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来源:宝玛科技网
2023-2024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八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

一、积累运用(30 分)

又是一年芳草绿,正是茶农采茶时。3月30日上午,“仪路乡伴·真享美好”第二届仪征乡村旅游嘉年华捺山站——2024捺山醒茶会暨首届“绿杨春茶”采摘制作展活动在捺山地质公园成功举办。

绿杨春茶,如诗如画,如梦如幻。

它犹如春天的使者,轻轻摇yè在枝头,将生命的绿意洒向大地。它的名字,绿杨春,便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绿色的杨柳,明媚的春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每当春风拂面,万物复苏,绿杨春茶便悄然崭露头角。它的叶片,仿佛轻轻一掐,便能掐出水来。那独特的清香,犹如春天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在闲xiá之余,泡上一壶绿杨春茶,仿佛就能将整个春天都装进杯子里,让人沉醉其中。

绿杨春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的态度。它代表着宁静与淡泊,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在茶香中,人们可以领略人生的起起伏伏,也可以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品味绿杨春茶,就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它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春天的气息,享受生活的美好。在茶香中,人们可以放下世俗的纷扰,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安宁。1. 结合语境,完成题目。

(1)给加点字注音:悄然( ) 慰藉( )(2)根据拼音写汉字:闲 xiá ( ) 摇 yè( )(3)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质公园”“嫩绿如玉”“心旷神怡”“品味人生”这几个短语结构类型各不相同。B. “正是”“明媚”“生机”分别是副词、形容词、名词。

C. “品味绿杨春茶,就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这句话运用了排比修辞。D. 画波浪线句子主干为“绿杨春茶崭露头角”。

3. 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借“世外桃源”展现了作者的理想图景;魏学洢的《核舟记》,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

B. 形散神聚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吴伯萧的《灯笼》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鲁迅的《社戏》叙述了“我”少年时在水乡看社戏的一段往事,抒发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满分:150 分

C. 事理说明文侧重对事物内部事理的阐释。《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说明恐龙灭绝原因;《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初步了解“物候”“物候学”,明白影响物候的因素。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4. 根据提示,完成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秦风》)(2)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周南》)(3)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邶风》)(4)_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5)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6)孟浩然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另翻新意,写出了含而不露的干谒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千山万水也不能阻隔朋友间的真情。

语言综合实践(9分)

5.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热”持续升温。仅2024年3月,全国共举办各类各级路跑赛70多场。学校准备举办“关注马拉松赛”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1)请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

本报讯(记者王鹏)30日下午,江苏银行·2024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以下简称“扬马”)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扬州站)火种采集仪式,在大明寺鉴真纪念堂举行。

“扬马”是世界唯一以人名命名的马拉松。唐代高僧鉴真曾任大明寺住持,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迷路,历时12年5次渡海都未成功,那时鉴真已经失明,但矢志不渝,天宝十二年,第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将佛教、医药、文学等盛唐文化传到日本。每届“扬马”开赛前举行火种采集仪式,寓意鉴真精神代代相传、友谊火种传遍世界。

下午2点30分,随着三声磬响,大明寺僧众在鉴真大和尚坐像前为赛事祈福。祈福结束,大明寺住持能修法师接过火炬,从鉴真纪念堂长明灯取火种点燃火炬后,传燃至江苏银行扬州分行副行长俞涛手上的火种灯。随后,火炬手依次从火种灯点燃手中火炬,与护炬手一起,护送“扬马”火种下山。(2)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是世界唯一以人物命名的马拉松赛事,请结合上面新闻,思考扬马为什么以“鉴真”命名?

(3)小真拟写对联宣传“扬马”,请你根据链接材料帮他完成下联。

链接材料:赛道总体是龙的形状,跑者从广陵新城起航,途经东关古渡、文昌阁、四望亭、宋夹城、

汉陵苑、瘦西湖、鉴真广场、大明寺等历史文化地标,跨越大运河和古运河,最终汇聚在秀丽的明月湖畔。全程穿越扬州2500多年的历史岁月,跑过唐宋元明清的绚丽文化。沿途风光旖旎、文博秀美、生机勃勃,“古今”与“活力”有机串联,悠远的古韵与蓬勃的生机融合,处处彰显扬州“好地方”的美好春景,展示扬州高质量发展的无限精彩。

上联:澎湃激情碰撞江南浪漫 下联:_______________(4)简要说说从“扬马”图表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二、阅读理解(57分)(一)名著阅读(12分)

6. 小仪选择性阅读了《经典常谈》中的相关章节并有了新理解,下列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A. 《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都是非常经典的文言文,应该属于“经史子集”四部中的“子”部,可以选择去《文十三》一章进行深入阅读。

