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绪论 ..............................................................................................................................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 1.2 废水特点及基本参数 ........................................................................................ 1 2 工艺路线的确定及选择依据 ...................................................................................... 2
2.1 初沉池 ................................................................................................................ 2 2.2 厌氧生物处理 .................................................................................................... 2 2.3 好氧生物处理 .................................................................................................... 3
2.3.1 氧化沟法 .................................................................................................. 3 2.3.2 接触氧化法 .............................................................................................. 4 2.3.3 生物滤池法 .............................................................................................. 5 2.3.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 5
3 工艺流程及简要说明 .................................................................................................. 7 4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的选型 .......................................................................................... 8
4.1 格栅 .................................................................................................................... 8 4.2 集水池 .............................................................................................................. 10 4.3 混凝沉淀池 ...................................................................................................... 11
4.3.1 混合阶段 ................................................................................................ 11 4.3.2 絮凝阶段 ................................................................................................ 11 4.3.3 沉淀阶段 .................................................................................................. 13 4.4 水解酸化池 ...................................................................................................... 16
4.4.1 反应池容积 ............................................................................................ 16 4.4.2 上升流速的核算 .................................................................................... 17 4.5 厌氧反应器UASB .......................................................................................... 17
4.5.1 反应机理 ................................................................................................ 17 4.5.2 工作原理 ................................................................................................ 17 4.5.3 设计计算 ................................................................................................ 18 4.6 配水池 .............................................................................................................. 26
第 I 页
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2012届毕业设计说明书
4.7 好氧反应器SBR ............................................................................................. 27
4.7.1 设计参数 ................................................................................................ 27 4.7.2 设定条件 ................................................................................................ 27 4.7.3 水质指标 ................................................................................................ 27 4.7.4 设计计算 ................................................................................................ 28 4.7.5 注意事项 ................................................................................................ 32 4.8 高效浅层气浮池 .............................................................................................. 33 4.9 污泥浓缩 .......................................................................................................... 34
