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来源:宝玛科技网


论中学生“攻击性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摘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初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的变化,精力和体力异常旺盛,很多外显性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凸显了出来。攻击性行为是目前青少年中最为普遍的一种问题行为。攻击性的发展状况既影响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被攻击方的人格的发展,有现象表明,初中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分类不同,而且引起攻击的原因也不同,本文主要从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生攻击性行为;主要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帮助恢复;矫治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专门指出于品行、习惯和非理性冲动而产生的旨在伤害他人的行为。在此,攻击性行为不是为了报复,也不是为了财富,仅仅是满足一种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攻击性行为的特征为经常打架骂人,无缘无故欺侮他人,比如逆反与反抗行为。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中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反映着人的整个生活经历。

1 家庭因素对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这种因素种要有: 家庭收入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 家庭气氛, 家中孩子的数量, 孩子在家中的作用与地位, 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等。 如果父母处境不顺, 困难, 表情苦闷,言语忧抑, 容易使孩子形成沉默寡言的性格特征,甚至玩世不恭,消极悲观,要么就比别的孩子要早熟,坚强。 父母的教养方式很重要,如果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的话,儿童就容易形成领导风格,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孩子干涉,, 溺爱,支配,压迫,等就会使儿童产生抑郁,任性,适应力差,胆怯,执拗,情绪不安定等性格特征。在教养态度与儿童性格形成的关系中,应注意亲子关系,孩子对父母态度与行为方式的影响会使父母产生新的行为方式,从而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家庭家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是众多学者关注学龄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原因。许多学者经广泛地研究得出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①。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纬度: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他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服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性和攻击性强。

霍夫曼(Hoffman)等人1970年还专门研究了惩罚这一普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的影响[1]。他们把惩罚性分为强制(Power-assertion)和”爱的收回”(Love-withdrawal)两种。强制是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他们的研究表明,强制方式会阻碍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同时也会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强制会引发孩子的敌意,同时又提供了一个表达敌意的方式,即父母的惩罚方式无意中向儿童提供了打人的模

式。”爱的收回”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示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这种惩罚方式会导致父母与孩子感情的破裂,使孩子体验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

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应分为”严格合理的”和”惩罚性的”两种。由此提出了影响较大的三种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型家庭教养方式(authoritiarian parenting)和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2]。鲍姆林特的研究表明:权威型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放任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性;型家庭中的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

Patterson等学者所作的一系列结构方程模式的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与孩子的行为有着因果关系,家长不良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是孩子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Mackinnon-Lewis等人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行为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孩子攻击反抗行为:一是强迫,父母和孩子互相强迫对方停止不恰当的行为,却通过父母对孩子的行踪、交友以及活动的不具爱心或不适当的监视,从而引起孩子对他人的不信任和敌意,强化了孩子的攻击行为。Bradley考察了父母有无滥施身体惩罚对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发现父母对孩子滥施身体惩罚和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性的相关。结果表明,滥施身体惩罚的家长会受到孩子不良行为的强烈的反作用,同时也把自己的教育作用降到最低,使亲子之间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强化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 学校教育对性格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关键与中心环节,教师要使学生学会明确目的,系统性地学习,克服困

难,锻炼坚定的意志力。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有威严的教师不仅要学生言听计从,而且他身上优良的品质会被学生学去;没有威严的教师不仅学生不听从,而且他身上的劣质也会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流行”暴力文化”的校园要比没有”暴力文化”的校园发生暴力侵害行为的概率高得多。如果一个学校的领导和有权威的教师能够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严重性并阐明其制止暴力行为的决心和意志,就能营造良好的”无暴力校园文化”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现实生活中由于惧怕影响学校声誉或者私人的一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因为一些肇事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较高等),一些教育干部、教师等在处理和干预校园暴力行为时态度暧昧、迟疑不决或游移不定,这是助长学生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实际上一个治理有方的学校、一个拥有健康校园文化的学校发生学生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指校风优良、校园行为规范已经深入学生的内心、学生言语举止得体、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优良行为和所取得的进步加以及时的表扬。

在一个不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强权支配的师生关系,另一个是”放羊式”的师生关系。在校学生有可能模仿那些有力量而且的教师,譬如个别式班主任、体育教师等往往会成为一些男学生的崇拜偶像。如果学生把这些老师的言行作为自己的榜样对待自己的同学并实施伤害行为其后果是不可估量的。反之,那些既不严厉又无法控制课堂秩序的教师同样会让学生对校园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憎恶学校,也将因此而导致校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前不久,我国发生了一起课堂上学生扰乱课堂秩序侮辱老师的案例:北京市海淀区职业艺校几个学生在地理课上辱骂老师、扰乱课堂秩序。这种情况就属于那种典型的教师无法控制课堂局面的”放羊式”师生关系情况。另外,教师对学生的消极态度同样可能成为学生伤害其同伴的借口。譬如教师对学生使用尖酸刻薄的措辞伤害其自尊等。

