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来源:宝玛科技网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导学案

【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情况:“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时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荀子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传承中的创新。道家和法家是百家争鸣时期重要的两个学派,对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前学习】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查阅资料,在教材上用红笔标示出来)

2、 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完成以下图表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 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 ” ——《孟子》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

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时间春秋战国

历程应运而生蔚然大宗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思想主张

贡献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结合教材“学思之窗”) 孔子孟子荀子同

仁的思想民本思想

异人性论

3、结合教材列举儒家学派之外的其他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指出其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

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课内探究】

1、“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

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

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而不起。 —《韩非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

(4)结合当时的背景,你认为哪种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动荡和变革的社会状况?为什么?

【巩固练习】

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2、老人们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们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

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战国时期墨家对实用科技较为关注,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墨家对科技感兴趣 B、墨家代表的是平民,是生产的实践者

C、其它学派鄙视科技 D、墨子本人是小生产者7、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

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8、《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9、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孟子和荀子

A.观点相同,说法各异 B.观点不同,目的相同C.观点不同,目标不同 D.互相借鉴,互相补充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11、韩非子说:“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由此可以得知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是(  )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③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威慑臣民 ④实行君主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思考百家争鸣中的思想观点在今天是否仍有借鉴的价值?举例加

以说明。

【课后反思】你还有哪些疑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