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学导论)测试题二(第九章~第十六章)
宋春艳 2007年12月
一、填空题
1.对行政决策权的合法性的监督一般由 进行。
2.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 和总结阶段。
3.行政监督主体由三方面主体构成:一是法定监督主体;二是法律、的授权的行政监督主体;三是 。
4.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式预算,从1992年起我国由以往的单式预算开始改按 试编,即把全部预算收支按其性质分别编制,分成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5.根据《立法法》。行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6.对行规的审议,一般通过 来进行。
7.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 、执行计划、检查监督与考核奖惩等。
8.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基本手段、 和技术方法三个方面。
9.公共组织的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是 ,又称决策效率。
10. 是再造的重要内容。
二、名词解释
1.选择性招标采购
2.行政诉讼管辖
3.标杆管理
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三、单选选择题
1.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 )。
A.明确评估目的 B.选择评估标准
C.培训工作人员 D.确定评估对象
2.1987年颁布的《全国常委会、关于地方性法规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应于批准之日起的( )日内保送各十五份。
A.十五 B.三十
C.四十五 D.六十
3.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由( )给予党纪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检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检察机关
4.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
A.税种 B.税法
C.纳税人 D.税率
5.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 )最早提出的
A.毕达斯 B.梭伦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6.目标管理方法是( )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A.德鲁克 B.西蒙
C.伍德沃德 D.菲德勒
7.对监督对象未构成犯罪,仅构成违反政纪的案件,由( )调查处理。
A.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B.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督机关
C.检察机关 D.行政监察机关
8.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 )。
A.横向沟通 B.纵向沟通
C.无反馈沟通 D.网上沟通
9.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成为( )。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A.应变方案 B.积极方案
C.临时方案 D.追踪方案
10.《中国人民共和国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 )。
A.2002年10月1日 B.2003年5月1日
C.2003年1月1日 D.2002年1月1日
四、多选选择题
1.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 )。
A.计划控制 B.标准控制
C.程序控制 D.成本控制
E.质量控制
2.我国行政检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 )
A.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
B.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的请求协助权
C.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
D.行政处分权
E.建议权
3.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 )
A.经济建设费 B.社会文教费
C.国防费 D.行政管理费
E.其他支出
4.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 )。
A.地方计划 B.计划
C.国防计划 D.基层计划
E.资源计划
5.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 )
A.单位费用测量法 B.计件费用测量法
C.行政职能测量法 D.标准比较法
E.人均费用测量法
五、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那些步骤?
2.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六、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2.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参
一、填空题
2、实施阶段 3、委托监督主体 4、复试预算 5、30
6、 7、制订计划 8、行政程序 9、组织效率 10、企业型
二、名词解释
1、选择性招标采购: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供应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定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2、行政诉讼管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既涉及权力分力与制约的政治架构原则,也涉及保障的政治伦理原则。
3、标杆管理:在管理上,标杆瞄准就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督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三、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B 5、A 6、A 7、D 8、A 9、B 10、C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E 2、ABC 3、ABCDE 4、ABD 5、ABE
五、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相互又相互联系的诸环节的先后次序与步骤。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
(一)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无论什么类型的决策都是针对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开展的活动,行政决策也不例外。
在找出问题并界定问题以后,那么必须确定理想状态和现实的差距是什么。
找出的差距必须准确客观,能够全面地反映现实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同时必须找出这样差距的原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内因与外因。
(二)确定决策目标
在行政系统,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其特殊性。一个公司它可以自主地决定决策目标,但是有时就不能自主决定。国家和立法机关以及上级和上级领导部门有下达决策目标的权力。
一般来讲,决策目标的产生有如下几种:
第一,立法机关确立的决策目标。
第二,中国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和。
第三,上级或上级领导机关下达的具体决策目标。
第四,上级或上级领导部门下达的粗略目标。
第五,针对组织本身的发展所确定的决策目标。
(三)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是权重
在确定目标之后,决策者必须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确定决策标准。决策目标所要求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决策者如何衡量决策标准的重要性,这往往与决策者的个人经验和偏好有直接联系。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给各种决策标准打分,并根据得分多少确定优先次序。
(四)拟定决策方案
拟定者根据决策目标和标准拟定决策方案。拟定决策方案必须忠于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
粗拟阶段提倡方案设计者敞开思路,开阔视野,大胆设想,丢掉各种清规戒律和条条框框,殚精竭虑,尽可能把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的有价值的方案都提出来。
精心设计阶段就是对这些有价值的方案进行细致和缜密的构思和设计。它必须高标准、严要求。
决策方案一般有四种:积极方案、临时方案、追踪方案和应变方案。
(五)分析方案
制定各种决策方案以后,就要对这些决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全面分析。
(六)选择方案
选择决策方案的方法有两种:决策者或根据自己的决策经验,或经过实验方法对决策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
(七)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
(八) 对决策的执行结果进行评估,是决策活动的重要一环。评估可划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评估必须实事求是地衡量决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它必须客观而真实,不能弄虚作假。第二步,将决策执行的实际效果与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相比较,找出差距。第三步,分析原因,采取管理措施,按决策标准实现决策目标。
2.社会监督是指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活动的监督,社会监督是凭借国家和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凭借国家权力或政治权力。具体而言,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新闻机构及其公民个人对行政管理的监督,构成了社会监督,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两个前提,一是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即政务公开。将公共行政的内容。行政程序、行政目的以及公共行政管理对公民权利侵害的救济途径以公众能够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二是社会监督必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想结合,社会监督如果没有权力体系监督为保障,那将是极为脆弱的。权力体系监督的强有力是保障社会监督得以广泛化的前提。
六、论述题
1.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有:
第一,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可目的。
第二,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可供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行政部门之间互设关卡,推诿扯皮,必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巨大浪费,造成工作过程的重复或脱节,从而延误工作的进程,降低工作效率。
第三,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的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第四,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为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搞好公共行政管理,离不开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但是,这种努力只有借助于行政协调才能形成一种合力,才能真正产生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协调真是行政合力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