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经济问题研究 居民储蓄率下降的原因 长期影响及对策思考 、 口 陈婉婷 摘要:一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推动的。从宏观上看,投资增长与减少 又主要取决于储蓄率的高低。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数据回顾,发现中国的居民储蓄 率从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稳定的下降趋势,储蓄量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宏观经济增长 的态势。没有高额储蓄的支撑,如何维系今后的经济增长?这是经济学家必须正面回答的一 个问题。 关键词:居民储蓄率;投资;资源配置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92(2006)04—0077—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78—2004年,名义GDP环比年均增长率高达 9.5%,令世人瞩目。当然,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 能掩盖隐藏在经济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国 有企业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效率低下。产品过 剩;金融体系还非常脆弱,不仅配置资源的效率极 低,而且也缺乏对金融风险起码的免疫能力。总体 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当前国内经济学家关注的热 点,在此不想再作赘述。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宏观经 济数据的考察,提炼出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 新特征。这些特征只是近几年宏观经济运行中表现 出来的新苗头,究竟能否成为今后主导宏观经济运 行的稳定特征,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但这些新特 是值得经济学家给予高度关注的:从1996年开始, 国内居民储蓄①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即居 民储蓄率)出现明显下降趋势。储蓄②一直是宏 观经济动态的一个主要变量。改革开放以来,国内 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是以庞大的投资维系着,高投 资背后对应着的是巨额的储蓄。有学者直接把国内 的这种增长模式冠名为“借来的经济增长”。_l J若 此,储蓄的减少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宏观经济增长的 态势。缺乏高额储蓄的支撑,如何来维系今后的经 济增长?这是国内经济学家必须正面回答的一个问 题。 一、居民储蓄率下降的证据及原因探析 征在当前似乎还未纳入国内经济学家研究的视线。 本文在此先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近几年来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 衡量居民储蓄率高低可以借助两个指标,一是 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二是居民储蓄 占GDP的比重。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或GDP的增长 ① 这里的居民储蓄系指所有未被消费掉的居民可支配收入。 ②根据(ae国统计年鉴》的统计口径,一国的总储蓄由以下五部分构成:一是来自于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储蓄;二是金融机构部门的储 蓄;三是部门的储蓄;四是来自于居民的储蓄;五是来自于国外部门的储蓄。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居民储蓄率的下降并不必然意味着 总储蓄率的下降。 7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问题研究 浙江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率既定的情况下,居民总储蓄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居 1996年开始,居民的储蓄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民储蓄率的变化。那么,近几年来中国居民储蓄率 的变动情况究竟如何呢?限于统计数据的局限,我 们只能得到1992年到2001年的有关数据。Q)图1 二、居民储蓄率下降对总储蓄及 存款余额的影响 总储蓄是一个流量概念,是与一定时期相对应 的量。从数量上讲,它是所有当年所创造的可支配 收入中未被消费掉的部分。根据国内的统计口径, 在不考虑对外经济的情况下,总储蓄大致由以下四 部门的储蓄组成: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储蓄;金融机 显示了1992—2001年居民储蓄率的变动情况:自 1992年到1996年,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 GDP的比重各自在30%和20%上下波动。但从 1996年开始,这一比重开始出现明显的稳定的下降 趋势,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1996 年的30.8%持续下降到2001年的25.37%,居民储 蓄占GDP的比重从1996年的21.1%持续下降到 2001年的16%,这是非常值得宏观经济学家关注 的一个特征事实。 构部门的储蓄;部门的储蓄;居民的储蓄。因 此,每一部门的储蓄率变动都会对总储蓄的变动产 生影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四个部门储蓄中, 居民储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在每年的总储蓄 中,大约有近一半是来自于居民的储蓄。②因此, 总储蓄的变动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受居民储蓄率变动 的影响。