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探微

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探微

来源:宝玛科技网
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探微 苗成斌 (江苏研究室党群处 南京210013) 摘要:产业升级主要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事关城市发展的未来。本文以世界城市文化产业 发展趋势的新视野。提出了以文化企业创新能力为突破口,以内容产业拓展为主攻方向,以建设重大设施 和产业为重点,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这个核心等新思路、新战略、新对策,力求谋划文化产业成为江苏城 市发展的“助推器”、“新引擎”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2—0059—05 文化兴,则经济兴、城市强。近年来,江苏城 富论,美国纽约将文化产业看作经济的核心财富; 市文化产业已成为异军突起的重要力量,在推动 轴心论,英国曼彻斯特将文化变成了城市发展战 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 略的轴心,经济、社会、技术和教育的战略越来越 型城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江苏 维系于这个轴心;发展最高目标论,联合国教科文 省正在实施的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组织提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 和创新型经济的颓发展,理应将文化产业作为战 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二是文化产业成为我 略产业,加以培育壮大,使之成为江苏城市发展的 国城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党的十五届五中 新引擎和国民经济的新支柱。 全会为标志,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被纳入我国国民 战略态势:文化产业影响城市发展的未来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大力 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文化产业根植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之 北京打造文化产业大船,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 中,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辐射力、集 将占GDP的8%左右;上海构筑文化产业大厦, 聚力和竞争力。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 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7%,对经济 个方面: 增长贡献率达到6.5%;深圳融合多元文化的长 (一)文化产业提高了城市战略地位。一是文 处,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7%,成为第 化产业在世界城市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主要 四支柱产业。三是江苏文化产业将上升为潜力巨 表现在四个方面,软实力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将 大的战略产业。1996年,、省确立了建 美国文化称作“可以利用的一种软力量”;核心财 设文化大省的目标。2006年十一届三次全 x本文是江苏宣传部2008年“江苏文化产业”调研重点课题。 59 南京社会科学 SOCIAL SCIE ES IN NANJING 会作出了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2007年全 省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 支柱产业。2004至2008年,江苏文化产业增加值 分别达到258.8亿元、331.98亿元、437亿元、559 亿元、800亿元(占GDP的2.6%),连续四年保持 30%以上增速,高于全省GDP和服务业增幅。特 别是以休闲娱乐和动漫创意为重点的新兴文化产 业增长呈现跨越发展态势,成为江苏现代第三产 业发展的主力军。 (--)文化产业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发展城 市文化产业,对城市产业升级具有强劲的拉动作 用。这种作用来自于三个方面的力量。一是文化 产业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达国 家的发展证明,产业升级主要依托文化产业的发 展,文化产业的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欧盟各国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的服务业占GDP的70—80%, 美国占80%以上。二是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高新 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时代的传媒汇流趋 势,促进了文化内容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 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 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升级,而且促 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的战略步伐。三是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由制造到创 造再到创意的重要力量。创意产业是现代文化产 业的突出表现形式,它将人的创造力和才华转化 为财富和生产力,使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和人力资 本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江苏一些产业已 逐步进入追求创意的阶段,正由“世界加工厂”向 “创意梦工厂”转变,以创意产业整合人才、品牌、 设计、管理、自主知识产权等价值链高端要素资 源,从产业链到产业丛,不断调整创意产业空间结 构;从适应都市到提高能级,创意产业集聚区迅猛 壮大,促进了城市经济跨越发展。 (三)文化产业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一个城 市的无限魅力来自这个城市所能体现的人文精神 的光芒。经济的发展只是城市发展的一部分,脱 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 从世界看,伦敦的“创意城市”蓝图、新加坡的“文 化复兴”战略、温哥华的“最佳宜居”城市计划,世 2009年第12期 界各大城市都在强化文化形象中提升城市品牌。 从国内发展看,不论是北京、上海、广东等各大城 市,都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城市独具的文化品位和 城市品牌形象有着巨大的张力、吸引力、感召力和 凝聚力,现代城市的形象美和文明的质感,对于优 化城市经济环境、投资环境、商业环境、人才环境 有着重要影响。从江苏发展看,文化的力量已经 融人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中,建设文化江苏的 向心力日益凝聚,城市文化产业的成长力日益强 劲,科教人才的支撑力日益提升,文化产业潜在比 较优势的助推力Et益增强,文化产业发展阶段转 型的新生力日益放大,成为江苏城市发展的“助推 器”、“新引擎”。 能级提升:文化产业引领城市发展的趋向 在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发 展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文化产业也在 自我更新和调整中成为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实现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推动,促使其能 级逐层提升。江苏城市发展与世界各城市一样, 也必须在文化产业的能级提升中引领城市发展。 (一)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文化产 业与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一是文化产业水 平与城市创新能力共生。一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 展水平是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反映和基本标志。 文化产业是以众多相关企业为主体,把艺术家、经 纪人、生产商、销售商等不同参与者联接起来的产 业链条。从产业组织上讲,它是一条企业协作链; 从产品增值上讲,它是一条文化价值链。文化产 业的发展水平是城市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文化 产业展露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力催化功能,文 化企业运作效率、融资效率和运营效率高,既增加 企业产出,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文化生活,又为构 造城市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新方式。