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学 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 专 业 历史学 学生姓名 XXXXXX 学 号 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职称 教授 论文字数 9037
完成日期 2013 年 3 月 26 日
论文题目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学生姓名、学院:XXXX、历史与社会学院
中文摘要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掀 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 用工业,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并派遣留学生。通过这些措施,中国 产生一支与之前迥然不同的国防力量,出现了第一批生机勃勃的中国近代工 业,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及传统社会观念的变化。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的 第一步。 关键词: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
英文题目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学生姓名、学院:XXXX、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英文摘要 Since the 1860s and 90s,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o \"self-strengthening\" and \"rich\" for the purpose, set off a \"long skill with barbarians\" reform movement. Founded their modern military industry, civil industry, set up new-type schools, cultiva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se measures, China produced with very different before defense force, the first batch of vibrant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social ideas change. China should make the first step of modernization. 英文关键词 westernization movement;China's modernization;The beginning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意见
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写作态度、科研作风,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据是否充分、可靠,掌握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和技能的水平,写作的逻辑性、技巧及其他优缺点。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成绩: 签名: 年 月 日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意见
教 研 室 ︵答 辩 组︶ 评 定 意 见 成绩: 教研室主任(答辩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学 院 意 成绩: 见 院长签章:
年 月 日
安徽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XX XX 历史与社会学 院 专 业 历史学 职 称 教授 学院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状况: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这三十年,又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新式工业、新的社会阶级以及新的思想文化。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三十余年,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也开始越发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洋务运动可以算是晚清的“改革开放”,所以本文也希望能通过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获得一些对当下改革的启示。 而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以及讨论,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长期关注。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更是建树颇多,发表了许多的著作和论文,如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牟安世《洋务运动》、杜为德、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等等。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教育、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重大作用,以求教于同行。 题 目 学生姓名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学 号 XX 指导教师 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教育、思想观念等方面论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重大作用。着重分析洋务运动对中国建设、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以及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的近代化影响,力图阐明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使中国有了近代化的工业体系,也促进了中事、文化教育、思想意识的近代化,具有其积极的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四个方面,文章大致内容如下: 一、洋务运动与中事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四、洋务运动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变化 笔者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始》一文中,主要采取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研究。 准备情况(查阅过的文献资料及调研情况,现有仪器、设备情况、已发表或撰写的相关文章等): 论文主要通过笔者翻阅书本,上网浏览查询,下载相关资源等等途径完成的。主要参考资料有: 中华书局编辑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Z].北京:中华书局,2008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方晓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J]. 安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3.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总体安排和进度(包括阶段性工作内容及完成日期): 定题阶段:2012年12月1日到2012年12月7日 准备阶段:2012年12月8日到2012年12月17日 初稿阶段:2012年12月18日到2013年2月16日 定稿阶段:2013年2月16日到2013年3月27日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意义、创新点、前期基础工作、存在的难点和困难、建议等):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选题指导组意见: 学院选题指导组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目 录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洋务运动与中事的近代化............................2 (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新式武器...................2 (二)整编陆军,提高战斗力.........................2 (三)筹建新式海军,创办近代化舰队.....................2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3 (一)引进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在中国诞生.....3 (二)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 (三)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3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4 (一)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新式人才.....................4 (二)派遣出国留学生,迈开出国留学的第一步.............5 (三)提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推动西学传播...5 四、洋务运动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变化......................6 (一)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变化.............................6 (二)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6 结语......................................................7 参考文献..................................................7 致谢......................................................9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XXXX,历史与社会学院
摘 要: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
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并派遣留学生。通过这些措施,中国产生一支与之前迥然不同的国防力量,出现了第一批生机勃勃的中国近代工业,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及传统社会观念的变化。中国迈开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XXXX,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society
Abstract:Since the 1860s and 90s,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o \"rich\" and
\"self-strengthening\" for the purpose, set off a \"long skill with barbarians\" reform movement. Founded their modern military industry, civil industry, set up new-type schools, cultiva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ersonnel and students. Through these measures, China produced with very different before defense force, the first batch of vibrant industry in modern China,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and traditional social ideas change. China should make the first step of modernization.