B. 为了更好的对《<诗经>二首》中的主旨进行解读,你可以查阅《<诗经>第四》中关于“诗言志”的相关观点。

C. 小仪对古代的“说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可以去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7. 请为下列名著选择合适的“推荐语”,贴在相应的括号内。

①( ) ②( ) ③( )

A.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一部通俗而有趣的哲学启蒙读物。

B.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C.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是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首选佳作。D.这本书营造出对坐晤谈的氛围,读来如听长者交心,语重心长,情辞恳切。

8.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写道:“比、兴都是《大序》所谓‘主文而谲谏’;不直陈而用譬喻叫‘主文’,委婉讽刺叫‘谲谏’。”以你读过的《诗经》中的其中一篇为例,帮同学们理解“主文”是怎么回事。

9. 结合选段,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说说作者如何让艰涩深奥的古典文化更易为读者所理解。

他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

(二)诗歌阅读(5分)

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小题。

【甲】_____望[清]周容

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_____望[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欲追残梦惊回处,樽前剥蟹脐。

10. 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甲】_____望 【乙】_____望

11. 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三)文言文阅读(13分)

石涧记柳宗元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①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②。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

可罗胡床③十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④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注释]:①亘:横贯。②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阃,内室,闺门。③胡床: 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践履:踪迹,行迹。1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⑴民又桥焉( ⑶均荫其上(

) ⑵可罗胡床十居之(

) ⑷道狭不可穷也(

))

1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其 水 之 大 倍 石 渠 三 之 一 亘 石 为 底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

15.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小真同学根据选文与《小石潭记》,探究 “游记写作要素”,请帮他完成下表。

《石涧记》:“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

探究一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下见”“坐潭上”

要 素 一 :①________

选文中“②___________”一句和《小石潭记》中“如鸣佩环”都用比喻写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探究二

选文中的“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和《小石潭记》中的“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又都写

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

出了岸边石头的不同形态……

两篇文章为读者展现美丽画卷的同时,又让人感受

探究三

其寄寓的复杂情感。

③_________

要 素 三 :

探究小结:一篇好的游记,这三个写作要素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游记完整的格局。

(四)实用文本阅读(13分)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③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④“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标准,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读懂“二十四节气”》)

材料二:

天文制约节气

①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源于内因的酝酿,还有外因的操纵。众所周知,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白天和黑夜,而它围绕太阳的公转,需要365日5时48分46秒。由于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始终存在着66°34'的夹角,如此一来造成阳光对地球各地直射和斜射的区别。因此,西周的“天文达人”用圭表测影法,确定了夏至、冬至。

农事催生节气

②“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西晋哲学家杨泉在《物理论》中记载:“畴昔神农始治农功,正节气,审寒温,以为早晚之期,故立历日。”这番话说明咱们的老祖宗设立节气的初衷是为了“治农功”。节气以一年为基础,约15天为一节气,划分24个不同的节气。春秋时期,五经之一的《尚书》有尧帝命人“四仲中量”的典故,确立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等节气。在《管子·轻重已》中,又增加了“春始”“夏始”“秋始”和“冬始”等节气。时至战国,《吕氏春秋》将节气增加到22个,节气初具雏形。“二十四节气”的出炉,是古代农业社会征服自然的有益尝试。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三:

“二十四节气”客观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是我国物侯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相连。几千年来,“二十四节气”在指导我国农业生产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大实践作用。今天,现代养生更看重节气,如“三月八,吃椿芽儿”,又如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等等。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和相关活动有着凝聚族群、和谐天人关系的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四节气”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已初具雏形。

B.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后来能够逐步被全国各地采用,被多民族共享,是因为它被当作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

C.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即使在今天其对农业生产的指导功能仍未减弱。D.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既有内因也有外因。17. 材料中画线句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8. 有人认为材料二的两个段落应调换顺序,请说说理由。

19.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有哪些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五)(14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月下蛙鸣是故乡钟芳

①故乡夏夜的蛙鸣,是一个个激昂跳动的音符,是一首首恬静舒缓的乡间小夜曲。披着如银的月光,漫步在乡野阡陌间,置身在散发清凉气息的田园中谛听蛙鼓长鸣,简直就像欣赏动人心弦的交响乐。听着这胜于天籁的蛙声,让身心回归自然,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②久居现代城市,我们整日蜷缩在钢筋水泥里,与青蛙蝌蚪不复相见已有多年,连蛙声也难得一闻,更不用说去感受[A]的美妙情趣了。城市无蛙鸣,我的耳朵再也捕捉不到自然中的那一声声美妙音乐,听虫吟鸟啼、蝉叫蛙鸣,这些自然中生命的亲切歌唱,渐渐地成为一种异常珍贵的自然音响。