二是产业 空间集聚与城市环境引力共融。文化产业的空间 集聚,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外在影响提升的吸引力, “重塑城市形象”;催生了城市内在布局优化的牵 引力,“重绘城市地图”,大大提升了城市环境引 力。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中心区承担着生产或 制造的职能。文化产业的集聚对城市空间布局的 调整产生巨大的牵弓}力,不断促进城市“中心一边 缘”空间结构布局趋于优化。一方面,城市中心区 的博物馆、歌剧院、电影院、图书馆、音乐厅等向城 市中心区不断集中,城市中心区具有郊区不可取 代的功能。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又在 不同城市区位中集聚,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 文化产业正是以其独特的集聚形态,改善着城市 内部结构,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三是产业结构优 化与城市功能活力共进。文化产业以特有的产业 结构整合方式强有力地激活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 能。文化产业结构整合的最显著特征是,以具有 意义含量的文化创造性活动为中心,由此层层扩 散形成文化产业生产体系。文化产业通过强力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而文 化产业自身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又成为城市综合 服务功能活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产业以其特有的 广泛性和渗透性提升着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 度,带动着科教、休闲、传媒、体育等产业新群体蓬 勃兴盛,推动着人类知识经济时代高级阶段的来 临以及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它不仅对城市第 三产业结构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催化作用,而且使 传统的第三产业迅速裂变出新的产业群,推动城 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攀升,大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和活力。 (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江苏文 化产业基础较好,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笔者认为,按照“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 才队伍强”的目标要求,根据文化产业连续多年高 速增长的趋势分析,预计2015年可以实现四个基 本形成:(1)基本建成与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水平 相适应的,与大中城市功能相匹配的比较完善的 公益性事业和公共文化设施,即建成种类丰富、各 具特色、合理分布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 馆、剧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建成满足 区域人群需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设 施,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设施基础。(2)基 本形成与全省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总量规 模,与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产业, 即产业形态比较齐全,生产出发达的文化产品,培 育出发达的文化企业,打造出发达的文化产业,力 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探微 争五年时间文化产业占GDP5%以上,成为江苏经 济新支柱。(3)基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相适应的,为主导、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的 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和投资,在若干领域吸引 外资,投入实行拨款、资助、补贴等多种方式, 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配套的完善的文化产业政 策,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形成以文化投资控股 公司为主体的投资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4) 基本形成江海纳川、宽松和谐,有效集聚全国优秀 文化人才,创意创业创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培育成 全国一流的文化人才队伍,以文化人才高地建设, 推进文化产业高地发展。 (三)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围 绕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定位,以文化企业创 新能力为突破口,以内容产业的拓展为主攻方向, 以建设重大设施和产业为重点,突出提升文化产 业竞争力一个核心,抓住培育市场主体、整合文化 资源、营造创意创新创业环境三个关键。处理好 与市场、事业与产业、发展与升级、城市与区 域四个关系,实施资源整合、市场开发、文化创新、 品牌特色、人才集聚五个战略。有效组合文化产 业优势要素,重点发展壮大广播影视、新闻出版、 文艺演出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 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文 化旅游、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优势产 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协调、融合、共促发展,形 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使江苏成 为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文化产业强省与创意经济名 域。 路径选择: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安排 文化产业发展不同于制造业及技术产业,内 容创意的空间巨大,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十分紧密, 从一定程度说是智慧产业,机制要充满活力, 产业环境要更加宽松。学习借鉴世界先进城市文 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加快江苏文化产业发展,要在 补己之短、创江苏之新上下功夫,在六个“互动并 进”上做文章。 (一)时序性推进与跨越式发展互动并进。文 化产业必须在已有基础上,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61 S南京社会科学 OCIAL SCiENC£s IN NANJlNG 不能搞一哄而起。江苏城市文化产业比西方发达 国家,以及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起步要晚,可以 利用后发优势,全面规划,精心选择,明晰路径,实 现跨越式发展。要围绕文化事业型向文化产业型 转变、行政化资源调配向社会化资源配置转变、政 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研究制定江苏城市文化 产业发展总体纲要,并配套制定出台符合苏南、苏 中、苏北城市文化产业发展阶段性要求的时序性 发展规划,采取不同的城市时序性推进模式发展。 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城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 发展已初露端倪,要发挥先发优势,以规模化、集 约化推进,不断造就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资源 的新优势。镇江、扬州、南通、泰州、徐州等城市, 要发挥国有民营共存、多元优势互补的优势,促进 文化资源与企业资本相结合,以制度创新为支撑, 逐步发挥企业家的推动作用。盐城、淮安、连云 港、宿迁等城市,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坚持社 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注重市场导向与产业 属性,不等不靠,超前谋划,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 现后来居上。 (--)保护性策略与开拓性战略互动并进。从 江苏城市文化竞争力培育来看,公益性文化事业 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 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两者的良性互动需要以保护 性策略与开拓性战略的功能互补作为重要支撑。 