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屈原列传》来解读屈原
第一次读《屈原列传》是在高中的课本上,那时对屈原是充满佩服之情的,不管是他出淤泥而不染的刚正品性,他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还是他语言艺术上的高深造诣,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欣赏的。时隔两年,当我再次拜读《屈原列传》,把他放在当时的这个历史大背景下,去解读他的人生,他的品行,同样,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从《屈原列传》,我们就可以看到屈原是出自于楚国贵族的,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就蓄意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怀王就因此而疏远屈原。从这一事件,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楚怀王的识人不慧,造成了屈原的政治生涯开始陷入低谷地带。
公元前313年,楚怀王轻信张仪而与秦交好,断绝了和齐国的合纵,还丧失了汉中大片土地。怀王有所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然而怀王再次放走张仪还和秦结下了婚姻关系,又一次失信于齐国。前305年,秦楚和亲,第二年秦楚会与黄棘,屈原虽竭力反对,但结果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葬。屈原的政治才能在此已经可见一斑了,他对政治形势的冷静分析让人折服,他在流放期间依然关怀君王想要振兴国家的意念让人钦佩。然而,楚怀王昏庸贪婪,对外则亲齐亲秦摇摆不定,对内则宠任奸佞,听信谗言。屈原虽系贵族,并非近亲;虽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政治才能,并没得到长久的重用。这是楚怀王的失误,同样也是整个楚国的损失!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顷襄王再次谋划与秦国讲和时,
这对屈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屈原写诗抒情,表达了他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又指出,怀王最后克死他国的下场是因为“其所为忠者不忠,而其所谓贤者不贤也”。这对子兰形成威胁,当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进谗言。顷襄王发怒,使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了南方的偏僻地区。这次的放逐真的让屈原失去了他的生存意念,“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屈原最终选择了投入汨罗江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和品质!
屈原,我们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的将自己沉入到汨罗江里,来向世人彰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我觉得,这段话已经极好地评价了屈原的一生。
屈原离开我们已经两千多年了,然而他的精神却永驻世人的心中。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举行一些活动,如包粽子、赛龙舟等来纪念伟大的屈原,长久下来就有了每年的端午节,这是世人缅怀屈原的节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屈原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如何的崇高!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永远值得后代去尊敬。他的以身殉国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讲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在这个喧嚣、轻浮的时代,当金钱的作用被夸大到一个令人瞠目的地步时,当爱国精神被大众所讥讽为“老土”时,当有识之士们惊呼“我们已经穷的就剩钱了”时,我们太需要屈原的精神了!他的正直、他的刚烈,他的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般高洁的品质,正是我们所极为欠缺的!所以,让我们暂时忘却身旁的浮华,闭上双眼,让思绪飞过千年的风霜,去聆听一下汨罗
江畔那凄凉的歌声,与伟大的心灵做一次深入的对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