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至明清简答论述
1.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南北方各民族融合,民族隔阂消弱,成为促进统-的重要 因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迅速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门阀大族势力逐渐衰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出现;北周和隋朝的改革,使北方力量上涨,造成了隋灭陈的趋势。(2)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局面;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唐朝昌盛奠定了基础。
2.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 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 的女皇帝。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刺史朗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势力;修订《姓氏录》, 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厂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2 )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3.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 居地著者百不四五”, 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 (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 (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4.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 (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 房有谋略, 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 (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 (4)调整经济,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集
权,吸收庶族参政。”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