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教纲

来源:宝玛科技网


中外城市发展与规划史一

任课教师:邱翔 二0一0年九月

一、学习本课的意义

(1)专业核心课程;

(2)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

(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历史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必须熟读的基础课程; (4)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研究是从事相关历史保护规划的基础研究;

二、本课重点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及其解释,及其对后世都城规划的影响。

2、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建设特点。 3、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尤其是都城的规划布局特征,了解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城市规划的重大转变和布局特点的不同。

4、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特点,中国古代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特征、居住区布局特征、商市布局发展演变的特征,以及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构成。 5、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手法有哪些,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 6、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各个类型,及各个时期城市发展或衰退的动因。

7、外国独占城市的特点,日据时期城市规划特点,及变化的传统城市特点,由铁路或民族工商业发展起来的城市特征。

8、近代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市政及公用设施近代城市建筑面貌、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

9、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和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主要类型。

三、本课难点

1、周礼〃考工记的内容解释及都、城、廓、市、邑、城市的释义。

2、曹魏邺城、唐长安、建康、北宋开封、江城、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特点。

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和主要类型。

4、近代上海、南京、长春、青岛、大连的城市规划布局特点,近代城市规划图的分析。

5、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脉络与工作内容。

四、本课内容结构及授课安排

1、内容结构

(1)古代篇——侧重于都城介绍和总结

(2)近代篇——侧重近代城市发展各类型介绍和案例分析 (3)现代篇——侧重各时期介绍与类型分析

2、授课安排

顺序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每 课 内 容 摘 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城市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秦汉时代的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课堂作业 宋元时代的城市 宋元时代的城市 明清时代的城市 习题或实验 作业一:对汉长安和唐长安进行比较(5%)

第七讲 第八讲 南宋博物馆、南宋御街、河坊街参观 明清时代的城市 明清时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总结 古代城市的总结 由租界发展起来的城市 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变化中的传统城市、日本帝国主义占据的城市 近代城市总结及现代城市 现代城市发展史 复习总结 作业三:近代城市规划图的分析 第九讲 作业二:分析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的特点,占总评5%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第十三讲 第十四讲 第十五讲 第十六讲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傅崇兰, 中国城市发展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申茨著,梅青译. 幻方——中国古代的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庄德林. 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 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及狩猎业中分离出来,开始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固定的居民点,这是最初的原始社会。(约发生在中石器晚期)

• 人类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于是形成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竖穴 袋穴 “上古穴居而野处”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

夏则居橧巢”

2、巢居

如树居 、干阑式建筑,实例有余姚河姆渡、浙江吴兴钱山漾 3、半穴居

西安半坡村 为巢居与穴居的结合 4、地面建筑 有方形、圆形两种

• • • • •

仰韶文化 与 龙山文化

建筑技术:木骨泥墙 火烤草泥灰 白石灰应用 原始建筑平面:方形、圆形、向长方形演变 结构:多种形式

屋顶形式 :人字形和圆锥顶

第三节、原始的居民点

原始的居民点遗址是成群的房屋和穴居的组合。范围较大,居住较密集。 三个主要特点

(1)一般位于南坡 、靠近水面,有利于农业和鱼牧业,居民点大都在沿河的第二台地上。

(2) 有一定的分区: 居住区、墓葬地 和窑址,外围有防御性的沟壕。 (3)建筑布局有一定的规律: 聚落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体现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的分区

实 例 :

•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居民点 ,文化层厚达3-4米,住区有一

较大房子,约10米×12米,系圆角房屋,一般小屋住4-5人,

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距今约6600-00年,面积约5.5万平方米 ,

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外围有壕沟,100座左右房屋分为5个组群,房屋分为小、中、大三类,平面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少为地面式的。同时发现与居住建筑交错的窖穴。

浙江余姚河姆渡: 长江流域的原始群落的代表。

第四节 、原始时代的城市

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就需要有城廓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城廓沟池的

性质上都是有防卫性质的。

市、市井:有了剩余产品就需要交换,起初这种交换场所是不固定的,

后来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这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

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小 结

人类最初只能过着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和巢居穴居的生活,到了新

石器时代,由于农业的发展及原始部落的聚族而居,才产生了原始固定居民点的村落。

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由于生产及生活得需要而产生简单的分区,一

般分为墓葬区、居住区和烧制陶器的陶窑区等,村庄布局有统一的规划,十分

注重防御,以沟壕和栏栅围护。建筑也有了一定的分工和组合,有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区别。

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与单纯防御作用的城濠 墙在概念上是有

区别的。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殷周时代的城市

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社会经济进入青铜时代,农业迅速发展,畜牧业发达,手工业类型逐步增多。 奴隶和奴隶主是奴隶社会两大对立的阶级,还有一些自由民,这些在城址中有很大的反映。

商朝和周朝的都城经常迁徙,这是由于统治者的利益纠纷及自然天灾因素等造成。 一、商都

商朝中期的商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墙长约7000米,有11座城门。 城内分布有宫殿、平民住宅区、有铸铁、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还有农业居民点和墓葬区。

城内铭功路发现一奴隶主住宅,面积最大16.2米*7.6米,小的为5米*4.5米,平民的房子是半地下的穴,还有处全地下的穴,可能是奴隶居住的,居室面积的大小悬殊甚大,可以看出阶级的差别。

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夯土白灰面对建筑室内起到美观的作用。

二、殷墟

以小屯村为中心的夯土房屋台基,是当时宫殿建筑群的遗址,沿洹河两岸成带状分布,长达5公里。未发现城墙。

王宫的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住宅有东西、南北两屋相对,全为地面建筑,比商代的白灰面夯土建筑又有进步。

“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房屋形状多为矩形和凹形,面积大的有40*10米,中小型的有28米×8米,朝向为正南北,有测定水平和定向的技术,无瓦片屋顶。柱下有垫石,直径为30-60厘米的天然鹅卵石。未发现瓦片。

城市背面、南面均发现有较大的制铜、制骨、陶器及酿造作坊等。

第二节、周代的都城

• 丰京 镐京:在今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农业发达,至今发现较集中的周代遗址和窖藏的大量铜器。 • 成周:在今洛阳。

• 洛邑:在今洛阳西涧水东岸,遗址为十分规则的方形,城市建设体现了周礼的城制要求。

•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 • 前堂后室 轴线对称两进四合院形式 • 三朝五门 及 阙

• 瓦片出现 板瓦 筒瓦

• 栌斗---斗拱的雏形

第三节 、殷周时代的邑 、都、市、城、廓 、国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所住的为大邑,田野农夫所居的是小邑。 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中等的邑有时设有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 城与国: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城与国意义相同。

城与 廓 :廓比城大,城在内,廓在外,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城与市及城市:有城不一定市,市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第四节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又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经途九轨,环途七轨,野途五轨”, 说明道路是有一定的等级的。 “环途以为诸侯经途,野途以为都经途”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臵 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北极星,以正朝夕”。

据研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也说明周代王城规划有一定制度章法的。对后期城市规划建设有重大影响。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

以有中轴对称布局,平面组合也很有规则,宫殿设“三门”,内有“六宫”,门有毕门,左熟,右熟,宫有东房,西房,东序,西序,东堂, 西堂。

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1、历史背景

田地私有制、诸侯国争战 百家争鸣

先秦理性精神——伦理理性的社会

2、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

铁工具的出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3、城市发展概况

城市数量增加,交通要道和封建主集中的主要都城发展成繁荣的商业都会; 战争频繁,城市的防御功能重要, 筑城高潮。 4、城市建筑技术方面 • • •

夯土筑城,宫室高台建筑,宫殿建筑壮观华丽; 瓦的发展,砖的出现;