这对于正在制定富有开拓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 江苏许多城市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 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建立在丰富多样的 文化资源基础之上。江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 厚,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文化资源配置中,要科 学区分资源可开发、保护性开发、不能开发等情 况,切忌对文化资源的破坏性、掠夺性开发,注重 在文化资源转化中,正确处理好文化生态平衡与 保护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 两手抓、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着眼于文化资 源,实施保护性策略,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消费需 求,为文化产业创造和拓展文化市场。经营性文 化产业着眼于文化市场,实施开拓性战略,采取市 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省有关职 能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法规体系,加快 62 2009年第l2期 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市场监管、文化创 新、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形成具 有江苏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 (三)集团型扩张与基地型集聚互动并进。促 进集团化整合,加快文化国有企业跨地区、部门、 行业、所有制的联合、兼并和重组,使之成为文化 产业发展的引领者,成为吸引国际公司和国 内企业购并投资的磁铁,成为民营文化企业竞争 发展的引擎,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 文化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集团,整 合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新兴文化集团,打造一批 新华发行、新华报业、江苏出版、江苏广电、江苏演 艺娱乐等一批年销售收入百亿元以上的“航母”。 促进基地化集聚,通过创办产业基地或园区,整合 优化现有资源,集聚产业要素,搭建公共技术服务 平台,孵化培育企业,促进文化产业前期创意、中 期制作、后期市场开放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完善 的产业链,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重点支持常 州、无锡、苏州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使“十一 五”期间动漫产业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年销售收入 超]00亿元。以推进数字内容产业为重点,加快 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出版发展。启动江苏省 数字视听节目库建设,推进“模转数”工程建设,抢 占 rv发展先机。加快规划建设江苏影视基地、 创意文化基地、报业印刷复制园和文化产业园。 (四)创意式开发与科技化提升互动并进。通 过创意和科技化方式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力, 实现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创意 开发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层动力。充分利用 金陵文化、楚汉文化、维扬文化、吴文化资源的潜 在优势,发挥创意性开发的神奇魔力,促进产品链 与价值链的统一,提高高端产品的附加值。内容 创意要通过创制品牌开发一批江苏文化名品,打 造一批“创意设计之都”。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高 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链的高 端,运用最新数字技术武装内容产业,通过自主创 新发展科技含量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文化 产品。广播电视业正加快数字化建设,努力实现节 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的数字化、网 络化完整链。出版业正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编 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主动化。 (五)市场主体培育与引导互动并进。增 强市场主体的活力。重点转出一批主体,国有文 化事业单位通过深化内部干部、人事和分配制度 改革,形成适应发展要求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改出 批主体,通过明晰产权,改制改造,对一部分国 有文化单位实行“事改企”,有条件的改制为规范 的现代企业;放出一批主体,通过完善产业, 优化服务环境,让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形成一 批民营文化企业;扶出一批主体,扶持龙头文化产 业集团和重点文化公益单位。加大引导力 度。以为主导,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明确和 规范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大力推进政企分开、企 事分开、管办分离,发展文化行业组织。探索建立 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方式。 改革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探索公益 文化社会办的新路子,增强公益文化事业内在活 力。制定和落实文化产业的财政、金融,建立 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补偿机制。建立社会资本投资 文化产业指导目录,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为 落实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措施提供组织保障。通 过市场主体培育和引导的互动互补作用,引 导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文化产 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 (六)信息化制导与多元化投入互动并进。充 江苏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探微 分发挥信息化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制导、处理、提 升的作用,推进文化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根据省 情做好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工作,加快建设大规模、 分布式、全息性的文化产业数据库群,发挥文化信 息资源网络系统优势,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省 范围内的共建共享。加大财政对文化事业和文化 产业的投入,增强对文化产业投入比例,发挥公共 财政在发展文化产业上的主导作用。设立文化产 业发展的专项引导资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 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坚持 “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动员社会 力量,形成多元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 通过股票上市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组建 各种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公司,并编制文化产业招 商项目库,广泛引进和利用更多的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1]林拓:《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前沿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版。 [2]彭立勋:《城市文化产业与发展模式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6年版。 [3]叶辛:《创意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江苏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zoo6年。 [5]《江苏统计年鉴))zoo9年。 [责任编辑:御风] 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