Key words:westernization movement;China's modernization;The beginning
引言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持续了三十年之久,这三十年,又恰恰是中国近代社会巨变的时期,这个时期诞生了新式工业、新的社会阶级以及新的思想文化。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已三十余年,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也开始越发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洋务运动可以算是晚清的“改革开放”,笔者希望能通过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获得一些对当下改革的启示。
而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以及讨论,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长期关注。在洋务运动
与中国近代化这一领域,国内外学者更是建树颇多,发表了许多的著作和论文,如张国辉著《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牟安世《洋务运动》、杜为德、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等等。本文试图从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教育、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分析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重大作用,以求教于同行。
一、洋务运动与中事的近代化
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侵略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逐渐从沿海深入内地进入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同时国内的太平天国农民仍然处于胜负未分的关键阶段,清朝治者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威胁。为了挽救清王朝的统治,清企图通过加强自己的军事力量,建立一支新式的海陆军,来维护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李鸿章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1]以李鸿章为代表的统治者认识到坚船利炮的作用,他们以为只要能够制造坚船利炮,就可以自强御侮,于是开始大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军。因此,可以说中国近代化是从对洋洋炮的认识开始的,军事近代化走在中国近代化的最前列。 (一)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新式武器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在列强侵略面前悟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
[2]
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因此洋务派首先创办了一大批军工企业,“从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起到14年张之洞创办湖北炮
[3]
厂,洋务派共创办了大小21个军工企业。”其中主要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湖北炮局以及陆续建立的兰州机器局、广州机器局等。
(二)整编陆军,提高战斗力
为了能够自强御侮,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时,开始整编陆军。首先整顿八旗、绿营,成立神机营,演练洋洋炮操练洋人的阵型。同治三年(18),成立了包括马队、步兵、炮兵的洋队。同治五年(1866),建立“练军”,随后练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左宗棠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开始普遍使用外国新的武器,他们聘请洋人,按照西方的训练方式来进行操练。 (三)筹建新式海军,创办近代化舰队
洋务派除了整编陆军外,还积极筹建近代中国的海军和海防。“整顿海防,筹建新式海军,是洋务事业的又一重要措施,从70年代开始即着手进行。”[4]清在光绪元年,即“1875年5月任命沈葆桢和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宜”[5],近代海军筹建开始。李鸿章、沈葆桢等人倡议,计划在10年内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水师。“至14年,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六七十艘,已具有相当规模。”[6]光绪十一年(1885),中法战争爆发,清成立海军衙门,管辖海军和海防,推动了中国的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海军衙门成立后率先发展北洋海军,“到1888年,北洋海军拥有铁甲
[7]
战舰两艘、巡洋舰七艘、其他船舰14艘”,他们聘请英国海军军官按照新式的海军编制训练,最终使得北洋海军成为清的海军主力。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工企业生产了大批,大大增强了清王朝的国防力量,为中国走向近代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通过整编陆军,筹建新式海军等措施使清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增强,对外国的侵略也有了一定的抵抗能
力,中国的海陆军实力得以发展。毋庸臵疑,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中事的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出现
在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洋务派逐渐地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除了在于他们的“船坚炮利”以外,还取决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懂得了“必先富而后强”。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以数万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酌度时势,若不早图变计,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以贫交富,以弱敌强,未有不终受其弊者。”[8]在这种认识下,洋务派在“求强”同时,着手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这些企业包括采矿、冶炼、交通运输及纺织业等。洋务派自70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9],比较重要的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中国近代工业由此开始出现。 (一)引进资本主义先进技术,新的生产方式在中国诞生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且长期在世界站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停顿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科技也未能大量用到生产上。洋务派创办的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使机器生产开始更多地被采用。如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始建厂时,即派人到美国选购机器,其中包括轧花、纺纱、织布机械全套设备。后来李鸿章决定扩充纺纱,又向英国增订机器。