4.9.1 设计说明 ................................................................................................ 34 4.9.2 容积计算 ................................................................................................ 34 4.9.3 工艺构造尺寸 ........................................................................................ 35 4.9.4 排水和排泥 ............................................................................................ 35
5 总结 ............................................................................................................................ 35 参考文献 .......................................................................................................................... 36 致谢 .................................................................................................................................. 38 附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 II 页
毕业设计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生产的大型猪场发展迅速,而且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从几千头发展到几十万头。但与此同时,由于规模化养猪场往往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和城乡结合部,环境法规不健全,认识不足,特别是资金短缺,绝大多数养殖场在建场初期未考虑畜禽粪便处理。畜禽排放的大量粪尿与养殖场的大量废水,大多未经妥善回收利用与处理、处置即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不少养殖场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也直接影响着养殖场本身的卫生防疫,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就解决畜禽养殖污染而言,养殖场粪尿发酵产沼气是一个有着多重作用和价值的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1]。在设计上,建筑工艺简单、结构合理、易操作、密封性能好、产气快、产气量高、冬季防寒好、经久耐用,在综合利用上,养、种能源并举,多能互补、立体化生产、经济效益高。上述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具备了消除污染、产生能源和综合处理的三大功能,既消除了农业环境污染,又解决了一部分的能源问题;同时产生的沼液、沼渣是适合农作物用肥的绿色无公害肥料,而且在厌氧发酵过程当中,病原菌、寄生虫卵等一些病菌被杀死,切断了养殖场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环节[2]。
1.2 废水特点及基本参数
养殖废水的特点是排放集中,水力冲击负荷强,有机质浓度高,水解酸化快,沉淀性能好。经查资料[3,4],废水水质见表1-1.
表1-1 废水进水水质表
项目 CODcr(mg/L) 废水
12000
BOD5(mg/L)
7000
SS(mg/L) 13000
NH3-N(mg/L)
150
TP(mg/L) 30
pH 7—9
本设计中养猪场存栏率为2500头,经计算年产约80000头,设计水量为600吨/天,(25吨/小时)。
第 1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2 工艺路线的确定及选择依据
2.1 初沉池
初沉池主要对废水中以无机物为主密度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当污水进入初次沉淀池后流速迅速减小至0.02 m/s以下,从而极大地减小了水流夹带悬浮物的能力,使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沉淀下来成为污泥,而相对密度小于1的细小漂浮物则浮至水面形成浮渣而除去[5]。
沉淀池按水流方向来区分为平流式,竖流式及辐流式等三种。三种类型池子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见表2-1:
表2-1 各类沉淀池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平流式
优 点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有效沉淀区大,沉淀效果好;施工简单,造价低
竖流式 排泥方便,管理简单;
占地面积小
辐流式 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
好,管理亦较简单;
缺 点
采用多斗排泥时,每个泥斗需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时,机件设备与驱动件均浸与水中,易锈蚀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造价高;池径不宜太大 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适用条件 适用地下水位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适用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适用水质不好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适用大、中型污水
处理厂
因为本设计所处理的水量较小,且主要是对废水中的粪便和BOD5、CODcr进行处理,所以选用平流式沉淀池。它具有沉淀效果好,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简单,造价低,多个池子易于组合为一体,节省占地面积等优点。 2.2 厌氧生物处理
厌氧生物处理适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CODcr>2000mg/L,BOD5>1000mg/L)。它是在无氧条件下,靠厌氧细菌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生物降解的有机基质有50%~90%转化为沼气(甲烷),而发酵后的剩余物又可作为优质肥料和饲料[6]。厌氧生物处理包括多种方法,有化粪池、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两段厌氧处理法、厌氧膨胀床、厌氧流化床、厌氧生物转盘和两相厌氧法等。废水的厌氧处理方法主要有传统消化法、厌氧生物滤池法、
第 2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厌氧接触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几种厌氧处理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见表2-2:
表2-2厌氧处理方法比较
反应法 传统消化法
特 点
在一个消化池内进行酸化,甲烷化和固液分离
厌氧生物滤池
微生物固着生长在滤料表面。适用于悬浮物量低的废水。
厌氧接触法
用沉淀池分离污泥并进行回流。消化池中进行适当搅拌,池内完全混合,能适应高有机物浓度和高悬浮物的废水。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 两段厌氧处理法
消化和固液分离在一个池内。微生物量特高。 酸化和甲烷化在两个反应器进行。
负荷率高,容积小,如设计不善,污泥会大能耗低,不需搅拌。 量流失。池的构造复杂。 能承受较高负荷,耐冲击。运行稳定。
设备较多,运行操作较复杂。
能承受较高负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
负荷高时污泥会流失。设备较多,操作上要求
设备简单。能承受较高负荷。
优 点 设备简单
缺 点
反应时间长,池容积大。污泥易随水流带走。 底部易发生堵塞。填料费用较贵。
能力,运行较稳定。 较高。
综合上所述并结合本设计污水的特点,考虑采用较为成熟的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作为厌氧段的反应器。 2.3 好氧生物处理
传统活性污泥法、氧化沟法、接触氧化法、生物滤池法、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这四种是在养猪场废水处理中应用比较多的好氧反应器。 2.3.1 氧化沟法