木结构建筑技术发展和艺术的提高;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重要都城

1、燕下都

• • •

河北易县东南,现存战国最大遗址。 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城墙用版筑。

有手工业作坊区、居住遗址、墓葬群、窑址等遗迹。

• 2、赵邯郸

• • • • 3、齐临淄

建筑建在夯土台上,规模很大。

宫城在今邯郸市区东南。 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

宫城建筑建在基台上,几处形成一条轴线。 宫城东北有大城。

在今山东临淄城北,城墙目前尚有遗址,临淄是战国时最大最繁华的

都城,人口据统计在30万。

• • • •

4、曲阜鲁城

• •

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南面较直,东、西北均成圆形的弧度, 古城共11座城门,东、西、北各三门,南面两门。城内已发现10城址形式险要,城墙宽厚高大; 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 小城内南半部有手工业作坊;

小城内为宫殿建筑和齐国庙寝所在,大城为贵族和平民所居。

条主干道,东西各5条。

5、郑韩古城

• •

城分主城和外廓城两部分;

主城内为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部,居住区北有

烧陶遗址。

外城廓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 6. 淹城

• 淹国的都城,在江苏省常州市南,分为王城、内城和外城,内城、外城外有护城河。 7. 楚都

• 湖北荆州北岸,城内井的遗址较多;

小 结

都城都有城和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 曲阜鲁

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郑韩古城和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 廓为一般市民住宅 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建在人工

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威严。

第四章 秦汉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秦汉时代社会及城市概况

1、社会背景

秦朝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强大的集权和郡县制度。统一了度量行。 汉朝时期,边界扩大,社会稳定, 城市分布广。

东汉因战乱城市数量减少。 天人感应、五行风水、 神仙思想 2、城市发展状况

 

各国都城被拆毁,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咸阳。

汉代时期城市数量达到1700多个,除长安、洛阳外,分布 在关

中、三河、巴蜀、齐鲁、燕赵和南阳六个最发达的地区也名噪一时。东汉以来长江以南的城市逐渐增多。

在军市基础上边境城市发展起来。

第二节、秦朝都城咸阳

1、 在今西安市北面,主要建于渭水以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秦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 开始营建,作为秦都历经七世,共 144年。

2、秦时大规模建造宫殿,渭南有兴乐宫,后又建信宫、阿房宫等。渭北有咸阳宫,有六国宫殿区。

3、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商鞅首先在城内营筑冀阙,以后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关东六国的宫殿建筑模式,在咸阳塬上仿建了六国的宫室,扩建了皇宫。滔滔的渭水穿流于宫殿群之间,就象是银河亘空,十分壮观。整个咸阳城“离宫别馆,亭台楼阁,连绵复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当时最繁华的大都市。

4、布局特点

• 咸阳原先未有市,后逐渐有集中的工商区,有管理机构“市亭”,有专门的市

官,对货币收入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出售的商品还标明产地。

• 居民区位于城南,对闾里进行严格的管理。 • 城北宫殿区附近有手工业作坊。

• 南面的终南山为皇帝的禁苑,其中尚有不少离宫。

第三节 、西汉都城长安

• 建设。

面积36平方公里,自东汉迁都至此,隋朝被废弃。

汉袭秦制,为巩固集权制建立的,由杨城廷主持西汉都城长安的

• 最盛时人口达30万

一、整体布局

• 1、城墙为黄土夯筑,高12米,宽4-6米。城墙为配合地形成不规则矩形,周长22公里,共12个城门,俗称斗城。。

• 2、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除长乐宫、未央宫,其它尚有桂宫、北宫、明光宫,占去全城的2/3面积。

• 3、城南有大量礼制建筑,为皇帝祭祀专用,城外有离宫、苑囿。

二、道路系统

• • •

城门12个,宣平门使用最为频繁; 城内道路东西向和南北向直交;

通向城门的均为主要街道,宽度在40-50米间;

通向城门的道路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 三、市肆

城内外设有集中的市,位于城西北的有东市、西市。其他据载有九市

四、居住区

一般居住地段称闾里,有160里,有些在城外,设弹室专管,里外

有城墙,闾即为里的门。 五、其它

• •

城郊建有不少皇家苑囿,有不少离宫,以建章宫为最。 长安周围有类似卫星城的陵城。

第四节、东汉都城洛阳

• • 12门。

城中仍以宫殿为主,南北两宫占据了城墙内主要的用地,加上园林、建在原来周代成周的位臵。

城墙为黄土夯筑,是一座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窄而南北宽。城市共

官府、太仓以及武库,一般市民用地范围很少。

• • • •

城门南面为祭祀建筑,包括太学在内。 街道成方格形,东西、南北向大街各5条。 方整的闾里,据推测约140个。

城内还有几座皇家园林,如芳林苑,城外还有七、八座皇家苑囿,如

上林苑、昆明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 社会经济背景及城市概况

1、社会经济背景

统一格局破坏,三国时期,建康有所发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成为城市中心的重要建筑群。

2、城市发展概况

在长期的战争中,长安、洛阳一线的城市破坏较大,而以建业为代表

的江南城市迅速崛起,南方发展起来的城市主要有京口、山阴、江陵、襄阳等

河西走廊相对安定,城市发展也很快,北凉、西凉迅速发展起来,平

城和统万城是北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城市。

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三级管理体系,实行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体系,南

方郡县数量增多,南北朝末期,州郡县濒于崩溃。

第二节、曹魏都城邺城 及邺南城

特点:明确分区、中轴对称、前朝后寝

邺南城特点:

完全中轴对称、宫城正门多门、坊里市完全对称

第三节、北魏洛阳

• • • • •

平城今大同因地域不具备发展大都市的地理条件,最终被放弃; 在汉魏城址上改建、扩建;

宫城分为宫城、大城和廓城,宫城以北为北宫 及帝王专用园林; 铜驼街为城市中轴线,两侧分布着重要公共建筑; 道路成不规则的方格网状;

• •

市:大市、小市、四通市;

太仓:皇宫粮仓 租场 寿丘里 金镛城

第四节、建康(建业)

一组城市形成,包括宫城、东府城、西州城以及军事堡垒石头城、越

城,整个城市呈不规则形;

• • • •

宫城具有一定规划制度,其余具有自发性; 主要商市在秦淮河北与雨花台之间; 以玄武湖周边建设皇家园林; 城内佛寺甚多。

第五节、隋唐都城长安

一、社会经济概况

• •

唐朝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

都城长安和洛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规划布局、严整的坊里、市肆

制度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经济中心南移江淮,与政治中心分离,运河沿线出现“淮、扬、苏、

杭”四大都市,汴州、宋州、泗州也是重要商业城镇。

• 二、隋唐长安

地理位臵:南对终南山,北临渭水,东有灞 二水,城西为平原,东边远城市有所发展,如高昌、交河故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北较高为龙首原。

面积:城墙范围内面积约8300公顷多,算上大明宫约8700公顷左

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总人口在百万以上,人口毛密度120人/公顷。

由宇文恺主持规划。

1、整体布局

宫殿在城中偏北、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宫城、皇城被外城包围,城墙每面开三门,左祖右社。

城市布局严整,完全对称,东西对称,东西向主要道路与宫城、皇城丁字相交突出宫殿建筑。

2、道路系统

• • • • • 3、坊里

• • •

109个坊里,坊里面积之大空前绝后;

每个坊里象一座小城,有两个或四个坊门,夜间坊门关闭,便于管理; 一般居民只能坊里开门,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朝大街开门。 东西大街11条,南北大街14条,直角相交。 道路宽度超出实际需要,为突出帝都的宏伟。 坊里还有十字街和一字街。 东市、西市有商业街。

