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设计
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课时:两课时
选材:《音乐与舞蹈》 主讲:王蓓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赏析和了解,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的认知性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兴趣,加深他们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使学生领会到少数民族不同风格舞蹈艺术的魅力,感受舞蹈的民族性和多样性。
通过学习音乐与舞蹈这门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解以及掌握音乐及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的动态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以人体的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传达人的感情信息的物质载体。 舞蹈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艺术活动形式,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开设的重要课程,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标准中,指出了舞蹈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并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三.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之外,其他民族也都有自己绚丽多彩的舞蹈,各族舞蹈风格独特,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 雪域神光——藏族舞蹈 在我国西部的、青海、四川等地区生活着一个能歌善舞
的民族——藏族。藏族人民勤劳、善良、淳朴,善于用歌舞来表达感情,抒发情怀;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藏族又被人们成为“歌舞的海洋”。藏语中的“谐”,指的就是歌与舞。藏族歌舞大都相互依托,紧密结合在一起。又因为地域不同,形成踢踏、
弦子、锅庄等风格不同的舞蹈。由于藏族生活在高寒地区,衣有长袖,脚蹬皮靴是他们的着装习俗,因而形成藏族舞蹈中“舞袖”、“踢踏”的特点。
一、舞蹈形式的介绍
1、弦子:藏语称为“谐”,起源于四川巴塘,流传整个藏区,巴塘语称“叶”。“谐”的曲调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其舞蹈动律松弛、柔美、开朗。舞时,参加人数不限,男女各站一排围成圆圈,男领舞者拉着弦子,其他人随其后,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手臂做出撩袖、甩袖、抛袖等动作。
2.踢踏:藏语称为“堆谐”,源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流传到拉萨、日喀则及四川的江都、甘孜等城镇,其音乐和舞蹈有完整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声曲,正曲由“降谐”(慢板)和“觉谐”(快板)组成。其音乐节奏鲜明,节奏欢快;其动作轻捷灵活,朴实自如。舞蹈时膝部松弛,步法灵活。
3. 锅庄:藏语称为“卓”,是藏族古老的歌舞形式之一。卓是一种无伴奏舞蹈,一般分三段。舞蹈时,围成圆圈边歌边舞,动作由慢至快,健壮有力,动作幅度大,双袖上下飞舞,表现出藏族人民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二、基本形态与体态 (一)基本形态 1. 手形
(1)长袖状态:五指自然延伸。
(2)握袖状态:五指空心拳。 2. 脚位
(1)自然位:脚跟并拢,脚尖略分开。
(2)丁字靠位:站丁字步,前脚勾脚,脚跟着地。 (3)旁点靠步:自然位一脚脚掌旁点地,掠屈膝。 3. 手位
(1)扶胯:脚站自然位,双手手掌扶于胯上,手指贴跨,注意腕下压于胯上。
(2)单背袖:一手扶胯,一手屈肘90度于肩上,手心向前。 (3)旁展单背袖:一手屈肘90度于肩上,手心向前。一手肩旁略下方自然直臂。
(4)旁展单提袖:一手头上方提袖,手心向下,一手侧旁略下方自然直臂。
(5)前后手:一手屈臂于体前,一手屈臂于体后,手心向上。 (6)双手礼(献哈达):重心置于左腿半蹲,右腿直膝右斜前45度脚跟点地,上身前倾,头略低,双手手心向上摊于体侧肩稍下,如双手捧哈达状。
(7)单手礼:重心置于左腿半蹲,右腿直膝右斜前45度脚跟点地,上身右倾,右臂摊向右斜前,左手手心扶住右肘。 (二)体态