氧化沟是在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连续循环完全混合工艺,是用延时曝气法处理废水的一种环形渠道,平面多为椭圆形,总长可达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以上。在沟渠内安装与渠宽等长的机械式表面曝气装置,常用的有转刷和叶轮等[6]。曝气装置一方面对沟渠中的污水进行充氧,一方面推动污水作旋转流动。氧化沟多用于处理中、小流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可以间歇运转,也可以连续运
第 3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转。氧化沟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氧化沟的沟渠长度较大,污水在氧化沟内停留的时间长,污水的混合效果好。可以不没初沉池,有机悬浮物在氧化沟内能达到好氧稳定的程度;
(2) 对水温、水质、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3) 氧化沟的曝气装置具有两个功能:供氧并推动水流以一定的流速循环流动。污泥的BOD负荷低,同延时曝气法。对水质和水量的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4) 污泥龄一般可达15到30天,为传统活性污泥系统的3到6倍。可以存活、繁殖世代时间长、增殖速度慢的微生物,如硝化菌;
(5) 如采用一体式氧化沟,可不单独设二次沉淀池,使氧化沟与二沉池合建。中间的沟渠连续作为曝气池,两侧的沟渠交替作为曝气池和二次沉淀池,污泥自动回流,节省了二沉池与污泥回流系统的费用。
氧化沟工艺的缺点:占地面积较大;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因为表面爆气器会造成表面冷却或者结冰,降低污水的温度,而污水的温度降低,对生化反应尤其是硝化反应的影响较大,对氧化沟不利[7]。 2.3.2 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技术之一是在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的另一项技术实质是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法,向微生物提供其所需要的氧,并起到搅拌与混合作用。因此,生物接触氧化是一种结和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两者之间的生物处理技术[8]。
生物接触氧化法在工艺发面的特点:由于曝气,在池内形成液、固、气三相共存体系,有利于氧的转移,溶解氧充沛,适于微生物存活增殖;在生物膜上能够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与食物链,无污泥膨胀之虑;填料表面全为生物膜所布满,形成了生物膜的主体结构,污水在其中通过起到类似“过滤”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净化效果。
生物接触氧化法在运行方面的特点: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排水不均匀的企业,更具有实际意义;操作简单、运行方便、易于维护管理,无需污泥回流,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也不
第 4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产生滤池蝇;污泥生成量少,污泥颗粒较大,易于沉淀[9,10]。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主要缺点是:如设计或运行不当,填料可能堵塞,此外,布水、曝气不易均匀,可能在局部部位出现死角。 2.3.3 生物滤池法
生物滤池是集生物降解、固液分离于一体的污水处理设备。被处理的原污水,从池上部进入池体,并通过由填料组成的滤层,在填料表面形成由微生物栖息形成的生物膜。在污水滤过滤层的同时,由池下部通过空气管向滤层进行曝气,空气由填料的间隙上升,与下流的污水相接触,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污水中,向生物膜上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溶解氧和丰富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下,有机污染物被降解,污水得到处理[11]。原污水中的悬浮物及由于生物膜脱落形成的生物污泥,被填料所截留,滤层具有二次沉淀池的功能。
氧化沟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1) 气液在滤料间隙充分接触,由于气、液、固三相接触,氧转移率高,动力消耗低;
(2) 本设备自身具有截留原污水中悬浮物与脱落的生物污泥的功能,因此,无需设沉淀池,占地小;
(3) 以3-5mm的小颗粒作为滤料,比表面积大,微生物附着力强; (4) 池内能够保持大量的生物量,再由于截留作用,污水处理效果良好; (5) 无需污泥回流,也无污泥膨胀之虑,如反冲洗全部自动化,则维护管理业非常方便。
2.3.4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序批式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简称SBR)属于间歇式处理系统,是通过其主要反应器-曝气池的运行操作而实现的。曝气池的运行操作,是由流入;反应;沉淀;排放;待机(闲置)等五个工序所组成。这五个工序都在曝气池这一个反应器内运行、实施,运行操作的五个工序示意图见图2-3。
第 5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流入 反应 沉淀 排放 待机
图2-3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曝气池运行操作5个工序示意图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具有如下特点:
(1) 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工业废水处理),无需设置调节池; (2) SVI值较低,污泥易于沉淀,一般情况下,不产生污泥膨胀现象; (3) 通过对运行方式的调节,在单一的曝气池内能够进行脱氮和除磷反应; (4) 应用电动阀、液位计、自动计时器及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自控仪表,可能 使本工艺过程实现全部自动化,而由中心控制室控制;
(5) 运行管理得当,处理水水质优于连续式;
(6) 加深池深时,与同样的BOD-SS负荷的其它方式相比较,占地面积较小; (7) 耐冲击负荷,处理有毒或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能力强。
近年来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处理养猪场废水越来越受到关注,该工艺相对比于其他工艺简单、剩余污泥处置麻烦少、节约投资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耐有机负荷和毒物负荷冲击,运行方式灵活,由于是静止沉淀,因此出水效果好、厌(缺)氧和好氧过程交替发生、泥龄短、活性高,有很好的脱氮除磷效果[12]。且有通过氧化还原电位实时控制SBR反应进程的报道,进一步提高了对氮磷的去除效果、节约了能源和投资。因此选用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作为好氧段的反应器[13.14]。
第 6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3 工艺流程及简要说明 如图3-1是工艺流程图
` 贮气柜 脱硫塔 气水分离
进水 格栅 集水池 沉淀池 水解酸化 UASB 堆肥 脱水机 污泥浓缩 SBR 配水池
图3-1 工艺流程图
浅层气浮池 原水首先进入格栅进行预处理,可以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和部分有机物,后进入集水池,再经沉淀池进入水解酸化池提高生化性能,70%的水量进去UASB进行反应器进行厌氧反应,出水自流进入SBR反应池进行生化反应,经SBR反应池的出水自流进入浅层气浮池。格栅机、筛网的污泥直接运至化肥厂。UASB反应器、SBR反应器、初沉池的污泥排至污泥浓缩池,通过浓缩处理后进入带式脱水机进行脱水,滤饼外运,滤液回流至集水池进入再处理。UASB产生的沼气经过沼气收集系统进入贮气柜。
第 7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4 主要构筑物及设备的选型