城市路面多为泥土,路两侧有水沟。

4、市肆

城内有东西二市,市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街道各两条,市中有肆和行,东市集中着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多外国商人的店铺。

5、水系和绿化

引水入城作为城市饮用水,绿地最好的是曲江池和芙蓉苑。

第六节、隋唐东都洛阳

• • • • •

全城面积5300公顷,基本上呈正方形,不对称布局;

皇城和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居高临下,南临洛河,宫城有四重城墙; 坊里107个,形状划分规则;

道路系统为以正对城门干道为骨架的方格网,道路宽度较长安城窄; 三个集中的市,南市最大。

第七节、隋唐其它城市

一、扬州

• • • • 市。

地江运河交汇处,商贸发达,对外港口。

城分子城和罗城。子城为衙城,罗城为居民坊里和商市所在。 路网为棋盘状,坊里同长安,无坊墙。

罗城内两条南北向水道是运河的一部分,两侧为码头街市,城南有大

二、 新绛 三、高昌

第五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第一节 社会经济背景和城市概况

1、基本概况

• • •

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朝四个时期。

自北宋以来,讲究开垦、兴修水利,商业,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五代十国至宋朝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城市有开封、杭州、苏州、广

州、泉州、明州、建康等。

• • 都。

2、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

• • •

商品交换的需求促进了集市的发展,丰富了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由于商业的发展,传统的坊市制度逐渐向街巷制度转变。

由于火药的发明,城墙防御体系有了很城大进步,如砖石城墙、瓮城、经济文化继续南移,南方有了进一步发展。

少数民族国家也建立了一些城市,如辽上京、辽中京、辽南京、金中

马面箭楼等。

• • •

城市人口多、密度大、规模相对较大。

宗教建筑发达,对城市面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运河对北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北宋 东京(开封)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郑庄公命郑邴筑城,战国为大梁,汉陈留国,北周因城滨汴

水,名汴州,唐仍臵汴州,五代除后唐,均在此建都。

元朝在此设汴梁路,明清为省会城市。

2、后周世宗柴荣进行了开封的改造和建设

主要措施有扩大城市用地、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疏浚运

河,以及制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等。

改建计划很杰出,没有着力改善宫廷建筑,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和生

活的要求进行改建。 3、城市平面布局

• • • •

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整,南北较长,东西较短。 三套方城,分为内城、里城、外城三重。 宫城居中,四面开门,

里城:城门10个,各城门有瓮城,通御路的城门有三重,各城门正

对,其余城门有四重,各城门不正对。

• •

外城:水旱门共20个。 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

4、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井字形方格网,其它多呈方格形,还有几条斜路;

• • • •

主要干线为御街,主要有四条。

道路宽度以御路最宽,道路宽度较长安、洛阳窄。 四水贯都,河道较多,河道间距小。

河道桥梁多,共有桥梁33座,其中汴河13座,蔡河11座

5、市肆与商业街

• • •

不在限定在市内,分布在全城,商业行会集中在街巷,形成商业街。 潘楼街、土市子一带最为繁荣,集中的市在相国寺一带。 有夜市、晓市,城市中瓦子、酒馆甚多。

6、居住区和居民生活

• • •

人口达110-130万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人口密集,面积却只有长安的一半,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 为厢房管理,设八厢管理80余坊,无坊墙、坊门,与长安封闭

的坊里不同。

居民房由私人建设,建筑朝向街巷开门。

7、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

• •

注重街道绿化和园林建设。

汴京八景:金池过雨、大河涛声、州桥明月、相国霜钟、铁塔行云、

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繁台春风

园林建设:艮岳

第三节、南宋 临安(杭州)

1、历史沿革

隋代运河修通后商业繁盛起来, 公元509年筑城垣。五代时,修建罗城。北宋时,城市属吴越城,南宋时,为都城,当时城市约有居民130万余人。

2、城市总体建设

在吴越城基础上修缮,城垣形状不规则,全城13个城门,分宫城和

罗城两部分。

宫城在城南凤凰山东,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布臵,宫廷规模较小,前朝

后寝。官署行政机关较分散,多利用原有建筑。

• • •

城内河道众多,城市的运输依靠运河,仓库集中在北门。 居住区共分八个厢,共68个坊

商业街市繁荣,城中也有集中的市和团行。自和宁门至观前御街店铺

集中,瓦子、酒楼甚多,遍布城内,与汴州城市生活类似。

• • •

道路系统也较为杂乱,多结合地形。 城市风景优美,分布众多私家园林。

宗教建筑也分布较多,如寺院、道观、庵舍等。

第四节、宋代 平江府

• • •

城市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城门5个。 主要道路成方格形,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

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向的直线,有东西三条、南北四条主

要的河道,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 •

衙城外筑有城墙,在城中东南,分为分六区。 居住街坊无坊墙,仅为居住管理单位。

• • • •

寺院在城市中占很大的用地,常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 私家园林甚多,形成独具风格的苏州古典园林建筑艺术。 城市在原址上不断重建,这与苏州河道的格局有关。

第五节、广州 泉州 和宁波

1、广州

• • • • • • 2、泉州

建安郡、晋安郡 泉州港

• • • 一带。

蕃坊:外国遗址建筑 建安郡、晋安郡 泉州港

最早为子城。子城偏北有衙城,子城外罗城。

城市是不规则形状的,城东南、城南沿晋江发展,商市主要在城东南又称“羊城、穗城、楚庭、仙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港口分为内港、外港。 秦代:番禺城(任嚣城) 秦汉:越城(赵陀城) 宋朝:子城(中城)、东城、西城、燕翅城 明清:三城合一(旧城和新城),东西翼城 蕃坊:怀圣寺 光塔、蕃塔

3、 明州

第六节、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

辽上京 辽中金 元上都

第七节、元大都的规划和建设

• •

地理位臵显赫,为军事要地。

春秋战国时,为燕国蓟城,唐朝称幽州,五代时辽国将幽州改为南京,

为陪都,金灭辽后,改为中都。

辽南京 和 金中都

一、金中都主要特点:

两套方城、井字形道路网、中轴线长达2公里、城外东北利用沼泽地建设园林宫殿。

二、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 • • • • •

首先进行了地形测量和周密的总体规划。 把万宁宫和周边的大面积湖水包进了,紧贴宫城。 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及宫城。

中轴对称,左祖右社,中心阁为全城的几何中心。 官署行政机关散落在全城。

道路以正对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棋盘式布局,因海子隔离城市,城

市道路多丁字相交。

• • • 市。

中轴线道路宽28米,其余干道25米,胡同宽5-6米。 引水工程浩大,排水工程设想周全,在铺设之前已做好规划。 最繁华的商业街区集中在北侧积水潭、钟鼓楼一带,并未有设集中的

50余个坊均无坊墙、坊门,内有小巷、胡同。

第七章 明清时期的城市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和城市发展概况

1、社会经济背景

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农业、手工业走向全面发展,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取代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手工业劳动分工细化,生产规模扩大,属于专业化分工细化推进模式。农业更加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完善和发展。

由于农业、手工业发展,地方性商业、异地商业也有较大发展。当时

社会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当时社会经济仍属封建经济的范畴。 2、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概况 (1)城市人口扩大 ;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好几个 北京 南京 杭州等 (2)城市经济职能加强; (3)区域性都市不断增加;

(4)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3、城市建设

• •

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封建社会高度集权,加强了对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认同,各级统治中

心城市按照封建统治思想进行规划,城墙、宫殿官署、宗教文化设施强调按照礼制建设,

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通过

大运河加强两者的联系,大运河两岸出现了一系列工商城市。

沿江、沿运河城市随着商业贸易逐步兴起,沿海城市由于闭关的

逐渐衰落。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南京城

1、两种规划特点

• •

龙盘虎踞—山川形式 南北交融—文化中枢

“吴头楚尾”