我们在图2中给出了1992—2001年居民储 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及每年总储蓄增长率的 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 1 j‘ “{ j t1 tt 1。‘。m i .1f ,・} 1‘) ) lI】f一 )I 收入的比重在1994年达到最高点,为32.6%;随 后逐年下降,到2001年为25.37%。相应地,总储 蓄增长率也在1994年达到最高点,为38.4%,随 后也逐年下降,到1999年仅为1.1%。随后两年虽 有所恢复,但也不快。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之 ・~} I ・; 带【f- 【 :!、 ‰‘ ,-‘- 带‘ I, +} 1图1 1992—2001年居民储蓄率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1992、1993、1994、1995和1996年的原始数 据来源于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1年的原始数 据分别来自2000—2004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比重由作 者自行计算得出。 间的正相关关系:伴随着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 入比重的下降,也即居民储蓄率的下降,总储蓄的 增长率也急剧下降。 1996年以来居民储蓄率的下降固然与该段时期 居民购房、购车支出增加有关,但从根本上说,居 民储蓄率的高低显然是与居民的负担密切相关的。 居民的负担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考察:其一是 看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其二是看人口的总负担系 数(人121负担系数对储蓄的影响将在第二部分展开 详细分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发现1985年至199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一就业者 负担的人数虽然在个别年份有起伏,但整体是下降 的,大致从1985年的1.81人下降到1996年的1.72 人;但从1996年开始,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人数 开始上升,从1996年的1.72人上升到2003年的 1.91人。如果与图1的居民储蓄率变动情况相对 照,更是可以明显看出两者的负相关性:正是从 图2居民储蓄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及 每年总储蓄增长率示意图’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同图1,比重及增长率由作者 自行计算得出。 统计数据已经向我们显示了总储蓄的微妙变 化,但国内学者对此并未关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 ① 事实上,这已是最新的数据了,国家统计局对资金流量的统计一般滞后三年。 ②根据(ee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2—2001年间居民储蓄占总储蓄的比重平均为48.4。 7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经济问题研究 的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还在不断攀升,存贷差 还在继续扩大,国内还暂时处于一种储蓄过剩的状 态。因而人们的视点还集中在如何为过剩的储蓄寻 找出路上。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要在此特别强调居 要受到取款额的影响,而取款额是受人口的总负担 率影响的,进一步讲,人口总负担率又是由人口的 年龄结构决定的,因此存款余额的变化又会受到人 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民储蓄率下降的影响呢?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 正是因为存量意义上的存款余额变化要同时受 总储蓄变化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两方面因素的影 存款余额乃一存量概念,其变动最终要受流量概念 上的总储蓄变化的约束;另一方面,存款余额的特 殊之处还在于其变动要受人口年龄结构或更准确地 说是受人口总负担率的影响。只要我们把眼光略微 放长远一点,就可以看到这两方面因素在长期中都 响,才导致我们在统计数据上只能观察到居民储蓄 率下降以及总储蓄增长率放慢的情况,而却看不到 存款余额的减少。原因就在于,当前一段时期内我 国的总人口负担率还处于下降阶段,居民动用过去 存款的比例还相对较小。但是,这一过程很快就会 结束。理由是:根据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 情况,大致1951年到1973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 会抑制存款余额的增长。一旦存款余额放慢增长或 者说绝对量发生下降,那么如何来维持中国经济的 进一步增长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上述两个因素为什么会抑制存款余额的增长? 存款作为一种金融资产之所以会出现的根本原因在 于储蓄向投资转化时存在着时空上的不一致。总储 蓄是一个流量概念。从来源的角度考察,一国当年 所创造的可支配收入中未被消费掉的部分就成为当 年总储蓄的来源;从用途的角度考察,一国当年所 次生育高峰期。期间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虽然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起伏非常之大,有的年份甚至出 现负增长,但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却非常之 高,达21.4%o。随后,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 平稳下降,到2003年仅为6.01%o。 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改变了 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却会 产生的总储蓄主要是用于当年投资。因此,从全社 会总量的角度看,总储蓄最终都要转化为投资(如 果国内吸收不掉,便会出现资本外流,转向它国进 行投资)。