设计流量确定:
平均流量:Qa=600m3/d= 25m3/h=0.007m3/s 总变化系数:
KZ2.72.72.2 (4-1) 0.110.11Qa7式中: Qa-平均流量,L/s; 设计最大流量Qmax:
Qmax= Kz×Qa=2.2×600 =1320m3/d =55m3/h =0.015m3/s (4-2)
4.1 格栅
由于本工程废水主要由猪厂的粪便(以固体形式为主)和清洗养猪厂形成的污水(包括残留猪粪尿液)两个方面组成[15],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固体悬浮物和大颗粒杂质,因此为防止废水中大量的固体悬浮物,杂质堵塞,损坏后续处理设施,污水在进入集水池池前,设置两格栅井(一用一备)。
(1) 栅条选矩形钢,栅条宽度S=0.01m,栅条间隙e=0.01m。安装倾角 α=75°最大设计污水量Qmax=1320m3/d=0.015m3/s,设栅前水深h=0.3m,过栅流速v=0.6m/s。
(2) 栅条间隙数n:
nQmaxsin0.015sin75 =8.3ehv0.010.30.6 (4-3)
(3) 栅槽宽度B:
B=S(n-1)+dn=0.01×(9-1)+0.01×9=0.17m (4-4)
栅槽宽度一般比格栅宽0.2-0.3m,栅槽实取宽度B=0.50m,栅条9根。 (4) 进水渠道渐宽部分长度L1:
L1
式中:B1—进水渠道宽度;
BB1
2tan1 (4-5)
α1—进水渠道渐宽部位的展开角,一般α1=20°。
第 8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则:
L10.50.20.41m
2tan20 (4-6)
(5) 栅槽与出水渠道连接处的渐窄部分长度L2:
(6) 过栅水头损失h1:
L2L10.21m 2 (4-7)
h1kh0kvsin (4-8) 2g式中:h0—计算水头损失
k—格栅受污物堵塞后,水头损失增加倍数,栅条为矩形截面时取k=3
4/3
ε—阻力系数ε=β(S/e),与栅条断面有关,为锐边矩形时取β=2.42
则: h1=0.21m (7) 栅前槽总高度H1:
取栅前渠道超高h2=0.3m,则栅前槽总高度H1=h+h2=0.3+0.3=0.60m (8) 栅后槽总高度H:
H=h+h1+h2=0.3+0.21+0.3=0.81m,取为0.8m。 (9) 格栅总长度:
L=L1+L2+1.0+0.5+H1/tanα=2.3m (10)
每日栅渣量:
WQmaxW18001000Kz (4-9)
0.0150.158000.09m3/d10002.233
取单位体积污水栅渣量W1为0.15m /1000m
小于于0.2m3/d,采用人工清渣。 计算草图见图4-1:
第 9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栅条工作平台αα12α
图4-1 格栅计算图
4.2 集水池
集水池用于污水过格栅后均衡水质水量,同时通过污水泵提升进入后续处理设备。根据本次设计污水量,设置水力停留时间HRT=20min,有效容积=14.0m3,规格3.5m×2m×2.5m,钢砼结构,地下式,计算过程如下: (1) 有效容积 V:
VQt (4-10)
式中:t—停留时间,h,取t=20min。 则:VQmaxt37.5206012.5(m3) (2) 池子面积F:
F式中:h—有效水深h,m 。 则:FVh12.526.25(m2) (3) 池子总高H:
V (4-11) hHh1h (4-12)
式中:h1—池子超高,m,取h10.5m。
第 10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则:Hhh12.00.52.5(m) 4.3 混凝沉淀池 4.3.1 混合阶段
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应在短时间内将药剂充分、均匀地扩散于水体中,这一过程称为混合。混合是取得良好絮凝效果的重要前提。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药剂的品种、浓度,原水的温度,水中颗粒的性质、大小等,采用的混合方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混合设备的基本要求是药剂与水的混合快速均匀。混合的方式主要有管式混合、水力混合、水泵混合以及机械混合等。采用何种混合方式应根据净水工艺布置、水质、水量、药剂品种等因素综合确定[16]。
由于本次设计的污水量较小,水力混合多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中,而水泵混合已经逐步淘汰,机械混合计算所得的有效容积过小无相应的设备,因此初步选用扬州腾飞环境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GJH-100型管式静态混合器,玻璃钢材质,管径为DN100,加药管管径为DN32。 4.3.2 絮凝阶段
絮凝过程就是在外力作用下具有絮凝性能的微絮粒相互接触碰撞,从而形成更大的稳定的絮粒,以适应沉降分离的要求。为了达到完善的絮凝效果,在絮凝过程中要给水流适当的能量,增加颗粒碰撞的机会,并且不使已经形成的絮粒破坏。絮凝过程需要足够的反应时间。在水处理构筑物中絮凝池是完成絮凝过程的设备,它接在混合池后面,是混凝过程的最终设备。通常与沉淀池合建。
絮凝池的形式近年来有很多,大致可以按照能量的输入方式不同分为水力絮凝和机械搅拌絮凝两类。水力絮凝是利用水流自身的能量,通过流动过程中的阻力给液体输入能量[17]。其水力式搅拌强度随水量的减小而变弱。目前,水力絮凝的形式主要有隔板絮凝、折板絮凝、网格絮凝和穿孔旋流絮凝。相应的构筑物为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网格絮凝池、旋流絮凝池。机械絮凝是通过电机或其他动力带动叶片进行搅动,使水流产生一定的速度梯度。絮凝过程不消耗水流自身的能量,其机械搅拌强度可以随水量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节。
由于本设计污水处理量较小,使用水力絮凝装置体积过小、设备安装不便,因此使用机械絮凝装置,设计计算如下:
第 11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1) 反应池有效容积V:
VQt20258.3m3 6060式中:Q—设计处理水量,m3/h; t—反应时间,通常20~30min。 (2) 反应池串联格数及尺寸:
反应池采用3格串联,每格有效尺寸为:B=1.5m,L=1.5m,H=1.5m V=3B·L·H=3×1.5×1.5×1.5 =10.1m3 反应池超高取0.3m。池子总高度为1.8m。 取JBJ1-900型桨式搅拌机,详细参数见表4-2。
表4-2 JBJ1-900型桨式搅拌机详细参数 单位:mm
参数 JBJ1-900
L 1500
D 900
D1 100
D2 175
D3 210
n×d 4×19
(3) 叶轮中心点旋转半径R=450mm (4) 每台搅拌机桨板中心点旋转线速度取:
第一格:v1=0.5m/s 第二格:v2=0.35m/s 第三格:v3=0.5m/s 每台搅拌机每分钟的转速为:
60v1600.510.6(r/min) 2R20.4560v2600.357.4(r/min)第二格:n2 2R20.4560v3600.24.2(r/min)第三格:n3 2R20.45第一格:n1隔墙过水孔面积按下一档桨板外缘线速度计算,则搅拌机外缘线速度分别为:
'第二格:v22v20.7m/s '第三格:v32v30.4m/s
每条生产线设计流量为Q=600m3/d=0.007m3/s 第一、第二格絮凝池间隔墙过水孔面积为
Q0.0070.01(m2) 'v20.7 第 12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第二、第三格絮凝池间隔墙过水孔面积为
Q0.00720.02(m)' v30.4(5) 絮凝池速度梯度G值核算(按水温15℃计,u=1.14×10-3Pa·s)
G1=
P1 (4-13) V经过验算,速度梯度与平均速度梯度均较适合。 4.3.3 沉淀阶段
初沉池主要对废水中以无机物为主密度大的固体悬浮物进行沉淀分离[18]。初次沉淀池有平流式、竖流式、辅流式及斜板(管)四种。选用平流式沉淀池,它具有沉淀效果好,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施工简单,造价低等优点。设置水力停留时间HRT=8.0 h,有效容积=200m3,规格14.5m×4.0m×5.3m,钢砼结构,半地下式。 4.3.3.1 配水系统
渠宽b=0.20m,水深h=0.06m,渠深设计为0.25m,渠长6m。则渠中水流流速约为:
q7.01030.58m/s0.4m/s (4-14) vw0.200.06
4.3.3.2 出水系统
(1) 出水堰的形式及尺寸:
Q'L'q (4-15)
式中:L—堰长m;
q'—出水堰负荷,L/(sm),取1.0L/(sm);
Q'—设计流量,m3/s;
Q'0.00710007.0m,取堰长L8m。 则:L'q1.0共四格出水堰,每堰进水流量为0.00175 m3/s,每格堰长为2m,出水收集器采