“天材地利”与“乐和礼序”—规划特色

管子 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在城市的形制方面,特别强调“因天材,就地利”,主张“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认为“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是一种更加注重自然、因地制宜的主张。

“天材地利”–齐临淄、吴阖闾、南宋临安、南京 2、南京城布局特点

皇城及宫城布臵完全继承历代都城规划而加以发展,宫城居皇城之中,

依《礼记》设三朝五门,模拟天象,依照礼制布臵宫宅。南正门为午门,左祖右社。

• •

应天城是现在的南京城,城墙是我国古代最坚固宏伟的城墙, 外城从防御出发,利用天然土坡筑成。

不规则形城市的典范,城内有规则方正的宫城区及反映商业、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

第三节、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 • •

明代的北京城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围墙 城墙位臵在元大都基础上略有变动。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正南为承天门,左右设有太庙和社

稷坛,前为千步廊,两侧为五府六部统治机构。

• 部。

明清北京城特点:

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双重性。一方面,作为都城,上层宫城设四门,用“前朝后寝”的机制,外城又称南城,位于皇城的南

建筑部分按照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另一方面,城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灵活性;

• • • •

三重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中轴对称。

道路为元大都的基础,城门正对路和中轴线大街为主路。 居住以胡同为单位,分4城37坊。 正阳门外为主要商业区,同类商业集中。

园林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

清朝延续明朝的格制,清时期在西郊建设的“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第四节、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

1、成都

• •

明朝时分皇城和府城两部分,清朝分为满城和贡院两部分 ; 城市顺应河道,街道呈东北、西南走向,宫城居于皇城的正中,完全

按南北向布臵;

工商业发达,锦官城,手工业行会发达,茶楼甚多。

第五节、明清时期的军事防卫城市

1、明代军事防卫体系

• •

明代采用卫所的编制,每所1125人,五所为一卫;

等级较高的为九边重镇和行都司驻地,其下为卫城以及的千户所,

最低层为防御城堡、城寨。

以长城和长城的九边重镇形成北方的防御体系,并划分防区,九镇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和固原;

• 2、宣化

九边重镇除军事防御职能外,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职能。

• • • 3、大同

京师的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布局类似北京,两条南北轴线,一条东西轴线; 军事职能为主,商市的地位被张家口取代。

位于晋北内外长城之间,历史上为军事重镇,也是燕北地区的封建统

治中心城市。

• • 4、山海卫

• •

山海关位于辽西走廊,是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

布臵了由长城、7个城堡、10大关隘和数座敌台组成的完整防御体十字方城,钟鼓楼,城门上的高大城墙构成城市的整体轮廓。 位于重要商路上,城市职能并未随着军事职能的失去而衰弱。

系,形成四个层次的防御体系。

山海关城略呈方形,有高大坚厚的城墙和护城河,城设四门,各门均

有瓮城。

• •

在东西两城门外筑有东西罗城

在城南北二公里处的长城沿线筑有南北翼城,作为驻兵以及屯放粮草、

军械之用。

• • •

第二层次的防御体系为威远城和宁海城组成; 第三个层次为沿长城的十大关口。

关城开四门,城内十字形大街,中间建四孔穿心的钟鼓楼,关城东楼

即著名的“天下第一关”。

东门城楼约为抬高,为从四面都可以看到城楼的雄姿。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一般府州县城市

1、基本特征

(1)明清的城市体系分为省城、府城、州城和县城,城市的规模取决于城市的级别,这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集权。

(2)城市一般都建有城墙和护城河,城墙一般用砖砌,两道城墙形成瓮城,城门上建有城楼,重要城市在瓮城上建有箭楼。有时在瓮城之外建有罗城和翼城。

(3)平原上城市内主要街道呈十字形或井字形,河网和丘陵地区城市为顺应地形自由不规则式布局。

(4)一般商店沿街布臵,住宅布臵在大街小巷内,衙署、坛庙、寺观等大型建筑一般位于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经济发达的城市建有书院、会馆或戏院。一般在寺

庙前有市场、设戏台,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水乡的城镇集市、商店、手工业作坊主要集中在码头、桥梁、水运交叉口附近。

2、保定

   3、南通 (1)历史发展:

南通是长江以北的重要经济中心,后周时期臵通州,明代运河开通后,大大改善

由于接近北京,是拱卫京师的重镇,小范围的中心城市; 南北大街不正对,北大街正南建大慈阁,南大街街口有鼓楼; 西大街商市区,南大街手工业区,西南角军事区。

了交通条件,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清后期,为区别于北京顺天府的通州,改称南通。

(2)城市概况

城为长方形,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有三座城门,东城门有二重瓮城,其余三重瓮城,城之四角有角楼,新城南门直抵长江边,门楼称山海楼。

城内街道分大街、街、巷道三种。大街呈丁字型,南北大街构成城市

的中轴线。

城内有明显的分区,城东北部有文庙、学宫、寺院,是文教区,城

市北部为军事机关和仓储区,居住分布在东西大街以南和关厢地区,商业多沿街布臵,也有集中的市,西门接近通扬运河,商业发达。 2、常熟

(1)历史发展概况

位于长江南江三角洲,唐武德7年迁至虞山脚下,自此城址未再

变动,明成化年间,增筑城墙,设六门,嘉庆中城墙废弃,后为防倭寇,重筑城墙。 (2)城市概况

城市呈圆形,西依虞山,东面平川,地势高爽,运河琴川河纵贯城内,

西侧有七条平行溪流,素有“七溪流水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美誉,体现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 (3)城市道路和布局

城内道路结合水道建设,主街多面向城门放射状布臵,街巷空间布

局灵活。

  

沿琴川河是城市的主轴线。

关厢地区自身发展。南门至东门的城濠也很繁荣。 虞山上的辛峰亭和方塔是城内的标志性建筑。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

1、扬州

扬州是一个在交通航运的重要通道上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城市粮食、丝

绸的集中地,盐业、手工业发达; 。

• • • 斜街。

• • 2、平遥

• • • 市楼。

清代全国性的票号中心,城内票号、店铺众多。

古城格局完整,保留有完整的围墙,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东西大街偏北贯通,南北门不正对,接近城市中心的南大街跨街建有居民由许多庭堂式组成,多成长条形。 城内私家园林盛多,瘦西湖 文昌阁 文峰塔

扬州城主要分为旧城和东部靠近运河而商业兴旺起来的新区。 文化中心,商业娱乐业发达,城市东南部为商业中心;

旧城道路十字形,形成方格网状道路系统。新城区道路网不规则,有

第八节、明清时期的市镇

1、乌镇

• 形态 2、周庄镇

• •

城镇道路沿市河布臵,城镇形态呈风车状,河道桥梁众多的水乡城镇

生活居住是城镇形成的主导因素,

周庄镇已有九百年的历史,镇内河流呈井字型,镇中桥梁很多,其中

历史在四百年以上的古桥的就有。

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的特色,在水乡几乎家家都有自家的码头。周庄

还有一景就是“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 。

第十节 明清时期的边疆地区城市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

• • •

都城(七大文明古都) 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 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

• • • •

手工业中心城市 国内商业中心城市 海外贸易中心城市 防卫城堡

• 集镇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

• •

规则形: 方形 圆形

不规则形 :沿河城镇 山城 双重城 多重城

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

第二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及城址位臵

1、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城市选择在农业发达的地区,主要位于黄

河中下游一带。

秦汉时期到南北朝,城市数量增多,北方汉民族南迁,南北文化交流

加深,城市分布广,大城市数目多。

隋唐到北宋,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

在北方,供应依赖运河。

唐末至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发达,沿海贸易港口城市一度繁荣起来,

主要为广州、泉州、明州、蓬莱等。 2、都城选址考虑的因素

• •

都城位臵选择完全出于政治及军事原因;