1. 坐懈胯 上身松弛略前倾。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族人民生活的环境、性格特征、服饰特点(上衣系于腰间)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关的因素。
2. 基本动律 膝部松弛,有弹性、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并形成下身主动,上身被动,自下而上,欲动先屈的特点。 三、基本动作
(一)撩袖:手带动臂由下向上或胸前撩袖,力量送至指尖。 (二)甩袖:两臂先弯曲,然后向前平、侧旁甩出,手心向下,力量送至指尖。
(三)摆袖:手带动臂做前、后、左、右的单摆、双摆或交替摆袖动作。
(四)抛袖:双手平抬于胸前,手心向下,抬至头顶,用小臂将袖抛出。
骏马雄鹰——蒙古族舞蹈
在辽阔的草原上,世代蒙古族人民\"逐水草而居\",从事狞猎游牧劳动,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爽直的性格,创造了蒙古族人民古老而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的音乐大
多节奏舒缓、旋律悠长,舞蹈风格鲜明,形式多样。男子无粗狂彪悍,女子舞优雅端庄。舞者通过肩、背、臂、腕及下肢动作,模仿他们所钟爱的雄鹰、大雁、天鹅、骏马,形成蒙古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一、舞蹈形式的介绍
1、筷子舞是男子舞蹈,样式多种,共同特点是:舞者手持一把筷子,用筷子敲打手、腿、肩、腰、脚等部位,同时还配合耸肩,跪地或下腰等动作。风格粗旷强健,节奏性强。给人以热情奔放和勇敢的美感。
2、盅碗舞一般属于礼仪舞蹈,多出现在庆典酒宴上,是女子舞蹈。舞者头顶碗,双手各持两个酒盅,随音乐节奏和身体的动律相击,发出清脆的声响。舞蹈端庄稳健,双臂和后背动作细腻。给人一种优美、精湛、典雅的美感。
3、安代舞是一种群众性的即兴歌舞,人数不限,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舞者手持绸巾随歌起舞,动作简单奔放,气氛热烈欢腾。这种歌舞在蒙古族地区十分流行,每逢年节喜庆之时人们都会即兴起舞。 二、基本形态体态 (一)、常用手位:
1、一位:双臂平行前伸于小腹前,手心向下,双肘略
弯曲。
2、二位:双臂体前斜下举,手心向下。 3、三位:双臂侧平举,手向下。
4、四位:双臂斜上举,掌心向外(图433)。 5、五位:双手于右(左)胯侧按掌,指尖相对。 6、六位:双臂肩侧屈,手指触肩。
7、七位:双手握拳,拇指伸出叉腰,手背朝上。 8、八位:双臂后背于体后按掌。 (二)、勒马手位:
1、勒马(拉缚绳):里挽花后手于胸前压腕拉缮绳,同时曲肘,舞蹈中可单手拉缉绳,也可双手拉缉绳。
2、举鞭:右手持鞭,由下往前向头上举叫举鞭,也叫扬鞭。
3、加鞭:右手持鞭 (模仿动作)由上经前、向后甩鞭叫加鞭。
4、挥鞭:右手持鞭,高举头上抖动腕叫挥鞭。 三、手、臂、肩基本动作 (一) 手腕的动作:
1、 硬腕:手腕有节奏地提压腕或横腕左右移动。节奏
鲜明,并富有弹性。做法多样,如:双手同时同向提压腕,双手同时异向交替提压腕等。
2、 柔腕:手腕慢节奏地柔韧地提压腕或横腕左右移
动。
3、 翻转腕:手掌外缘带动向外或向里翻转腕推拉掌。 (二)肩的动作:
肩是蒙古族民间舞蹈表现情感的重要部位。肩的动作选用了柔、硬、耸、弹、甩、抖六种。
1、 柔肩:双肩柔中有刚,连绵不断地前后交替移动。 2、硬肩:双肩有棱有角,脆而不僵地前后交替移动。 3、耸肩:双肩有弹性地同向或交替地上下跳动。 4、笑肩:双肩弹性起落,松弛灵活,一般连续起落三次为一个笑肩。
5、甩肩:以肩带臂,浦洒豪放的单肩或双肩交替的前后甩动。
6、抖肩:双肩快速均匀,流畅自如地前后交替抖动。 (三)臂的动作
柔臂是肩部动作的延续和波浪形伸展,它是整个臂部关节大幅度的动作。一般在柔肩训练后进行。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讲解各少数民族的舞蹈,了解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特点和风格。
(2)教学难点:同学们要充分掌握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形态及基本动率。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讲课前看一个短小的视频,让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并对少数民族舞蹈产生兴趣。
(二)教学过程描述
教学流程图
开始上课 师生问好教学 讲授内容 老师
老师 重点难点分析提问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认知情学生提问 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 巩固新课 课堂小结
六、总结:
通过上面的教学,让同学对少数民族舞蹈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感受到民族舞蹈的多样性,从内心深处对少数民族舞蹈产生兴趣,并掌握少数民族舞蹈基本形态和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