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来源:宝玛科技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作者:乌功相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3期

“质量文化”原本属于著名的管理思想家菲利普·B.克劳士比的质量哲学范畴,最初主要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80年代后期,随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的兴起,企业管理中质量文化的概念也被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亦即高校在长期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敬伴’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高校质量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涉及质量管理的所有精神活动和精神物化产品的总称。高校的质量管理孕育着质量文化,而质量文化又启迪着质量管理的方向。毋庸置疑,对于高校而言,质量文化是弥足珍贵的无形资产和精神财富,是质量管理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应该看到,人才辈出、大师云集的繁荣气象,主要是一种质量文化的产物,不是急功近利的能够催化出来的。

高校质量文化的结构层次

从高校教育质量的形成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文化类似于一个由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组成的同心圆。其最外层是由硬件设施所构成的物质文化,中间层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制度文化,最内层则是高校质量管理的精神文化。三层之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为质量文化整体,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

物质层面:即高校质量的物质文化。作为高校质量文化的表层,它是高校质量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的外化部分,往往凝聚在实体性的文化设施之中。如校园绿化、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以及教学楼与办公室的布局等。

制度层面:主要指高校质量的制度文化,既包括高校质量管理领导、高校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和高校质量管理制度,也包括那些虽不成文,但却在长期的工作、学习中为学校师生员工所共同遵循的质量标准和行为准则。所有这些构成了质量文化的第二层或称为中间层。 精神层面:即高校质量的精神文化。是由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氛围、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具体包括办学理念、质量管理哲学、美学意识等,是高校质量意识形态的总和。相对于高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来说,高校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高校质量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高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也是质量文化的源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校质量文化建设

质量既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又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在高校持续扩招,人才培养出现质量滑坡隐患的大背景下,探讨如何加强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对于稳定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高校在质量管理上从单纯重视物的因素到把质量文化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知识创新的客观要求。遵循高校质量文化各个层次的内在逻辑,建立起一套与人才培养和高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有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来说,高校能否给学生的成长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能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既是衡量一所高校质量文化或优或劣、或先进或落后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们开展质量文化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物质文化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物质文化是质量文化的外层体现,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没有良好的物质文化,很难想象会培育出健全的制度和精神文化来。高校物质文化的营造,要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既需要“筑巢引凤”,又要使人“安居乐业”。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质量标准,整体规划学校建设,确保经费投入,改善硬件基础,提高师生员工的物质待遇。

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人与物、人与高校管理制度的结合部分,既是人的意识与观念形态的反映,又是由一定的物化形式所构成。同时,高校制度文化在精神与物质问的中介性,决定它既是适应物质文化的固定形式,又是塑造精神文化的主要机制和载体。正是由于制度文化的这种中间的固定、传递功能,使其对于高校质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制度文化包括师生员工为达成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化要求和自发形成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其在师生员工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发挥着规范性的作用,以此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制度文化的这种规范性是一种来自教职员工之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它规范着高校的每一个人。因此,制度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质量保障机制和组织结构,使其有利于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

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作为高校质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高校办学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以及质量理念的全面体现。精神文化的建设,重在以大学精神为依托,树立全校师生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理念。强调“质量至上”,视人才培养为重中之重,尊重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社会的利益与需要,并进而自觉地形成质量危机意识。掌握预测质量危机、控制质量危机以及化解质量危机的方法与措施,提高处理教育质量危机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