⼤国。

秦汉帝国的盛⼤植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勃勃,雄姿英发。由统治阶级精神所决定的社会⽂化基调也处于⼀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于中华⽂化共同体内部,激发了⼯艺、学术的创作⾼潮;作⽤于共同体外部的⼴阔世界,则⼤⼤促进了中外⽂化的相互交融。中国⽂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调和光彩。⼆、⽂化统⼀与思想统⼀(⼀)秦始皇统⼀⽂化的重要措施

第⼀,书同⽂;第⼆,车同轨;第三,度同制;第四,以法为教;第五,地同域。

秦始皇统⼀⽂化的措施固然以强化君主集权为⽬的,同时也有⼒地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各区域⼈们在经济⽣活、⽂化⽣活乃⾄⽂化⼼理上的共同性,从⽽为中华⽂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经学之形成

(⼆)“今⽂经学”与“古⽂经学”的兴替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化多元⾛向时代背景

汉帝国崩溃⽡解;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魏蜀吴三国⿍⽴;西晋命祚短促;北⽅先有⼗六国割据,后有五朝嬗递;南⽅则有东晋和宋刘梁陈诸王朝的更替。

战乱与割据打破了帝国的⼀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定型于西汉中期的以经学为主⼲、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化模式崩解,取⽽代之的是⽂化⽣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学崛兴

(⼀)产⽣背景:经学黯然失⾊,儒学地位式微。(⼆)⽞学特征:

⽞学是由⽼庄哲学发展⽽来,其宗旨是“贵⽆”,其最⾼主题是对个体⼈⽣意义价值的思考。

⽞学与两汉儒学在主体⾯貌上⼤不相同。两汉儒学着眼于构建实实在在的王道秩序与名教秩序,⽞学却以探求理想⼈格为中⼼课题;两汉儒学热衷于“天⼈感应”的神学⽬的论,魏晋⽞学却从汉代的宇宙论转向思辨深邃的本体论。(三)⽞学对魏晋⽂化思潮的影响:

⾸先,⽞学抽象思维的特点使魏晋学术富于谈⽞析理的⾊彩。

其次,⽞学以超越有限达到⽆限为根本的特点,使魏晋时期兴起的“重神理⽽遗形骸”、“重⾃然”⽽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以及新兴的⼭⽔诗与⼭⽔画等,深深浸染着⽞学风采。

再次,在⽞学“贵⽆”思想的影响和魏晋⼠⼈的推动下,⽼庄之学轻⼈事、任⾃然

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占据中国知识分⼦的⼼灵世界,进⽽铸造了中国⼠⼈⽞、远、清、虚的⽣活情趣。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形成过程

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嵩⼭道⼠寇谦之、刘宋庐⼭道⼠陆修静藉政权之⼒清整民间道派,并⾸次使⽤“道教”⼀词统⼀各道派。与此同时,道教逐步形成⼀套完整的宗教仪式和斋醮程式、道德戒律。萧梁陶弘景更以“天⼦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道教作为⼀个完整意义上的宗派⾄此基本定型。(⼆)道教的民族特征

思想渊源上从道、儒、墨等哲学流派以及传统星相家、医⽅家、谶纬家那⾥充分汲取思想资料;在神仙世界的构造上以古代中国尤其是流伟于楚⽂化圈的种种神话⼈物为本源;在教旨上,以长⽣成仙为⽬标,讲求旭本返朴、归根复命的养⽓健⾝术,倡导以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