总储蓄越多,投资也会越大,反之亦然。 但具体到各个部门,情况就会千差万别,各部门的 储蓄与投资之间往往是不平衡的:储蓄大于投资的 部门,多余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成为金融交易的 资金来源;储蓄小于投资的部门,不足的资金要通 过金融交易来筹集资金,以满足投资的需要。存款 与贷款、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买卖是融通资金 的主要手段。 对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不易让人察觉但却非常有力 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通过改变人口的总负担率来 影响储蓄。从逻辑上讲,伴随着高增长率时期出生 的人口进入老年阶段,总人口的负担系数就将上 升。中国人口的高增长率在1950年左右出现,把 时间往后挪60年,大致在2010年左右,中国的人 口总负担系数就将上升,届时动用储蓄的人口将上 升,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形下,存款余额增长率也 将下降。图3提供了一幅自1987年以来总人口负 担系数的变化图,由于我们不知道人口总负担系数 的拐点会在那里,因此该图的意义不是特别大。但 就国内的情况而言,因为直接融资手段还非常 不完善,因而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存款就显得十分重 要,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基本上限定了各部门 能筹集资金的总体规模。当前国内全部金融机构的 是有一点可以说明的是:在维持计划生育这项基本 国策不变的前提下,人口总负担系数肯定是有一个 存贷款差额是正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国 内储蓄是过剩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存款余额意义 上的储蓄是一个存量概念,它是累存额和累取额相 下限的,根据王鉴岗提供的人口预测模型的数据, 大致在40%左右(王鉴岗,1999)。若此,从图3 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几年中,虽然总人口负担 抵后的存款净增加额。因此,存款余额的变化一方 面要受到流量意义上的总储蓄变化的影响,同时还 系数还将继续下降,但是,其下降的空间已经极为 有限了。 ① 由于不同年份数据有一定出入,计算时,1981年前的数据来源于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1982年及以后数据来源于2004年<中 国人1:3统计年鉴》。 7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问题研究 图3 1987—2O03年全国总人1:2负担率变动示意图 资料来源:1987—1993年的原始数据来自于相应年份 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负担系数由作者根据原始数据自 行计算得出;1994年及以后数据直接来自相应年份的《中 国统计年鉴》。 如果在未来的一段时期里,总人口的负担系数 基本维持不变,那么,由居民储蓄率下降而引起的 总储蓄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就必然会在未来的几年里 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上得到反映,进而可以预测 未来几年里全部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的增幅将会进 一步下降,甚至绝对额也将开始减少。 三、建议 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会导致流量意义上的总储蓄 减少,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存量意义上的金融机构 的存款余额减少,最终使全社会可筹集的用于投资 的资金减少。居民储蓄率的下降本来是无可非议 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居民储蓄率一直是比 较低的,但这并不妨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健 康发展。而在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下降还是需要引 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 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投资来推动的。出于对未来投资 资金来源受限预期的担忧,如何来推动经济的进一 步增长就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总的来说,重视 与研究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银行配 置资源的效率。 虽然决定一个经济体能否健康平稳发展的根本 性因素可看作为其微观基础的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健 康程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以营运资金为目的的金 融机构部门的效率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在 现实经济中参与经济活动的各部门的储蓄与投资之 80 浙江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间往往是不平衡的,储蓄大于投资的部门,其多余 的资金进入金融市场,成为金融交易的资金来源; 储蓄小于投资的部门,其要通过金融交易来筹集资 金,以满足投资的需要。金融机构部门实际上控制 着资金的流向,金融越完善,金融机构部门就 越有能力和动力把稀缺的资金资源引向那些有发展 潜力、经济效益好且真正需要资金的部门。反之。 金融越落后,金融机构部门就越没有能力和动 力把稀缺的资金资源引向那些真正需要资金的部 门。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有效配置其稀缺的资金资 源,好企业经常得不到资金,银行配置资金资源的 效率就会下降。 在国内,由于股票、证券市场还不甚发达,绝 大部分金融交易资金实际上多积聚在银行部门,银 行部门成为了配置稀缺资金资源的主要部门。