第 13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用UPVC自制90º三角堰出水。根据资料[19],当设计水量为Q=6.25m3/h时,过堰水深为70mm,堰宽设为140mm,堰口间隔60mm,共80个三角堰。
(2) 堰上水头h1:
q2h15()1.43 (4-16)
式中:h1—堰上水头m;
q—每个三角堰出流量,m3/s;
q250.0000882)()0.02m。 则:h15(1.431.43(3) 集水水槽宽B:
'B0.9Q (4-17)
0.4式中:B—集水水槽宽,m;
Q'—设计流量,m3/s;
为确保集水槽设计流量在安全范围内,设置安全流量Q0(1.2~1.5)Q'则
B0.9(1.50.0074)0.40.084(m),因此水槽宽取80mm。
(4) 集水槽深度h: 集水槽的临界水深:
hk3Q0gB22
式中:B—集水水槽宽,m;
(4-18)
Q0—安全设计流量,m3/s;
则:
hk集水槽的起端水深:
3Q023(1.50.0074)20.047922gB9.80.080
(4-19)
h01.73hk
第 14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式中:h0—起端水深m;
则:h01.73hk1.730.04790.083m;取h080mm; 设出水槽自由跌落高度:h20.10m100mm。
则集水槽总深度hh1h2h00.020.10.080.20m。 (5) 进UASB池出水管: 取水在管中的流速为v20.9m/s
d1
式中:d1—出水管直径,mm; v2—过堰流速,m/s;
4Q'2 (4-20)
4Q'则:d10.100m,取DN100管。
V24.3.3.3 排泥系统
(1) 污泥总量
V100C0Q/103(100p) (4-21)
式中:V—初次沉淀污泥量,m3/d;
Q—污水流量,m3/d;
η—去除率,%;(初次沉淀池η以60%计)
C0—进水悬浮物浓度,mg/L;(进水悬浮物浓度C0为1800 mg/L) P—污泥含水率取97%,%;
ρ—沉淀污泥密度,以1000kg/m3计。
330.6600/10(10097)10则:V100180021.6(m3d/,排泥间隔为)一天两次,设置1个污泥斗,则污泥斗的容积应大于10.8m3。 (2) 污泥斗的容积
1V1h4(s1s2s1s2)
3 (4-22)
式中:s1—污泥斗上口面积,m2;
第 15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s2—污泥斗下口面积,m2。
则:
11V1h4(s1s2s1s2)1.8(160.25160.25)10.95m3
33因此污泥斗上口为4.0m 4.0m,下口为0.5m 0.5m,高度为1.8m。斗内污泥可用静水压或水射泵排除。 (2) 沉淀池的总高度
hh1h2h3h40.52.50.51.85.3m (4-23)
式中:
h1h2h3-沉淀池超高,m,取
h1=0.5;
-沉淀区的有效高度,m;
-缓冲层高度,m,采用机械刮泥,取
h3=0.5m;
h4-污泥区高度,m。 4.4 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池是水解和酸化两个过程在一个池内完成的构筑物。在水解阶段,固体物质降解为溶解性的物质,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在酸化阶段,碳水化合物降解为脂肪酸,主要产物是醋酸、丁酸和丙酸[20]。另外,有机酸和溶解的含氮化合物分解成氨、胺、碳酸盐和少量的CO2、N2和H2。主要目的是将原废水中的非溶解性有机物转变为溶解性有机物,特别是工业废水.主要将其中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转变为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以利于后继的好氧生物处理。
4.4.1 反应池容积
VKTZQHR (4-24)
式中:KZ—总变化系数,取KZ=1.5; Q—设计流量,m3/h,Q =25m3/h; HRT—水力停留时间,取HRT=4h
则:VKZQHRT1.5254150(m3)
设置单池宽为4m,有效水深为4m,超高取为0.5m,水解酸化池池长为10m
第 16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4.4.2 上升流速的核算
反应器的高度与上升流速之间的关系为:
vQVHAHRTAHR T (4-25)
式中:v—上升流速,mh;
H—反应器高度,m; HRT—水力停留时间,h。 则:v30.75mh(符合要求) 44.5 厌氧反应器UASB 4.5.1 反应机理
厌氧反应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以粪料中的糖和氨基酸为养料生长繁殖。进行沼气发酵。粪料含水量较低(60%~70%)的以乳酸发酵为主,粪料含水量高(>80%)的则以沼气发酵为主。其优点是无需通气和翻堆,能耗省,费用低,厌氧生物处理可大量除去可溶性有机物,去除率可达70%~85%,而且可杀死传染性病菌,有利于防疫。利用厌氧发酵技术,能够减少臭味和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回收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作为能源。 4.5.2 工作原理
废水被尽可能均匀的引入反应器的底部,污水向上通过包含颗粒污泥或絮状污泥的污泥床。厌氧反应发生在废水和污泥颗粒接触的过程。在厌氧状态下产生的沼气(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引起了内部的循环,这对于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维持有利。在污泥层形成的一些气体附着在污泥颗粒上,附着和没有附着的气体向反应器顶部上升。上升到表面的污泥撞击三相反应器气体发射器的底部,引起附着气泡的污泥絮体脱气。气泡释放后污泥颗粒将沉淀到污泥床的表面,附着和没有附着的气体被收集到反应器顶部的三相分离器的集气室。置于极其使单元缝隙之下的挡板的作用为气体发射器和防止沼气气泡进入沉淀区,否则将引起沉淀区的絮动,会阻碍颗粒沉淀。包含一些剩余固体和污泥颗粒的液体经过分离器缝隙进入沉淀区[21]。
第 17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出水渠 出水 沼气 气室 气封
污泥床 进水 图4-3 UASB示意图
4.5.3 设计计算
4.5.3.1 设计参数
(1) 设计温度T=25℃
(2) 容积负荷NV2.5 kgCOD/m3d 污泥为颗粒状 (3) 污泥产率0.1kgMLSS/kgCOD, 产气率0.4m3/kgCOD (4) 设计水量Q=420m3/d=17.5m3/h=0.0049 m3/s。 4.5.3.2 水质指标
表4-4 水质指标表
水 质 指 标 COD(mg/L) BOD(mg /L)
第 18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进 水 水 质 7000 5600
设计去除率 83 % 92%
设计出水水质 1200 400
4.5.3.3 反应池容积
采用容积负荷法:
VQS0NV (4-26)
式中:V—反应池的有效容积(m3)
S0—进水有机物浓度(kgCOD/L) 则:V42071176m3 2.5实际体积取为1250m3,停留时间为3d,因此采用一座2m5m5m为一单元,总体积为25m10m5m的两池矩形UASB反应器。 4.5.3.4 三相分离器 (1)设计原则
UASB最重要的设计环节是反应器内的三相分离器设计,它直接影响气、液、固三相在反应器内的分离效果和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对污泥床的正常运行和获得良好的出水水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工程经验, 三相分离器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① 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1.0m/h;
② 三相分离器集气罩顶以上的覆盖水深可采用0.5~1.0m;
第 19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③ 沉淀区四壁倾斜角度应在45º~60º之间,污泥不积聚,尽快落入反应区,沉淀区斜面高度约为0.5~1.0m;
④ 进入沉淀区前,沉淀槽底缝隙的流速≤2m/h; ⑤ 分离气体的挡板与分离器壁重叠在20mm以上;
⑥ 集气室的隙缝部分的面积应该占反应器全部面积的15%~20%,在集气室内应该保持气液界面以释放和收集气体,阻止浮渣层的形成;
⑦ 反射板与隙缝之间的遮盖应该在100~200mm以避免上升的气体进入沉淀室;
⑧ 在出水堰之间应该设置浮渣挡板。
⑨ 出气管的直管应该充足以保证从集气室引出沼气,特别是有泡沫的情况。 ⑩ 在集气室的上部应该设置消泡喷嘴,当处理污水有严重泡沫问题时消泡。
(2)设计计算
图4-5 UASB计算示意图