当时,无论是纺织、钢铁工业还是其他制造业,都建立起了机器工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使中国能够生产出自己的工业品,拥有自己的近代工业,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出现。这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在中国的诞生。 (二)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被严重摧残,中国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首先被破坏。而洋务运动的兴起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当时一些地主、官僚在洋务企业利润的刺激下,开始向近代工矿企业投资,将他们的货币转化成资本,这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但是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还是很困难的,很多规模较大的近代民族企业,都通过洋务派向清申请“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而洋务派也支持过这些民族企业,帮他们申请贷款,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其中轮船招商局就在1872-1877年间向清借款1928万两,另外,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电报局也有类似的情况。这种企业有两种前途:或转化成官僚资本,如汉阳钢铁厂,或者由开始的官督商办、管商合办发展为单纯的商办,如轮船招商局。这些企业的转化,扩展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阵容。可以看出,洋务运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开始对中国进行疯狂的商品倾销。洋务派也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他们提出要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10]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11]他认为在“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之时,中国“宜购造轮船,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因此 他创办轮船招商局,希望“渐收利权”。
[12]
另外,李鸿章还在1878年开办了开平矿务局,其中开平煤矿1881年开始投产,随后的几年间,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该矿投产当年,产煤3600余吨,1882年增至3.8万余吨,1883年增至7.5万余吨,18年增至20.7万余吨。”[13]这避免了中国每年都要花巨额从国外够买煤铁,确实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洋务派兴办近代民用企业,使得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天下,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轮船招商局为例,轮船招商局创办的20年间,一共获得纯利润600万两,仅在创立的前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落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是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者,约1300余万两。”[14]可见,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洋务运动时期,以“求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派不仅在军事和经济等
方面努力,而且在教育方面也积极进行探索。洋务派认为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仅仅依靠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八股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洋务运动也从实践中感到“时事孔亟,首重人才”[15]。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内也指出:洋务诸项事务中“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16]。船政大臣黎兆堂倡议设立新式学堂,他认为“洋人制造确有精理,不从学堂出者只能步其后尘,不能独出奇异,则西学馆之设自不可少”。他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如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17]基于这些认识,洋务派开始创立新式学堂,派遣出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这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了新式人才 兴办新式学堂是洋务派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自强之道,以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18]洋务派在师夷长技时,认识到“若不从根
[19]
本上用着功夫,即习其皮毛,仍无俾实用。”因而他们把创办新式学堂放在重要位臵。
洋务派最早办的是外国语学校,以培养外语翻译人才。随着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清外交事务的展开,洋务派感到自己耳目闭塞,无法通晓外国语言文字而备受愚弄,如1862年总理衙门在《创设北京同文馆奏疏》中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音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请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20],所以训练从事洋务外交和翻译人员,成为清当前急务。1862年7月,京师同文馆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以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最初仅设英文馆,之后又相继开设法文馆、俄文馆等,逐渐发展为一所语种全面并拥有相当规模的外国语学校。京师同文馆的创立,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使中国教育开始走向早期现代化。在京师同文馆影响下,一批同类学校如上海广方言馆,广东同文馆等8所新式学校相继问世。
洋务派还创办了技术学校。洋务事业是与从西方引进的科技文化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它与传统的新生事物不同。因此,洋务派还向西方学习,创办了另一类新式学堂,用以培养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据统计,至16年为止,各地洋务派
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21]这些学堂大部分都是专门性的实用技术学堂。比如江南制造局内创立的工艺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以及天津西医学堂等等。
军备教育是洋务运动的自强之路,为此,洋务派又创办了军事学校。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洋务派目睹了中外之间的差距: 敌国“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22]。原因不仅在于外国工业发达,而且在于外国装备先进,经过良好的培养教育。而中国则是武器装备、 操练方法落后,同时官兵素质普遍不高。鉴于此种认识,洋务派为了培养“练达兵略精通洋法之人”[23],在采用西法练兵的同时,创办军事学堂用来培养陆海军军官。如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武备学堂等等,这大大有利于新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派遣出国留学生,迈开出国留学的第一步