因 此,银行部门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会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由于当前银行所掌握 的金融交易资金(主要是存款余额)还相当丰富, 银行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低还不至于直接危及经济 的增长。若在未来的几年内银行累积存款余额总量 如本文所分析的那样增幅放缓,甚至绝对额也减 少,那么我国经济的发展很快会面临因投资下降而 产生的巨大压力。 我国银行部门配置资源的效率究竟如何呢?衡 量银行部门配置资金资源效率的指标有多种,这里 单从存贷利息差的角度简单地作一考察。存贷息差 是衡量银行配置资源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地 说,息差越小,银行配置资源的效率会越高,反 之,则效率越差。因为息差越小,银行为了维持既 有的利润率,就必须依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反之, 当银行效率差时,银行就只能靠提高息差来维持正 常的利润率。 表1提供了自1990年以来一年定期储蓄存款 利率、一般流动资金一年期贷款利率及存贷利息差 的数据。从表1中可以看到,十余年来银行的息差 虽有起伏,但整体是向上的,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 映出银行配置资金资源的效率还非常不如人意。为 此,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切实提高银行配置 资源的效率,当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浙江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经济问题研究 表1 年 份 存款利率 (%) 199l0-8.21 1991.4.21 1993.5.15 1993.7.11 1996.5.1 有关年份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及存贷利息差 贷款利率 存贷利息差 (%) 9.36 8.64 9.36 10.98 10.98 年 份 存款利率 (%) 贷款利率 (%) 7.92 6.93 6.39 5-85 5.31 存贷利息差 (%) 2.7 2.16 2.61 3.6 3.33 (%) 0.72 1.08 0.18 O 1.8 8.64 7.56 9.18 10.98 9.18 1998.3.25 1998.7.1 1998.12.7 1999.6.10 2oo2.2.21 5.22 4.77 3.78 2.25 1.98 1996.8.23 1997.10.23 7.47 5.67 10.08 8.64 2.61 2.97 2004.10.29 2.25 5.58 3.33 注:存款利率系一年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系一般流动资金一年期贷款利率。 资料来源:2004年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网”,其他数据来自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投资效率。 应付未来存款余额有可能下降的另一条途径是 提高投资效率。要设法避免那种单纯靠投资增加来 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实际上,在大多 数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内储蓄率都不高,但这 并未产生负面效应,其中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 投资的高效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表2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如何来衡量投资效率?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每 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带来多少国内生产总值的增 加。在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同的情况下,带来的国内 生产总值增加额越大,投资的效率就越高;反之, 则越差。我们可以把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国内生产总 值增加额的比值称为投资效率系数。 1980—2003年投资效率系数 投资效率系数 1.90 2.79 2.85 2.24 1.48 1.42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o 1991 投资效率系数 2.52 2.15 1.60 2.23 2.76 1.82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I5 1996 1997 投资效率系数 1.61 1.63 1.41 171 .年份 1998 1999 20o0 2oo1 2oo2 2oo3 投资效率系数 732 .802 .445 .4.74 5.54 4.60 244 .379 .在这里,我们借助投资效率系数这一指标简单 地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资效率的变化情况作了一 参考文献: [1]单伟建.中国经济增-N:的巨大悖论[J].财经,2003 个回顾,形势显然不容乐观。从表2提供的投资效 率系数的数值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1980年一 (8)・ [2]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 1996年的投资效率系数虽然有波动,但大体比较稳 态效 ’簧 研究,2oo (7)・ 妻:系 始大幅度. 毫 亳 上升,最高年份的1999年投资效率 ?7年 投资效率波动罱 社,:j主 险平衡测算[M].经济管理出版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郭茜琪 触捆 黻 济 系数鬲达8・02,随后情况虽然有所好转,投资效率系 数开始下降,但仍然比较高,2003年还高达4.6。因 此,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进一步深化企业改 199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