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国上学堂
视频:《恰同学少年》 引入:重国上学堂
(1912——1949。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集文、理、法、工、农、商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中国现代教育,在初年悄然兴起。此时的旧式教育也在风雨飘摇的动荡局势下,在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下,显得愈发举步维艰,没落腐化。也正是由于乱世中的求新、求变、求存的急切需求,教育业被推向一个蓬勃发展、空前繁荣而又颇为短暂的黄金时期。)
一.小学新教材
1.人性化
《苍蝇给蚊子的信》 【选自《世界书局国语读本》】
并没有完全照搬当时西方的教材模式,除了有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装帧以外,在课文内容上,将最深奥的道理寄托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注重挖掘儿童的天性和童趣。 2.传统文化
《取针穿线》:“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 3.时代特色
《御侮》;“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 4.学生佳作 【《春郊游记》】
二.大学入学考试试卷 三.月下课堂
例子:刘文典:大骂蒋介石为“武夫耳”
【刘文典和傅斯年、陈寅恪、沈从文是同一代人。他早年加入同盟会,还是个家。1907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日、英、德语,海归之后,一度担任孙中山的秘书。1917年受陈独秀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兼任《新青年》杂志英文翻译和编辑。他选定了古籍校勘学为终生研究的课题,以巨著“淮南子鸿烈集”和“庄子补正”十卷问世,震动文坛,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史家之一。刘文典学贯中西,思想学问博大精深,是当之无愧的学术大师。但持才自傲,狷介无比。他说中国懂得庄子的共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另外一个就是他。
他连搞新闻学的沈从文都看不起,评沈从文升教授时他就说:“在西南联大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应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沈从文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他四毛钱。沈从文都是教授,那我是什么?那我是什么?我不成了太上教授了吗?”他并不是一概狂傲,对学问如渊似海精通十四种语言的陈寅恪先生敬重有加,不敢有半点造次。他公开承认他的学问不及陈氏之万一,多次对学生说:自己对陈氏的人格、学问不是十分敬佩,是十二分的敬佩!
刘文典才高学广,蒋介石抬举他为国宝,可他不买账。在安徽大学校长的任上,为学生运动的事,当面顶撞蒋介石,不称“蒋”,竟敢当面叫他“新军
阀”。蒋介石在盛怒之下动了粗,当中打了他两耳光。刘文典不甘示弱,也动粗还之,当众飞起一脚踢在蒋介石的肚子上。蒋捂着肚子,疼得脸上直流汗。蒋介石并未让左右把国宝五花大绑拿下,以刺杀领袖未遂定罪,只下令关押了七天,好像是以“治安条例”殴斗处理的民事案。 】
1.月下授课的来历:
话说当年刘文典在西南联大任职,像往常一样,开课前仍是由校役提一壶热茶,外加一根近乎两尺的竹制旱烟袋。台上的刘文典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着文章精义,而台下学子们有忍俊不禁者,也有听得出神者,更有嗤之以鼻急盼下课铃响者。正当刘文典讲到兴处,却忽然听得窗外铃声大作,又恰逢有好事学生,跳起来疾呼:“天呐,终于下课了!”此时,刘文典笑脸变冷脸,挥手喝到:“管它鸟铃作甚?继续听课!”
又有一次,上课铃响,刘文典快步走进教室,侃侃而谈,可正当学生听得如痴如醉,拍案叫绝时,他却又戛然而止,忽然脱口而出:“今天提前下课,此讲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点半继续上课。”众生一听,一片哗然。平日里让他下课他都不下课,今天却又怎么忽然改了时间,晚上听课了?真是岂有此理。 周三已至,学生们准备停当,便一齐相约来到校园里,但见月光如水,校园的梧桐树下早已由校役们摆好了一圈座位,而老夫子刘文典就端坐于其中。等同学们按次序坐好,刘文典这才顶着一轮皓月,讲起来南朝谢庄的《月赋》,月光下,只见刘文典轻声颂和,一指一点只见,俨然已是魏晋风流人物一般,围坐一旁的众多学生们此时才反应过来,原来刘文典老夫子“悬崖勒马”,正是为了这阴历的五月十五月下授课一事。此时,师生们早已是纵情月下,融化于诗词歌赋之中,这可比白天的生硬宣讲更引人注目多了!
四.情景再现
1.国立大学(P120); 2.金陵女子大学 3.西南联大 4.黄埔军校 5.燕京大学
校服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