派遣出国留学生是清的育才新途径。清从1872年到1875年,每年派遣30名幼童赴美留学,他们在抵达美国后“人人能善用其光阴,以研究学术,
[24]
以致力于各种科学之进步,成绩极佳”。“据统计,洋务运动时期派遣出洋留学的人数共有200余人”。[25]这是旧中国最早派出国的官费留学生。之后在沈葆桢、李鸿章的倡议下,促成了留欧学生的派遣。赴欧留学,同样培养了不少人才,其中最出色的有严复、黄仲良、詹天佑、程大业和林永升等。这些留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是他们大多数成为了杰出人才。他们在国外刻苦求学,回国后,很快成为各行业的技术骨干,无论是在教育界、工商界、外交界,还是在海军建设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三)提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推动西学传播
随着洋务运动新式学校的创办,有人倡议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西洋格致之学。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成立之初,课程仅为外文和汉文。1867年,京师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使自然科学知识正式列为学校教育内容。随后同文馆又建立了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天文台和博物馆。这些新式学校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对西学传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批懂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被培养出来,他们大量翻译、出版西方科技著作,促使人们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在自然科学方面,从日心说到进化论;从概率论到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从化学元素到西方医学,都相继介绍到了中国。如著名思想家严复,留学归来后翻译了《天演论》,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在技术知识方面,从新式的织布机到作为原动机械的蒸汽机;从各种工作母机到新式的转炉和平炉的炼钢方法,从造船炮到电报、火车、轮船等等各种近代的技术知识,都不断地介绍和引进到中国。
洋务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事业,它的创办影响了近代学制的建立,导致了近代第一批知识分子群的出现,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所设立的近代新式教育体系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也奠定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基础。
四、洋务运动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促使我国近代思想启蒙,推动了中国思想的早期现代化,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几千年以来以经学为主体的传统封闭观念 ,从而实现了中国由封闭观念开始向开放观念的转变。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清内部一些官吏和地方实力派人物,认识到中西之间在科学技术、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差距,主张向西方学
习 ,“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冲破了儒家长期奉行的“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 ,开始致力于发展商品经济,讲求“工商立国”。他们指出: “中国欲自强 ,必须开关互市,实以商战为上策。”[26]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一)传统的华夷观念的变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是强调“华夷之辩”的。对于中国人来说,除“华夏”之外,其余都是“蛮夷”之邦。这是一种狭隘封闭的世界观,它与现代化的开放意识是格格不入的。中国在这种心态下,根本无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洋务运动打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辩”的世界观,承认“蛮夷”也有比中国优越的地方。
洋务运动本身就是对传统保守观念的一种有力冲击。发动洋务运动的前提是首先承认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后,认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这是继林则徐、魏源之后对传统的盲目自大的民族心理,对“华夷之辨”等封建保守思想的一个突破。学习西方科技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对此,林则徐、魏源有首倡之功,而洋务运动最终使之付诸实践。只有在它成为广泛的社会实践之后,才对社会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这也就是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正是因为有了“西学为用”,才有了后来“西学”的大量传入。
(二)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贵义贱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对“贵义贱利”思想进行了批判,为其主张“工商立国”奠定了基础。
光绪二十一年,提出:“中国之目商务中人,必曰奸商,不知求利乃人之本心……故求利者国家不禁,特求之须有其方耳,则禁锢所无,尤当乐助。”[27]他们认为利人要以利己为基础,“能利于己,必能利于人,不能利于己,必至累于世。”[28]一个人如果经济不能自立,就会成为社会的累赘。他们还提出:“合人人之私以为私”,“各得其私者,不得复以私名之也,谓之公焉可也”,“士农工商以及无业游民,各有其私,而但能不以己之私夺人之私,不为人之私屈己之私,则国家亦无患其不富”。[29]人人都有私,只要不以一己之私妨碍他人之私,就是有益无害的。除了何启、胡礼垣以外,薛福成、陈炽等也探讨了义利问题,他们也都对“贵义贱利”思想进行了批判。这为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转变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在封建传统观念中,把农业看作国家经济之“本”,把工商看作“末”。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对社会阶层的排序是“士、农、工、商”,工商在后。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只重政术、伦理,专攻典籍,而对科技、生产的学问却知之甚少。这样,对科技知识的缺乏就成为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一大缺陷。洋务运动兴起后,人们从西方国家由工商发达、科技先进而富强的事实中受到启发,意识到国家要“求强”、“求富”,必须振兴工商、发展科技,需要经营工商,讲求获利,这就是“工商立国”。在“工商立国”的推动下,一批拥有资本的官僚和地主改变了传统的投资于土地的作法,他们转而投资于近代工商业,一些资本雄厚的手工作坊主也转而兴办新式工厂。
我们知道,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与向西方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推进,思想启蒙的水平也不断提高。洋务运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
