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课例《水循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这个知识点浅显易懂,目的是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教材分析 念,然后紧紧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进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等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教学目标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高中地理 《水循环》
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并且了解了关学生学习能于水圈的知识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力分析 难以理解的知识: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 基于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备课整体思路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活动把握重点和处理难点。老师合理创设情境,为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解惑。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教学策略选(一)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重点处理: 择与设计 1、模拟水循环实验。实验本身只能表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而不能反映水循环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设置问题将实验与过程结合,帮助学生探究水循环的原理。
2、绘制水循环图。在理解上一试验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再请学生利用事物投影展示并说明,最后教师边绘制边小结,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对“水循环的意义”的难点处理: 1、活动“小水滴的旅程”。利用水循环过程图说明小水滴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帮助学生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促使了陆地水体的更新。 2、景观图片。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或文字、数字资料,如水循环运动对地表面貌的塑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图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3、案例研究。通过对黄河断流的案例研究,使学生加深对水循环意义的理解。 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教学法。 1.简单说明水循环试验。 2.根据试验提问:1)用塑料薄膜罩住一个花盆,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薄膜上有水珠产生2)塑料膜内的教学过程 水珠是怎样形成的?3)B实验模仿的是地球上的哪种环境?4)通过实验,你认为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哪里?5)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能到达陆地上吗?通过什么
环节?6)海洋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海洋的水量会不断减少吗? 3.要求学生试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说明其主要环节。 4.板图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并强调海陆间循环的几个主要环节。 5.提问1)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和更新,主要依赖哪种水循环?2)是谁给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 观察实验过程思考并回答,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并展示、说明思考回答 1.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一是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二是挖掘教材人地协调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2.学生的综合思维的培养,一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二是注重知识思维导图的构建,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三是从生活实际课例研究综人手,逐步完善地理思维能力。四是引导学生由“建述 模”到“废模”,培养学生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维。 3.学生区域认知的培养,一是多使用图,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用图习惯。二是加强培养学生图与图、图与文的转换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准确获取图表
信息的能力。 4.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首先是要走出去,走出去进行实地观察。野外观察,不但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而且增强了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地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通过自我学习的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观念的养成。 总之,地理核心观念的养成是学生学习和培养核心素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观念的形成能够带动学生行为的转变,能够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