唐宋以来,由于都城人口多,生活供应问题很大,因而也重视经济

交通等因素;

• •

都城选址还与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有很大关系; 一些朝代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

• 都城选址一般即使选择在同一地区,也会另外择址新建,除非原址

的交通位臵十分优越。 3、其它城市选址建设特征

有少数都城市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往往在原地改建扩建,

而不另建新城;

也有个别城市,长期在原址发展,屡次受毁后又原址重建

第三节、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 古代道路以“轨”作为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基本单位。道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

• 《考工记》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途五轨”。 一、道路功能的演化---由单存的交通功能到与商业功能的复合。

• 隋唐长安城及洛阳城,道路系统规划更明显的突出道路系统的功能,道路宽大,突出城市的中轴线,道路两旁布臵坊里和集中的市,洛阳道路体系与长安相似,道路宽度变窄。

• 宋东京(开封)的城市道路和唐长安城有很大的不同,道路除了交通功能外,还突出了商业的功能,成为城市的中心。

• 唐长安城的道路有全市性的交通干道,和一般划分坊里的城市干道,在坊内另有交通系统。

• 宋东京的道路也分交通干道和商业街 •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道路也有明显的分工。 二、道路系统的特征

• 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都是通向城门的道路,城门处往往形成关厢地区。 •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有关,与城门的数量有直接关系,都城每边开3门,有各三条的东西向和南北向干道,府州县城城门各开两门,道路形成井字形的道路网,一般县城开一门,形成十字形的道路网。

• 古代城市道路大部分为方格形,有完全方正规则,由棋盘式道路网,也有部分道路并不规则。

• 道路断面上人行道与御道分开,突出帝王的权威及安全防范的作用,在各个朝代上都有体现。

• 道路两侧种植绿化,两侧有排水沟,下水系统。

• 水乡城镇的道路系统与河道系统形成一个互相密切配合的系统。

• 道路的宽度在唐朝时期到达顶峰,后逐渐减小,以适应生活和交通的实际需要。

第四节、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 市的定义:集中交换的场所 • 市的发展,城市的出现—前朝后市 • 早期隶属于官商,商人有行商和坐商两种。

• 早期为便于管理,设集中的市,汉长记载有九市,隋唐长安城中有东西两市,洛阳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这种集中的市一般规模都很大,

• 集中的市在中心设有管理机构。

• 宋以后商市的分布突破了严格控制的集中市肆的方式,而是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

• 集市内按不同行业分成若干肆。

• 早期的市以商品交换功能为主,发展到后期,功能多样化,成为市民的活动中心,如宋朝的瓦子。

• 城市中的市也有多种形式,有固定的,也有不定期举行的市集庙会等。 • 商市一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十字街交叉口、城门口、渡口、桥口,或者与重要的建筑如寺庙结合起来布臵,如宋开封相国寺,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

• 靠近道路交叉口的繁华地段形成城市商业中心

• 在河道较多的水乡城镇,商市分布和河道的关系密切。

第五节、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

• 古代城市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 汉代长安城中闾里为一排整齐的住宅院落

• 唐代实行严格管理的封闭坊里制,设坊墙及坊门,坊里面积很大。 • 严格封闭的坊里制完全是统治阶层为了便于管理居民的要求建造的。 • 宋代突破了严格的坊里制,通常指一定的居住地段和居民管理单位,无坊墙和坊门。

• 居住区的组成形式与气候有很大关系,居住区的大多数城市住宅是低层院落式,北方称四合院,南方称天井。居住区由街巷组成。

• 住宅的庭院中绿化较好,城市建筑的质量有很大差别,居住区的分布也与工作地点有很大关系。

• 水网地区的城镇居住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由直接关系

第六节、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

• 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 古代版筑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墙的修筑,夯土技术也随着工具的进步而提高。宋以后的城墙出现包砖,或用砖砌。

• 城 门 与 城 墙

• 城墙的高与宽,与城市的大小、防御的重要性等有所不同,城墙上的垛也因城市的等级而不同。

• 汉代的城门用木拱,宋代开始门有砖拱。

• 城门的多少因城市的规模及政治地位而异,都城每边开三门,北边往往开两门,府州城每边开两门,一般县城每边开一门。

• 汉长安三门并列,唐长安五门并列,宋代以后有些城设二重城或瓮城,前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关系也有意做成屈曲相对。南京中华门为四重瓮城。

• 宋朝以后火药的发明,城墙加砖砌,筑瓮城,筑砖拱券门。城外修护城河,城门包铁皮,等均为提高城市的防御功能。

• 城门上筑有城楼,或箭楼、橹楼,也建有庙、塔、阁等建筑。 • 瓮城 月城 翼城 马面 城门 城楼 箭楼、城垛

第七节 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 自秦汉以来,在通航河道的重要交叉口或则两条通航河道的交汇处,往往形成较大的商业都会。如泸州、重庆武汉、九江等。

• 隋唐以来,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因此,漕运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命脉,也带动了运河沿线的商业城市的发展。

• 城市与河流地形关系:“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 沿河布局的城市形态;

• 沿河流平行发展 两侧发展 或沿河的一组城市群。

第八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布局思想

一、城市空间布局手法

• 城市布局和建筑组群运用中轴对称的手法; • 在中轴线上采用多样手法来变化空间效果;

• 中国院落式建筑的特点,突出主体建筑,讲究建筑组群围合关系,并扩展到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去。

• 城市中大部分为低层平房的院落式住宅,城市中宫殿、庙宇、官署衙门、城楼城门、钟鼓楼为重要建筑,构成整体起伏变化不大的整体城市轮廓形象。

• 城门往往是道路的起点,高大的城门楼也成为道路的对景,钟鼓楼一般跨道路或主要交叉口建筑,成为城市大空间构图的焦点,

• 塔在城市中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

• 突出主要建筑物,除运用对称、轴线、对景等主要手法外,也常运用建筑色彩和装饰。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

• 新城按一定的规划制度和思想建造,体现统治阶层的意志,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

• 城市规划思想与“儒学”哲学思想有关。

•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有体现。

• 与”阴阳、风水八卦“等观念有关。城市中关于数字的运用,也逐渐形成传统的观念。

• 关于数字的运用,也逐渐形成一种观念。

• 中国古代无系统的城市规划思想,但政治制度比较健全,也有一定的规划制度,风水、阴阳五行等思想也逐渐系统化,与城市规划结合,对城市布局影响很大

第九节、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点

• 两类城市,一类是新建的,另一类是长期在原址改建、扩建和重建的。既一类是为政治军事的目的而兴建的城市,另一类是由于区位、经济条件而自发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城市。

• 《周礼》的城制对古代城市的一定的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中都体现出来的。

• 《周礼》的城制在汉以后的一些新建城市中日益体现出来,可见儒学日益受到统治阶层的推崇。

• 有规划的城市和自发形成的城市。

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

•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社会是封建型社会,经济是封建经济的范畴。鸦片战争以后,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流入,民族资本主义也有很大的发展,城市是社会经济的产物,原有封建社会城市发生了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 近代城市的分布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

• 近代时期的城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 第一类城市 是由于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

• 例子: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广州湾、哈尔滨等

• 第二类城市 是原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

• 例子:北京、南京、济南、南通、无锡等。 • 近代城市发展变化分为五个时期:

一、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租界城市的出现 二、19世纪末叶到20世纪20年代 三、20世纪20年代前后

四、20世纪20年代末到抗日战争以前 五、抗日战争期间到全国前夕

第十章 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第一节、上海的发展

1、上海的发展过程

上海地理位臵:长江三角洲前沿,我国绵长海岸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襟江带海”,江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我国东部沿海进入我国的重要门户。

南宋时期已有市镇,元代设市舶司,明代建设了城墙。

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上海于1843年开辟为商埠,迅速发展为帝国之一旧中国工商业中心、帝国主义侵略的基地。

上海的发展过程是租界不断发展的过程。1845年,英国首先划定了英租界,面积830亩,1848年,美国划定了美租界,1863年,合并为公共租界,紧接着法国、日本等接踵而至。1853年,上海港已经成为东亚第一大港。1880年,人口以达到100万,20世纪30年代,上海发展到达顶峰,人口达到300万,被称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五大城市。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除租界以后的地区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大批难民涌入租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整个上海,1945年,重返上海,城市人口达到600万。

2、上海工业发展和工业区的分布

上海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工业的迅速增加和高度集中,其中外国资本

开办的工业增长更快。

 

1924年,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沪南区、曹家渡区、杨树浦区,此外,徐家汇、

闸北区、吴淞区、浦东区也集中了不少工业。工业沿江河岸随意布臵,甚至与住宅混杂。

3、上海的对外交通

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工业分布不合理造成了市内交通运输和市际交通的严重不合理。

上海码头为帝国主义任意在租界内建设,各自为阵,分布集中,沿江建造码头和港口,黄浦江岸线未得到充分利用,

浦东浦西的码头分布也不合理.港口与铁路之间缺乏直接的联系,无一处水陆联运码头。

港口之间的分工由于割据也比较模糊。

铁路的建设与发展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不久沪杭铁路建成,由于铁路建设缺乏远景规划,形成了三条铁路包围市区的格局。

铁路与城市道路全部平交。只有一个编组站,上海站场没有什么分工。

机场建设

江湾、虹桥机场为军用机场,龙华机场为民用航空,但规模较小,设施简陋。

4、 上海的城市道路与市内交通

上海老城区道路网 由很小的方格网,道路宽度集窄,路面多为石板路和弹石。 英租界和法租界道路网为简单的方格网,英租界中称之为“棋盘网”,主干道18-21米,一般道路10-15米,但道路间距均在100米以下,有的只有40-50米,沿街全部为商业店面。

道路的方向主要和租界的扩展方向一致,为东西向的道路,保证与东边码头的联系,南北向的直通道路较少。

道路分工不明确,道路交通状况较差,由于租界内道路布臵异常混乱,划分的街坊破碎,道路在整个城市用地中的比重较高。

公共交通为租界内的有轨电车,无轨电车通车于1914年,公共汽车通车于1924年,

各个租界各自为阵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5、上海的建筑及居住区

外滩一带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是近代上海的标志性地区。 租界一带建筑多高层建筑,当时已有建筑高度和退界的管理条例。

由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为代表的四大商业公司及它们带来的建筑、游乐、办公、商业的繁荣景象,被西方称为上海的“商业”。

沙逊大厦、汇丰银行等高层商业建筑。

居住建筑:贫民窟和花园洋房、高层公寓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阶级对立和差距。

花园洋房:分三个阶段 初期:1843-1919 为四坡的简单洋房;汾阳路79号法租界

中期:1919-1937年 仿古典式、乡村别墅式、西班牙式、英国式、混合式及现代建筑式,其中徐汇区、长宁区最多 后期:1937-1949年,虹桥路一带

高层公寓建筑: 百老汇大厦 及河滨公寓

由于城市由东往西发展,因此,越往西住宅质量越高,以最后形成的法租界西区虹桥路一带标准最高。富人与穷人在建筑质量、公用事业、城市交通、城市绿化等各个方面都明显的反映出阶级的对立和差别。

6、 上海的市政工程和公用事业

污水厂三座,处理能力进展全市污水5%,河水严重污染,形成臭水浜,以苏州河污染最为严重。

自来水厂:1882,英商办“上海自来水公司”,之后又建闸北水厂,1869法租界

另办水厂,各个租界各自为阵,管网系统互不连接,互成系统,布局极不合理,管理混乱。

公用事业起步较晚,法租界内水、电、气供应齐全,而中国地界内设备全无。

7、上海的城市绿化

几处很小的公园,如公共租界内的外滩公园、兆丰公园,法租界内的襄阳公园、复兴公园等,租界当局重视道路绿化。直到前全市共有公园15处、苗圃5处、广场19处,总共约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用地的0.9%,每人占0.18平方米。

8.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

• 1927年,上海设为特别市,1929年提出一个上海新市区及中心区的规划,规划受欧美建筑思潮的影响,中心建筑群采用中国最传统的轴线对称手法,道路网采用小方格放射状道路格局。

• 日据时期: 1938年,该轮规划体现了城市在军事、交通运输方面的特殊要求,对码头、仓库、铁路、机场等方面测绘十分详细。该轮规划追加了吴淞工业区的规划,在建筑管理技术条例上十分的细致。

•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1946年8月,上海都市计划委员会制定了都市计划1稿,该轮规划充分运用了一些欧美留学归来带来的新理论,包括卫星城、邻里中心、有机疏散、快速干道等最新的城市规划理论。1947年5月,完成2稿,相对人口比例增加,1948年完成了3稿。

第 二 节、天津的发展

• •

天津发展与上海相似,不同的是分割的租界更多,发展更为畸形。 金朝,有“直沽”之称,元朝称海津镇,明永乐筑城设卫,清中叶,

人口达20万。

旧城位于海河西岸,面积约1.8平方公里,是一座东西长、南北短的

长方形城市,周围开四门,城市道路呈十字形,街道中心臵鼓楼,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城市。 1、租界的开辟和扩张

1860年《北京条约》后,英法美三国在天津城东南沿紫竹林一带占

据建设租界,1900-1902年,俄、奥、意、比又在天津建造了租界。

期间建造的建筑有:日、俄、德、意等诸国领事馆,帝国主义的兵营,

为洋人及官僚买办阶级服务的住宅、商业及游乐建筑。

城市商业中心南移,旧城的发展受到抑制。各租界自成一区,缺乏有

机联系,道路系统紊乱,缺乏统一的道路标准,建筑形式和分布错乱,极不合理,呈现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的面貌。 2、旧城区的变化

旧城墙被迫拆除,建设环马路,旧城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

区,以东区和中区发展最好。环绕旧城的周围,以紧靠租界的东马路和北马路发展较快,南马路次之。南市是中国地界内较繁盛的地段,

袁世凯时期发展了新区。

3、天津的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

• •

1905年创办电车,1910年建成了联系租界贯通旧城、公园很少, 天津公共事业反映了天津

第三节、武汉的发展

• •

隋唐之后,便成为重镇,明清时代 四大名镇 汉阳 钢铁工业诞生地

1、租界的开辟

• •

武汉租界夹在长江和京汉铁路之间。

由南而北依次为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和日租界,规划出

自外国人之手。

租界内各国建筑风格,还有绿树成荫宽阔的柏油马路。

2、旧城的变化

• •

与租界形成鲜明对比,

1911年大火后,模仿西方规划旧城区,规划了斜线道路和网络结构,

实际操作为网格式道路和长方形地块。1927年,三镇合一,制定了道路系统、用地分区、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 3、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