③可今年入夏后,搬了新居,小区里居然响起了阵阵呱呱的蛙鸣。刚开始,我怀疑是自己的听觉出了毛病,可侧耳倾听,那声音虽然微弱,可是却那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由远渐近,由少渐多,由轻渐重,盈盈满耳的欢快音符在静寂的夜空中,清脆悦耳,唱响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精彩着夏夜的美丽,一时惊喜中,我竟难以入眠,不由得拨动了儿时记忆的琴弦……

④我儿时的岁月是在乡村度过的。那里遍布小河沟渠池塘,每到夏夜晚饭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手摇着大蒲扇来到池塘边的老榕树下,讲着天南地北的事儿。孩童们疯跑着扑流萤、捉迷藏、打水仗。

⑤累了乏了,便躺在竹椅上数星星,听妈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凉爽的清风嗖嗖吹来,正当人们沉醉于夜晚的清凉之中,突然阵阵蛙声涌起,漾起一圈圈甜美的涟漪。稻秧垄畔,水草缝里,荷花丛中,轻重不一的蛙鸣此起彼伏,激昂亢奋地噪闹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波接着一波。那蛰伏了一冬的青蛙们,正呼朋引伴迫不及待地在夜色中,鼓起腮帮子唱起了最纯朴的乡音,或雄浑高亢,或悠扬欢快,或婉转缠绵,或一唱三叠别有韵味。蛙鸣阵阵,随着柔和的月色,荡漾开来,酝酿着稻花香里的丰年,丰盈着农人的梦境。

⑥循着蛙声,走过空旷的田野,来到月光下的荷塘边,便会看见青碧似翡翠的荷叶上,一只只瞪着晶亮大眼睛、鼓起白腹的青蛙正在尽情欢歌,人走近了,它们才一蹬腿,扑通扑通地跳进水中,跳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动作是那么轻盈,那么潇洒!“嘎咕嘎咕”“阁呱阁呱”“鼓嘎鼓嘎”,满塘青蛙仿佛有谁指挥似的,整齐而有序地高歌起来,身前身后,远远近近,都有青蛙在演奏它们精美绝伦的乐章,其境界之恬静和谐,是再高妙的乐师也难以合成的天籁。蛙声如歌,庄稼拔节,意趣天成,乡村沉醉在祥和美好的时光里。待到夜深了,如玉的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中,人们都钻入了蚊帐罩着的竹床上头枕着这不绝的蛙声酣然入睡。

⑦故乡有农谚:“青蛙咕咕叫,丰年来报到。”蛙是害虫的天敌,农田的天然守护神,据统计,每只青蛙每年可捕食上万只害虫。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总是把蛙鸣的响亮和稠密,与庄稼的丰收联系在一起。谁家稻田蛙声愈闹,谁家稻子收成就好。[B]乡村的丰收景象,引发了诗人的好心情,听取那一片蛙声,想着丰收在望的庄稼,心中激荡起满腔的喜悦。那一份期待,那一份赞誉,也把青蛙之于农事的功劳渲染得淋漓尽致。从此,我也终于读懂了乡亲们听取蛙声时的感动和虔诚,他们祈愿着家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小日子能过得和和美美。如果哪一天他们没有听到这美妙的音乐,就会不约而同地相互询问,今夜的蛙声呢?

⑧“清心听鸣蛙,胜于俗子语。”月色如水,一揽蛙鸣入怀,听蛙鼓琅琅,与大地同眠,把心融于田园,把情融于自然,点点滴滴渗入心底,不禁迷醉在这温柔的梦乡里。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21 年 7 月)

20. 本文以“蛙鸣”为线索展开叙述,请你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体会本文的贯珠之势。

21. 小真认为文章极具文采,请帮他批注赏析摘抄的语句。

凉爽的清风嗖嗖吹来,正当人们沉醉于夜晚的清凉之中,突然阵阵蛙声涌起,漾起一圈圈甜美的涟漪。22. 根据选文内容,下面两句诗应分别置于A、B 何处?请辨析选择,将所选诗句序号,写在对应横线

上。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宋)曹豳(bīn)《春暮》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

理 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阅读完本文后,小仪同学想起了吴伯萧的文章《灯笼》,他认为那些善于体察生活,情感细腻缜密的人,总能在对自然的诉说和观察中,激扬起阵阵诗情,传达出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请你仿照他给《灯笼》的批语,也给选文做一个总评。

《灯笼》一文借“灯笼”的功用和对它的种种回忆,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寄托着自身愿做“马前卒”的誓愿,展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博大胸怀,文章托物言情,沉雄跌宕。

三、作文(60+3分)

24. 弯,意为行路改变方向,也比喻事情发展中的转折,或思路的转变。也许拐弯之后,遇见的人、事、景就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请以“拐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情感要真切,不得抄袭、套作;(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3)不少于6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