UASB计算示意图见图4-5,设下三角型集气罩斜面水平角55,上三角型集气罩斜面水平角55,三相分离器液面保护高度h1=0.5m,下三角型高度
h31.0m,单元三相分离器宽度b2.0m。 沉淀区表面负荷:
第 20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Q17.5q0.07m3(m2h) (4-27)
A250 取上部分离区水力停留时间2h,则上三角型罩顶水深:
h2qt0.0720.14m (4-28)
下三角集气罩宽:
h31.0b 1tantan550.7m (4-29)
下三角集气罩的回流缝宽度:
b2b2b12.020.70.6m (4-30)
计算集气罩的单元个数:
NL2010组 (4-31) b2.0 回流缝b2的总面积:
a1b2BN0.620.010120m2 (4-32)
设计上三角集气罩的回流缝b40.30m
回流缝b4的总面积:
a22b4BN120m2 (4-33)
a2占总反应器面积的比例=30.0%>20%(符合要求)
下三角回流缝混合液上升的速度:
v1urQ/a125/1200.21m/h (4-34)
上三角回流缝混合液上升的速度:
v2umaxQ/a225/1200.21m/h (4-35)
CEb4sin0.30sin550.25m
BCCE/cos0.25/cos600.44m
BCvV10.210.440.44,ABBCh,取AB0.44m
vaV20.21 第 21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延AB方向的水流速度:
vaurAB0.21m/hBC (4-36)
当气泡的直径小于等于0.1mm,则气泡周围水流呈层流状态,Re1,这时的气泡上升速度以斯托克斯公式计算为准,气泡上升速度vb:
vbg(1g)d218 (4-37)
取气泡直径d0.1mm,废水密度11.11g/L,甲烷密度g0.65g/L,重力加速度g9.8m/s2,动力粘滞系数1.8Pas,碰撞系数0.95,把上面的单位统一化成cm、g、s的形式,可计算出vb4.75m/h。
由上面可知,vb/va5.52>BC/AB1.00,符合设计要求。
再根据几何关系,上三角集气罩的高度h40.78m,则上三角集气罩底部到下三角集气罩底部距离:
h6BCABsin0.80m (4-38)
整个三相分离器高度HGSS=1.72m,整个UASB反应器高度:
HHLh15.50m (4-39)
4.5.3.5 出水系统
(1) 设计原则
出水系统的设计在UASB反应器设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出水是否均匀也将影响沉淀效果和出水水质。为了保持出水均匀、沉淀区的出水系统通常采用出水渠(槽)。一般每个单元三相分离器沉淀区设一条出水渠,而出水渠每隔一定距离设三角出水堰。常用的布置形式有两种,如图8-6所示。出水渠宽度常采用20cm,水深及渠高由计算确定。
第 22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图4-6 出水系统布置形式
图4-6 出水渠的特点是出水渠与集气罩成一整体。有助于装配化和整体安装,简化施工过程。一般出水渠前设挡板,可防止漂浮物随出水带走,可提高出水水质。当所处理废水中含悬浮固体较高,设置挡板是很必要的。如果沉淀区水面的漂浮物很少,有时也可不设挡板。 (2)设计计算
每个UASB反应器(共4个)沿中心线设一条出水堰,汇聚至周边出水渠,渠内侧设溢流堰,出水渠保持水平,出水由一个出水口排出。 单个反应器出水堰流量8.75 m3/h=0.0024 m3/s。
① 出水渠:
根据均匀流计算公式:
qKi (4-40)
KWCR (4-41)
1CR16n (4-42)
式中:q—渠中水流量,m3/s;
i—水力坡度,定为i=0.005;
第 23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K—流量模段,m3/s; C—谢才系数;
W—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m;
n—粗糙度系数,钢取n =0.012。
则: Kq3i5.0103
/s 0.005m0.07假定渠宽b=0.20m,则:
W=0.20h X=2h+0.20
R=W/X=0.20h/(2h+0.20) (4-43)
式中:h—渠中水深,m;
X—渠湿周,m。
1KWR23
n (4-44)
10.20h则: 0.070.20h
0.0120.202h解方程得:h=0.043m,取为0.045m。
可见渠宽b=0.20m,水深h=0.045m,渠深设计为0.25m,渠长10m。 则渠中水流流速约为
q5.0103v0.56m/s>0.40m/s W0.200.04523符合明渠均匀流要求。 ② 出水堰:
每个UASB反应器处理水量0.0024 m3/s,溢流负荷为1~2 L/(m·s)。 设计溢流负荷取f=1.5 L/(m·s),则堰上水面总长为:
Lq2.41.6m f1.5 (4-45)
堰上水面总长取25m,堰口宽B=80mm,每个堰口间隔120mm,堰上水头
第 24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h1=20mm,则三角堰数量为:
nL50250个 (4-46) b2001032.41039.6106(m3/s) 每个堰出流率为:q250按90°三角堰计算公式:
52q1.43h (4-47)
堰上水头为:h(q/1.43)0.4(出水堰宽:
0.96105)0.44mm<20mm,设计合理。 1.43B0.9Q' (4-48)
式中:B—出水堰宽,m;
0.4Q'—设计流量,m3/s;
为确保集水槽设计流量在安全范围内,安全流量
Q0(1.2~1.5)Q'B0.9(1.50.0024)0.40.095(m),因此水槽宽取200mm。
出水堰的临界水深:
hk3Q0gB22 (4-49)
式中:B—出水堰宽,m;
Q0则:hk—安全设计流量,m3/s;
3Q023(1.50.0024)20.05m。 22gB9.80.1出水堰的起端水深:
式中:h0——起端水深m;
则:h01.73hk1.730.050.09m;取h090mm;
第 25 页 共 38 页
h01.73hk (4-50)
毕业设计
设出水槽自由跌落高度:h20.10m100mm。 则出水堰总深度hh1h2h00.020.10.090.21m 取水在管中的流速为20.9m/s,
d1式中:d1—出水管直径,mm;
4Q'2 (4-51)
2—过堰流速,m/s;
则:d14Q'40.0050.084m,取DN80管
0.924.5.3.6 排泥系统
根据厌氧生物处理污泥产量取r=0.12kgVSS/kgCOD。流量Q=25m³/h,进水COD浓度为7000mg/L,COD去除率为83%。
UASB反应器总产泥量:
ΔXrQ0CE0.1242070.83292.8kgVSS/d (4-52)
根据VSS/SS为0.8,泥含水率为98%,则污泥产量:
Ws36618.3m3/d1000(10.98) (4-53)
4.5.3.7 产气系统
根据产气率: r=0.4 m³/kgCOD 则产气量:
Gi=Q•S0•Er =25×7×0.83×0.4=58.1 m ³/h (4-54)
根据三相分离器的特点,每个集气罩分别引一根出气管,管径为DN100。 4.6 配水池
由于SBR反应池由两个反应池间歇运作,并且需要与一部分来自水解酸化池的原水混合,因此设置配水池使后续的SBR处理正常运行。根据本次设计污水量,设置水力停留时间HRT=4.0 h,有效容积=100m3,规格10m×2.5m×5.0m,钢砼结构,半地下式,计算过程如下:
第 26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1) 有效容积 V:
VQt (4-55)
式中:t—停留时间,h,取t=4h。
则:VQmaxt254100(m3) (2) 池子面积F:
FV (4-56) h式中:h—有效水深,单位m 。 则:FV10020(m2) h5(3) 池子总高H:
Hhh1 (4-57)
式中:h1—池子超高,m,取h1=0.5m。 则:Hhh14.50.55.0(m) 4.7 好氧反应器SBR 4.7.1 设计参数
(1) 设计温度T=20℃
(2) 日最大设计水量Qmax=1.5Q=1.5 600m3/d=37.5m3/h=0.0104 m3/s。 (3) 进水生化需氧量BOD5浓度Cs=400mg/L
(4) 在低负荷运行时,每流入1KgSS约为0.75Kg污泥量。 4.7.2 设定条件
(1) 反应池数2池 (2) 反应池水深H=5m
(3) 活性污泥界面上的最小水深0.5m
1(4) 排出比m=
4(5) MLSS浓度CA=4000mg/l
(6) BOD-SS负荷L=0.10KgBOD/Kg·SS·d 4.7.3 水质指标
第 27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表4-7 水质指标表[22]
水 质 指 标 COD(mg/L) BOD(mg /L)
进 水 水 质 1200 400
设计去除率 91.6 % 95.0%
设计出水水质 100 20
4.7.4 设计计算 4.7.4.1 曝气时间
TA24CSLmC6.1hA4.7.4.2 沉淀时间
初期沉降速度:
Vmax=4.6×104×CA-1.26 则:Vmax=4.6×104×4000-1.26=1.3m/h 必要的沉淀时间为:
H(1)TSmVmax 式中: m—排出比
(4-58)
(4-59) (4-60)
第 28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ε—活性污泥界面上的最小水深(m)
Vmax—活性污泥界面的初期沉降速度(m/h)
则:TS=1.3h 4.7.4.3 排出时间
排出时间2h与沉淀时间合计为3.3h。 4.7.4.4 周期时间
T≥TA+TS+TD=6.1+3.3=9.4h (4-61)
则周期次数为:n=24=2.6个 9.4取n=2,每一周期为12h。 4.7.4.5 进水时间
T F =T/N =12/2=6h (4-62)
式中:V—各反应池的容量(m3) 1/m—排出比 n—周期数(周期/d) N—每1系列的反应池数量
q—每1系列的污水进水量(设计最大日污水量)(m3/d)4.7.4.6 反应池容积
各反应池的容量为:
Vmq (4-63) 'nN则:V=900m3
式中:V—各反应池的容量(m3) 1/m—排出比 n—周期数(周期/d) N—每1系列的反应池数量
q—每1系列的污水进水量(设计最大日污水量)(m3/d)
3
则:V=900m4.7.4.7 需氧量
第 29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以2.0 KgO2/KgBOD计算,则:OD=1000×400×10-3×2.0=800KgO2/d,此处相当于一个周期所需氧量OD,周期数n=2,反应池数以2池计,则单池需氧量为:
OD=800=200KgO2/周期,以曝气时间为TA=6h为周期的需氧量OD为:2´2200=33.3KgO2/h6
OD=4.7.4.8 曝气系统
(1) 曝气装置的性能
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中,由于在同一反应池内进行活性污泥的曝气和沉淀,因此,曝气装置必须是不堵网孔的装置。另外,需氧量关系到去除BOD量、存在于反应池内的生物量、硝化量和脱氮量,因此,当确定曝气装置的供氧能力时,不仅要考虑有机碳化合物的去除和活性污泥自身氧化的需氧量,而且在发生硝化时,还要考虑硝化反应时的需氧量和随脱氮反应减少的需氧量[24]。
对于池内的搅拌能力,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中,由于设有厌氧段,有时要进行生物脱氮和脱磷,所以最好具有不曝气仅进行搅拌的性能。
(2) 曝气装置的型式
曝气装置用于完全混合池时,可采用水下机械搅拌式、气液混合喷射式、螺杆式等。用于循环水渠时,可采用卧轴式、立轴式、螺杆式、轴流泵式、螺旋桨式、气液混合射流式等型式。
(3) 曝气装置的供氧能力(SOR)
根据需氧量进行污水温度和大气压的换算:
SOR(OD)CSW7601 (4-)
1.024T2T1a(bCSCA)PTA式中:SOR—T1℃时的必需供氧能力(Kg/h)
CSW—清水T1℃的氧饱和浓度(mg/l) CS —清水T2℃的氧饱和浓度(mg/l)
T1 —以曝气装置的性能为基点的清水温度(℃) T2 —混合液的水温(℃)(7、8月份的平均温度) CA—混合液的DO(mg/l)
第 30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α —Kla的修正系数 高负荷法 0.83 低负荷法 0.93
β—氧饱和温度的修正系数 高负荷法 0.95 低负荷法 0.97
P—处理厂的大气压(mmHg绝对大气压)
此处,混合液水温20℃,混合液的DO浓度1.5mg/l,池水深5m。
SOR43.0KgO2/h
一个反应池内装置2台曝气装置,1台的供氧能力(Or)应为:
Or=4.7.4.9 排泥系统
设计日平均污水量(每池) 300 m3/d 污水进水SS浓度 500mg/l
BOD-SS负荷 0.10Kg-BOD/KgSS·d 设定浓缩污泥浓度 2.5% (1) 设计污泥干固体量:
污泥干固体量(Kg/d)=流量(m3)×SS(mg/l)×产率/1000 (4-66) 式中:污泥干固体的产率大致为0.75
则:污泥干固体量(Kg/d)=600 m3/d×1000 mg/l×0.75÷1000=450kgSS/d 根据:泥含水率为98%,ρs1000kg/m3
则:污泥体积(m3)45022.5m3/d1000(10.98)
SOR43.0==21.5(KgO2/h)N2 (4-65)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中,由于不设初沉池,污泥产量全部作为剩余污泥。剩余污泥的产量随着BOD-SS负荷而改变。用于污泥处理设施设计上的设计污水量,虽使用了日最大污水量,但由于在小规模设施中,污泥产量的变化能在水处理系统内部或污泥贮存设备中收纳,大多还能通过脱水和运行时间相应调整因此在小规模设施
第 31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设计人口低于5000人、Q≤2000~3000m3/d)污泥处理设施设计中,原则上采用设计日平均污水量[25,26]。
(2) 污泥浓缩槽贮泥区的干固体负荷
设排泥的频度为2次/d,按图8-9所示,要获得2.5%浓度的浓缩污泥,排泥高度约为50cm,此时的干固体负荷,按图8-10为25Kg/m2·d。
(3) 反应池的浓缩槽形状
污泥浓缩槽贮泥区的断面积为:112Kg/d÷25Kg/ m2·d≈4.5 m2 现假设深度为1m,则宽度为4.5 m2÷1m=4.5m
污泥流入部分断面积,假设为污泥浓缩槽贮泥区断面积1/3,则为1.5 m2。 污泥流入部分开口面积,假设为污泥浓缩槽贮泥区25%,则为1.12 m2。 4.7.5 注意事项
(1) SBR工艺排水设备常用滗水器,采用最多是旋转式滗水器,有以下特点: ①从上往下滗水,与污泥沉降同向,能保持一定安全高度,保证出水水质。 ②下降速度可调,使用灵活,便于控制。
③设备全部在水面上,便于检修。 ④停放位置可设定,超高流量时能发挥溢流堰功能[27]。
(1)在选用滗水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不能单纯以流水量确定设备,应以堰长定设备或以滗水器和堰口负荷两个指标确定设备。堰口负荷是根本的,根据经验,堰口负荷一般为22-28L/(m·s),最高不超过30 L/(m·s);当一个池中有两台滗水器同时工作时,为防止两台滗水器下降速度不同,影响出水水质,最好由一台电机带动。
(2) 由于高峰流量是部分进水池承担,所以仍有可能出现超高流量的情况,为此需设置溢流设施,可利用滗水器溢流,在非滗水时间将滗水器的堰口停放在设计高水位以上30cm左右处,一旦水位超高可自动溢流[28]。
(3) 为了应对特殊情况,有时需要改变运行周期。本设计考虑其情况,设计n种不同的运行周期输入自控程序,必要时可人为或自动转换,以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进行。
(4) SBR反应池停止曝气时,供气管中仍保持气压,滗水开始水位降低,供气管中气压高于水压,气管中存留的压缩空气会不断排出,带起沉泥,影响出水水质
第 32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29]
。因此,在每座SBR反应池进气总管上应安装放气蝶阀,停气时打开,以释放
气压。
4.8 高效浅层气浮池
高效浅层气浮系统是一个先进的快速气浮系统,改传统气浮的静态进水、动态出水为动态进水、静态出水,即把含有附有微气泡悬浮颗粒的混合污水进入气浮池内的时候,使出流装置移动,混合废水的水平流速相对出流装置为零,从而抑制了槽内的紊流,因而能进行平稳的气浮分离(即所谓的“零速度原理”),浮选体上升速度达到或接近理论升速,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效率,使废水在浅层气浮槽中的停留时间由传统的30~60 min减至3 min,并且集凝聚、撇渣、排水、排泥为一体,是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装置[30,31]。
表4-8 气浮池型号数据表
型号 池径 (mm) 处理量 (m/h) 主机总功率 (KW) 工作负载
(t)
配溶气系统功率(KW)
反应器参数 加药搅拌功率 (2台) (KW)
尺寸φD×H(m) 搅拌功率 (KW)
第 33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工作重量 (T)
CQF35 Φ3200 35 1.85 16.8 7 φ1.5×2.3 0.34 4.2 0.74
3V10C0Q/10(10p0 ) (4-67) 0
式中:V—气浮池污泥量,m3/d;
Q—污水流量,m3/d;
η—去除率,%;(气浮池η以80%计)
C0—进水悬浮物浓度,mg/L;(进水悬浮物浓度C0为350 mg/L) P—污泥含水率取98%,%;
ρ—沉淀污泥密度,以1000kg/m3计。
则:V1003500.8600/103(10098)1038.4(m3/d),排泥间隔为一天
一次,污泥斗的容积应大于8.4m3。
4.9 污泥浓缩 4.9.1 设计说明
污泥浓缩池采用间歇式重力浓缩池,运行周期为12.0h,其中进泥2.0h,浓缩9.0h,排水和排泥2.0h。
浓缩前污泥量为80m3,含水率P=98%。 4.9.2 容积计算