用地分区规划,分工业区、住宅区、工商区。

第十一章 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

第一节、青岛的建设和发展变化

17年德国占据,1900年编制城市规划图,1910年“城乡扩张规划”。 1914年 日本占领,1919年,北洋军阀收回,1937年,日本重新占领,拟

定“青岛特别市规划,母市规划”。

德国规划以军事据点和贸易港口为重点,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日本偏注经济侵略,具体执行“工业日本,农业中国”

青岛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了一些欧洲古典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青岛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与蔚蓝天空、碧绿海面相映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节、大连的建设和发展变化

帝俄企图将大连拟建成一个国际性的自由贸易港口和拟建的中东铁路出口。日本则将大连建设为其在东北的侵略基地。

市区除铁路、码头、港口用地外,分为三区,即 欧罗巴区、中国区和行政区。欧罗巴区又分为商业区、邸宅区和市民区。 车站 港口 尼古拉广场

日本人分为军用地、日本人居住区及原来的中国人区,日本人居住区由原来的欧罗巴区及行政区组成。

俄罗斯风格 现代建筑 日本风格 。

第三节、的发展

第四节、哈尔滨的发展

第五节、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显的意图

二、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三、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四、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五、规划图的分析

第十二章 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

传统手工业 机器工业

近代工业存在传统手工业和机器工业并存的特点,

第一节、新兴的工矿城市

1、唐山

城市建设面貌混乱,街市包围矿厂,铁路分割市区,城市交通混乱,道路曲折,与铁路交叉。体现了早期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第二节、因铁路修建而发展的城市

修建铁路的过程也是殖民统治深入的过程,铁路沿线往往成为投资者的势力范围。 1、蚌埠

城市的发展反映了铁路的主导作用,城市被铁路分割发展,市东 市西 2、郑州

普通的封建小城市,1905年,京汉铁路通车,郑州成为中国南北与东西两主要铁路干线的交汇,成为农产品集散转运及工业品转运的中心.

1923年郑州曾开辟为商埠,外国势力渗入郑州,1925年郑州人口约5万人,1928年制订的“郑州市新市区建设计划草案”把新市区选择在京汉、陇海铁路交汇的西南

方向。以后,城市受到破坏。

3、石家庄

1903年,石家庄成为京汉、正太铁路交汇点,运输业就大量发展起来,工厂逐渐增加,商业、手工业也日益发达。1938年,曾制订“石门市都市计划大纲”1941年修建“石宁堤”

第三节、民族资本集中的城市

1、无锡

无锡商业、手工业基础好,一战后,工业发展迅速。

1929年,做了无锡都市规划,运用了 当时国外流行的分区方法及田园都市理论。但规划脱离实际,没有操作意义,整个城市结构是混乱的,受到河道系统,形成以旧城厢为中心的环形放射道路系统。

无锡是近代发展的工业城市,但仍保留旧封建城市特征。 2、南通

张 謇“城市国家”,兴办工业、港口、垦殖业及学校。 南通历史悠久,唐闸、天生港、南通旧城三足鼎立。

道路进行了规划与修建,明清以来的古城轮廓自1900年后,新兴工业烟囱和高大现代建筑改变了古城面貌,一战后,工业逐渐衰落

第四节、近代的重庆

兵家必争之地,城市兴起较早,开埠前 古老的封建城市

1、内地重要通商口岸

10年,重庆成为通商口岸,外国洋行蜂拥而入,15年重庆成为日本的通商口岸,1905年划定了日本专管租界。 2、 设市后的大规模建设

1929年重庆成立市,1933年划定市区界线,面积扩展到93.5平方公里,形成旧城、江北、南岸三 个部分,新市区的开辟和马路使重庆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3、临时首都

1937年,国名党迁到重庆,并将重庆作为临时首都,正式定为特别市,这段时期,人口及工业迅速发展

市区内建筑质量较高的房屋集中在朝天门陕西街一带,有 “重庆华尔街”之称 4、陪都十年计划

1945年,制订了陪都十年计划,人口估算未根据当时经济发展计划来确定,道路网成自由式布局,制订了卫星市镇规划计划,但不切实际。

第十三章 变化中的传统城市

一、设立“商埠区”、“铁路附属区”等特殊地区 二、宗教势力影响 三、民族资本发展 四、军阀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一节、北京

 教会建筑群和使馆区的出现

东交民巷使馆区:正阳门至崇文门附近的城墙为界,北洋覆灭后,无人居住  近代铁路及其带来的工业发展使北京功能和结构发生了变化

环城铺设了铁路,修建了车站,出现了近代工业,并以官办的工厂为代表。 北面的紫禁城与景山之间允许穿行,打通了天安门大街 前门地区拆除了瓮城;

前门地区成为开敞地区,商业繁盛,城市商业和 娱乐功能 加强,而作为帝国都城的作用在日渐衰落。

封建帝王禁地的开放和新类型建筑的出现

紫禁城开放为故宫博物馆,皇家园林开放为公共园林, 洋式建筑出现在北京城内

近代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的出现

柏油马路开始修建,下水系统超负荷,严重破坏,在 近代投入改造力度小,局限于富人区的改造;

北京从一个保守的封建都城向一个现代城市变迁的开端

第二节、南京

发展一阶段:五口通商,城北下关沿江一带形成新的市区 发展二阶段:国民定都南京,“首都建设计划” 发展三阶段:抗战胜利,首都建设计划大纲 一、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 1929年12月制定,

城市分区:分为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

及住宅区

道路系统:模仿美国,为方格网加对角线的道路系统, 道路网密度

较高,沿秦淮河沿岸为林荫道,道路建设、道路绿化较好,生硬地插入原有道路系统。新街口建成圆形广场,成为商业中心。

住宅建设

山西路、颐和路一带上层阶层住宅区,为摩登花园洋房 官府及商业建筑

官府各自为阵,较多集中在中山北路一带,新街口一带商业中心

建筑形式

早期:西方古典建筑折衷主义,大学的大礼堂

西方古典巴洛克式的变种“圆明园式”:海军衙门、总统府大门、江苏咨议局、南洋博览会、

20世纪30年代:复古主义的宫殿式与中西合璧的混合式 建筑形式多样化: 中山陵

 

对外交通:机场 铁路 港口 明故宫 下关

第三节、广州

• 教会建筑的兴起;

• 1858年,沙面的兴建,成为外国人的特区,近代工商业兴起,1947年国民

党设为直辖市

第四节、济南

古济水南岸得名,至明清形成完整的城市格局,清同治四年修筑石砌逾墙,形成具有内外城之分的城市布局形态

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济南、周村、淮县三 地自动辟为商埠 商埠区 旧城区

清末洋务运动对济南影响 济南建立高等学堂

商埠区卫生条件差 西方建筑风格与济南原有旧建筑掺杂一起 济南由一个封建古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城市

第五节、相对衰落的城市

封建经济城市的兴起,往往是由于具备重要的交通地位,兴盛的手工业、商业及封建统治中心等因素,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或因交通路线改造,或因政治中心迁移以及经不住资本主义工商业竞争的影响,城市就逐渐衰落下来。

1、淮阳

交通条件变化,隋唐“淮、扬、苏、杭”四大城市之一 衰落原因:

(1)海运代替了运河运输

(2)津浦铁路通车,铁路代替了大部分水运交通 (3)黄河改道 2、嘉定

封建社会为经济繁荣的中型城市 3、临清

4、襄樊

历代为商贸和交通要埠,商业和手工业繁荣,由襄阳和樊城组成 “南船北马”水陆转运中心 京汉铁路开通,改变了交通方式

第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

一、概况

所有殖民地中,只有日本侵占地制定过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规划。 日本侵占地的城市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二、日本殖民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划令》 1919年颁布 《城市规划令施行规则》 1936年 格子状道路加圆环交通岛 三、日本东北占领区的城市