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古老的”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家。教师的地位虽然曾经在历史的某一特定时期由于政治的原因受到了和贬低,但是在这个有着正统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度里的人们始终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坚守和维护着教师们的尊严。而教师呢,出于职业生存的需要也往往在竭力的维护着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如果教师用了不适当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就有可能发生”角色错位现象”。举例来说,教师用现有的身份来谋求或维护自己的一些”私权”:在公开场合向一些特定的学生(这些学生可能是其父母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学习好、教师的亲戚等)示以宠爱之情,而对另一些特定学生大发脾气,甚至使用尖酸刻薄的语言讽刺挖苦某些特定学生等。非常明显这些”私权”往往不是教师合法的权利,更不是合法的权力。恰恰是在这种不合法的权势支配下的校园人际关系成为了强化学生之间伤害性为的隐性课程。西方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这种权势支配下的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下,老师们为孩子之间的校园暴力侵害行为提供了逻辑上的支持和滋生暴力侵害行为的氛围,并且正是这种不合理的交往关系创造了校园侵害行为的社会大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不对等关系客观上构成了强化学生之间的伤害行为的隐性课程。

权势支配下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学生受到教师的伤害是一个更加敏感的话题。我国学者季成叶报道:”全球校园暴力躯体施暴者60%来自同学,另外分别有20 %来自教职员工和校外人员。”[3]。国外对这一问题的报道的也很多。例如奥维斯(Olweus)在挪威调查后指出”所调查学生中有2400名小学生和低年级中学生曾经受到教师的伤害,大约10%的所调查的教师伤害过学生,所调查的班级中50%发生过教师伤害过学生的事件。”那么教师伤害学生和学生之间互相伤害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虽然目前还没有研究对此得出正面的回答,但是我们可以从当前师生关系角色错位所暴露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对此问题做出种种设想。也正因为一些学校的师生关系所暴露出来的太多问题,促使我国加速了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我国新颁布的《未成年人保》对师生关系可能诱致校园攻击性行为做出了针对教师的严格规定:”第六十三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

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教职员工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处分。”

学校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组织机构。如果攻击性行为作为一个结构性问题的预设而成立,决不纯粹是一个”问题学生”的问题或一个”攻击性行为的问题”,那么就有必要对学校自身的社会结构进行审查。即有必要改革学校的传统教育范式,构筑平等而友好的师生关系、重新阐释学习的本质、建设必要的校园秩序等。

3 文化、社会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主要有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地位。)

3.1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风俗习惯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不同,这些对儿童从出生就开始产生影响。

3.2 社会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目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性格。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以追求金钱为最大利益与人生目标,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是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为共同目标的,这些必然会影响性格中的一些东西。

3.3 经济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存在剥削与压迫,必然影响两个阶级人的性格。

总之,不同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地位下,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不同时代会产生各自不同的典型性格。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

认知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电视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在1971年进行的实验证明,电视节目里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对年幼无知的孩子的行为发展影响很大。其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组岁的儿童每天花一些时间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而另一组小孩则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观看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在实验中,同时对这两组儿童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加以细致的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观看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增多;但是,那些看不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却没有改变。经过十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以前参与观看含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即使到了19岁,仍然比较具有攻击性,只是女性没有这种相关现象存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小学儿童性格形成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

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虽然不多,但其危害性不可轻视。一方面它影响到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侵犯性,易引起同学间的冲突,不利于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严重时甚至演化为校园暴力,给学校的正常的秩序带来严重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其产生的心理原因,根据不同原因和情况对学生予以帮助,通过满足合理需求,积极的心理疏导,培养多种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等方式,恢复学生的心理平衡,矫治攻击性行为。

4 帮助纠正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教师应与家长积极配合,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尽可能减少导致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包括平时家长不经意的娇宠所造成的霸气及过于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等。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注意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愿望和想法,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其次,对孩子与同伴间的矛盾冲突,对自己的孩子不要过于偏袒纵容,也不要一味顾及家长的面子而不问缘由地指责自己的孩子,要对孩子进行悉心的教育,引导他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善于与人相处。

5 要关爱每一位孩子

爱学生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对具有攻击性行为倾向的孩子,教师更应真诚地去关爱他们,时刻关注其健康成长,尽可能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扬自己优点,帮助孩子树立起基本的自信。要创造机会,如让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充分发挥特长,展示才能,从而获得成就感。要经常性地与之谈心,指出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性,鼓励他们勇于承认错误,并向他们说明老师对他们同等关心、信任,对他们积极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及时强化,达到减少和消除攻击性行为的目的。要尽量减少儿童产生挫折感的机会,要注意给学生提适度的要求,不让孩子总陷于失败的困境中,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注意为自尊心受过伤害,做事遇过挫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一些疏导消极情绪的方法。在处理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事件中,切忌武断批评,或当众训斥、辱骂、甚至体罚,这样容易使他们产生更严重的挫折感,强化其攻击行为。此外,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只有自身具有适应各种新情况的能力,才能根本上减少挫折感的产生。

6 要重视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感

对于大众传播媒介对孩子的影响。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儿童分析影视作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鼓励儿童模仿影片中积极行为。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睦相处,文明礼貌的行为,并组织类似的活动,多让学生体验从事高尚行为所带来的心理感受和愉悦的情绪。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杨治良等,图解心理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郑福明主编,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3年6月

[3] 季成叶,预防校园暴力:一项值得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课题..2007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