第 34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浓缩9.0h后,污泥含水率为95.0%,则浓缩后污泥体积为
C198%VV008032.0m3
C195%(4-68)
则污泥浓缩池所需容积应不小于80.0+32.0=112m3 4.9.3 工艺构造尺寸
设计污泥浓缩池1个。池平面设计为圆形,直径为4m,则净面积为50.24 m2。设计浓缩池上部柱体高度为4.0m,其中泥深3.5 m,柱体部分污泥容积为50.24×3.5=175.84 m3。
浓缩池中心下部为锥斗,坡度0.14,上口半径为2.0m,下口半径为1.5m,锥斗高为0.7m,则污泥斗容积为
hV=(S1S2S1.S2)(4-69)
3
1(2.021.52)π2.021.525.81m3 =0.7π3浓缩池池顶标高为3.5 m,池内底标高为-3.0m。 4.9.4 排水和排泥
排水:浓缩后池内上清液利用重力排放,由站区溢流管道排入调节池[]。浓缩池设四根排水管于池壁,管径DN100mm。于浓缩池最高水位处置一根,向下每隔2.0m、0.6m、0.4m处设置一根排水管,下面三根安置蝶阀。
5 总结
本设计中通过对养殖废水的一系列处理后产生沼气能源,是一个有着多重作用和价值的技术手段和有效措施。养殖废水排放集中,水力冲击负荷强,有机质浓度高,本设计既能处理养殖废水,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又能将废物合理资源化。由于污水处理能耗较高,设计了目前较先进的预处理+UASB+SBR法,产生的沼气能源较为理想,各类排放物也都能达标排放。
第 35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参考文献
[1] 刘耕.沼气建设在养殖业中的作用与价值[J].农村养殖技术.2011,16(2):56-60 [2] 田宁宁,王凯军等.畜禽养殖场粪污的治理技术[M].中国给水排水,2002,18(3):23-31
[3] 赵春娟,李丽等.CSTR+UASB技术在养殖场沼气工程的应用[M].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31-41
第 36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4] 周煜,阳作峰,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的思考[J].江西能源,2002,4(1):23-35 [5] 华永新,朱剑平.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及投资效益分析[J].能源工程,2004,2(1):56-71
[6] 苏杨.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23-34 [7] 徐延洪.大中型沼气工程好处多[D].新农业,2005,4(2):45-50 [8] Kurt Hjort-Gregersen.Centralized Biogas Plants[J].et al,2011,16:132-137 [9] 梁亚娟,樊京春.养殖场沼气工程经济分析[J].可再生资源,2004,3(5):21-27
[10] 胡启春,宋立.奶牛养殖场粪污处理沼气工程技术与模式[D].中国沼气,2005,23(5):41-52 [11] 林聪.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发展规划[J]猪业科学,2007,24(5):39-47
[12] Teodorita Al Seadi.Good practice in quality management of AD residue[J].et al,2004,8:87-100
[13] Tom Bond,Michael R. Templeton.History and future of domestic biogas plant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J].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1,15:347~354
[14] B. Azzopardi, J. Mutale. Life cycle analysis for future photovoltaic systems using hybrid solar cell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10,14(3):1130-1134 [15] 梁亚娟,樊京春.养殖场沼气工程经济分析[J].可再生资源,2004,3(9):71-87
[16] 陈晓玲.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沼气技术循环模式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7(3):44-52 [17] 陈君君.养殖场沼气工程应用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09,12(1):67-73
[18] 高树铭,费新东.江苏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现状与对策[D].能源研究与利用,2004,3(5):61-73
[19] 宋雪萍.科学稳步推进沼气工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7(3):56-67 [20] 李景明,孙玉芳.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的障碍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19(2):29-36
[21] 周正立,张悦.污水生物处理应用技术及工程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2] 张统.SBR及其变法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3] 唐受印.废水处理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4] 韩魁声,齐杰 ,白春学,陈荣光.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技术,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5] 娄金生等.水污染治理新工艺与设计,北京:海洋出版社,1999.
第 37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26] 王国华,任鹤云.工业废水处理工程设计与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7] 曾科,卜秋平,陆少鸣.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8] 孙力平等.污水处理新工艺与设计计算实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9] 张辰.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工程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0] 赵新华,刘洪波.输配水工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1] K.Kosutic, I.Novak, L.Sipos. Kunst. Removal of sulfates and other inorganics from potable water by nanofiltration membranes of characterized porosity,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37 (2004) 177–185.
致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与同学们的探讨,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本设计是在晋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完成的。晋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
第 38 页 共 38 页
毕业设计
对我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在此次毕业设计过程中我也学到了许多了关于废水处理方面的知识,工程设计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 39 页 共 3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