1931年前城市分为四部分,1)长春旧城; 2)沙俄中东铁路附属地;3)南满州铁路附属地;4)长春商埠地。

1、伪满首都“新京”(长春)的规划和建设

满铁长春附属地:用地讲究分区规划,总用地396公顷,道路形式

为矩形,并配臵了四条放射斜路,构成以长春东站为中心的放射矩形道路格局。 东站前91米圆形广场 东西两个公园

伪满国初期

长春确定为首都,改为新京,城市规划是做为首都的规划;

城市规划新范围为200平方公里,其中100平方公里为城市建设用地。 规划设臵城市中心和若干城市次中心。

伪满首都“新京”的规划建设

城市用地按功能进行分区,重工业设在旧城东北,轻工业区在城北;道路按性质分工,宽度大,绿化带宽;市际公路不穿越市区;道路网规划综合采用了放射式、环状以及矩形等各种道路模式;的长处,形成了集放射环状与矩形于一体的综合式道路网;大规模兼做公园的交通岛 ;

沿河流、低洼地全部规划为公园绿地,具有较高的绿化水平; 规划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 城市市政设施敷设于背后道路;

规划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居住区引入邻里单元居住区规划理论。

2、奉天(沈阳)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满铁附属地、商埠区、张作霖管辖区三部分组成

满铁奉天附属地:以车站为中心,由“平行、垂直、斜线”道路网组成的放射形格网式,在用地分区规划上,工业用地(铁西)、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住宅与商业混合用地、军用地;

道路系统上,是以矩形格网与放射形干道为骨架,五条放射性干道相关的“奉天驿”成为视线的焦点和中心对景。

1933年,以小西边门400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城市规划范围。1936年奉天的面积为63平方公里,规划放射形道路,四条环状道路,兴建铁西工业区是城市规划的

重点。

3、牡丹江的发展

城市性质为:军事及交通要地、北满东部的工业和商业中心、农产品及木材、矿产资源的集散地。

牡丹江以新东站为中心,划分为旧市区、第一市区、第二市区、矩形加放射环状式道路网形成

4、鞍山规划建设 满铁鞍山附属地

棋盘式路网+放射矩形道路网 鞍山都邑计划 三个层圈

四、日本其他占领区的城市 1、大同

旧城完全保留,在其外围规划三个市区 2、北京

内城及郊外名胜古迹永久保留 运用了卫星城和绿地带规划理论

一方面保护了古城,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北京东西轴线

第十五章 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第一节、 近代的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 第二节、近代城市的工业分布 第三节、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第四节、近代城市建设中的市政工程与公用事业 第五节、近代城市建筑面貌

第六节、 中国近代的一些规划图评析

第十六章 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阶段(1949-1952年)

时 间1949年10月21日1950年7月1950年11月22日1952年4月1952年8月7日1952/9/1~91953年3月1953年5月经济恢复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一览表内 容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成立,委计划局下设基建处,主管全国的基本建设和城市建设政务院发出《关于保护古文物建筑的指示》政务院发布《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中财委聘请苏联城市规划专家穆欣来华工作备 注同年10月转聘到建工部建筑工程部成立中财委召开城市建设座谈会,对城市进行于以工业城市分类,提出了有重点地进行城市建设的方为目标针,要求39个城市成立市的建设委员会建工部城市建设局成立,设立城市规划处国家计委成立基本建设办公室,下设城市建设、设计、施工三个组

第十七章 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阶段(1953-1957年)

1、“苏联模式” 城市规划的引入

即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所谓三段式: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2、 苏联专家的作用

3、专业设臵和教学计划、教材 4、《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的出台 5、其他国家的影响 小结(一)(重点)

总的看来,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作成绩是显著的,奠定了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基础。由于引入苏联的城市规划方法,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料搜集要求全面又细致,

二是注意套用定额指标,这两点在1980年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和《定额指标》中可以清楚看出,

三是讲究构图美,总图常常由众多的广场和轴线对称式道路系统组成,如1956年经国家建委批准的沈阳市城市初步规划共有60多个广场。

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对于定额指标的高低、旧有城市基础的利用、道路的轴线对称构图等,都曾出现过分歧的意见。如在杭州、上海等城市的规划电对形式主义构图的倾向不满意,规划中出现争论,使总体规划反复编制多次,长期定不下来。武汉城市规划盅的贯穿三镇的两条轴线构图,至今也未形成。

在西安、洛阳、兰州、沈阳的规划中,经过比较分析,较好地采用了从现状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新区配套建设,旧区填空补齐、由内向外,逐步发展的方针,使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第十八章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

1、 阶段划分

一是1958—1965年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城市规划动荡;

二是1966~1976年的城市规划中断。 2、大跃进中的城市规划标准

“用城市建设的大跃进来适应工业建设的大跃进”的号召。 3、人民公社规划

4、大跃进中对城市规划的否定 5、 “三线”的城市规划 6、 时期的城市规划停滞 7、时期城市规划的转机 8、 唐山总体规划

第四章 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

1、规划分期

前十年城市规划的恢复、重建 后十年的城市规划发展 2、 城市规划的真正恢复 3、 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法

1984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条例》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城市规划基本法规。

第五章 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

1、 1950—1960年代新兴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2、 新首都的最初构想

3、 新首都的方案分歧 4、 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阶段 5、 总体规划方案趋于完善 6、 大跃进时期的规划方案 7、 时期北京的规划与建设 8、 三线建设中内地城市的规划与发展

第六章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 城市规划的恢复与城市建设的新启动(一) 2、 新兴城市与城市新区的规划与建设实践 3、 深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实践 4、上海浦东新城的建设 5、旧城改造的含义与特点

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久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这一般称之为“旧城改造或更新”。

6、旧城改造的方式、特点 旧城改造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一是全部拆除,重新建设;

二是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建,改善环境; 三是做地区的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

旧城改造的特点主要有:

第一,旧城改造的性质由过去的福利型转为目前的效益型,从而使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成为旧城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二,旧城改造的对象由过去以居住环境为主,转向以城市机能更新为主,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旧城改建的主要动因。

第三,随着城市土地有偿使用的转化,土地的投资价值凸现,旧城改造的投资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转变为多渠道的投资参与。

7、旧城改造的问题 第一,改造方式单一

第二,旧城改造为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第三,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一般城市中的历史地段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使许多传统风貌、景观特色遭到破坏,城市千篇一律。

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沿革 9、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

1古都类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古都的风貌和风景名胜为特点的城市,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

2传统城市风貌类型——具有完整地保留了某个时期或几个时期沉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的城市,如平遥、韩城、镇远、榆林等。

3风景名胜类型——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而使城市富于特色和魅力,如承德、桂林、镇江、苏州、绍兴等。

4民族文化及地方特色类型——同一民族由于地域差异、历史变迁而显示出的地方特色或不同民族的独特个性,而成为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泉州、拉萨、丽江、喀什等。

5近代史迹类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遵义、上海、延安、重庆等。

6. 特殊职能类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城市的特征,如自贡以盐城而著称,景德镇有“瓷都”之称,亳州则是“药都”,有的是边防城市、手工业城市等等。

7. 一般古迹类型——以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吉林、襄樊等。

8、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法

风貌格局完整,要全面保护; 风貌、格局、空间等尚有保护之处;

整体格局风貌已不存在,但尚有保存的历史地段; 难以找到一处值得保护的历史街区。 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其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特点 1、发动型动力 2、城乡双重性

3、不协调型构成(数量少,大城市比重高) 4、波浪型进程

20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特点及其趋势 主体上: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发展战略上: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制度上:一系列制度由计划向市场化转变 形态上: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

内涵上:大城市开始走向国际化,中小城市开始步入现代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