的大门,也就为思想启蒙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中国的思想就向近代化的路上快步进发了。
结 语
洋务运动共历时三十年,1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最终失败。它并没有也不可能使清朝很快的富强起来,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但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教育和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并派遣留学生。中国自此而产生了一支与之前迥然不同的国防力量,第一批生机勃勃的中国近代工业。洋务运动同时还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使人们的传统社会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洋务运动缓缓
[30]
地拉开了中国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近代化的帷幕。”自洋务运动以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虽然很慢,但却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1] 中华书局编辑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Z].北京:中华书局,2008:9. [2] 中华书局编辑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Z].北京:中华书局,2008:10. [3]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132. [4]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136. [5]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137. [6]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137. [7] 转引自方晓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起点[J]. 安庆: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2,3. [8] 转引自苏瑞海.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J]. 乌鲁木齐:实事求是(文史研究),1994,5. [9]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139.
[10]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2:358. [11]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2:348. [12] 翦伯赞、郑天挺.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62:359. [13] 李侃,李时岳,龚书铎等.中国近代史.第4版[M]. 北京:中华书局,1994:142. [14]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六)[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
[15]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7,52.
[16]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7,52.
[17]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0,133.
[18] 转引自孙春芝.略论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J]. 山西: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1996,3.
[19]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2.
[20]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17.
[21] 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35.
[22]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Z].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12. [23]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4[Z].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23.
[24]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97.
[25] 李长莉.先觉者的悲剧[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40.
[26] 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一)[Z].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25.
[27] 转引自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5. [28] 转引自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5. [29] 转引自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M]. 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55. [30] 胡维革.中国近代史断论[M].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80.
致 谢
论文落笔,很想它能够担此重任,可以让我以它的名义,向关爱我的每个人真诚地表达我的谢忱。然而,由于笔者资质愚钝,学识谱陋,所撰之浅薄小文不堪如此重大之使命。所幸,它给我提供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释放积聚于内心的感激。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XX教授,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XX老师的悉心指导。她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宋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她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四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宋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感谢辅导员XXXX老师对我的帮助,在思想上悉心教导,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关心照顾。
感谢我的同学XX、XX、XX等陪我一路走过这四年的难忘时光。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在此,我要向以上诸位深深地鞠上一躬。
最后,要向我的父母致谢,感谢他们二十多年来起早贪黑,历经艰辛的将我抚养长大,并对我的学习和选择予以理解与支持。从来没对父母当面说过感谢,正如父母从来没有用“爱”的字眼儿表达过他们对孩子的感情。没有语言华丽的外衣,平凡的生活中流淌着大爱无声。但就在这一时刻,在距离他们千里之外的地方,在这张他们看不见的小小页面上,写下“谢谢”两个字,以安放我多年来对父母至深感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