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配电室接地干线敷设
施工准备
1材料要求
全部采用热镀锌扁钢
2技术准备
熟悉相关图纸,施工符合设计要求
施工工艺
室内的接地线多为明设,也可以埋设在混凝土内。明设的接地线大多数纵横敷设在墙壁上。
为保证供电系统接地可靠和故障电流的流散畅通,变压器室、高低压开关室内的接地干线应有不少于2处与接地装置引出干线连接。
(1)室内明敷设接地干线。用螺栓连接或焊接方法固定在距地250~300㎜的支持卡子上。 水平直线部分:1L=1~1.5m; 转弯或分支处:2L=0.5m; 垂直部分3L=1.5~2m; 转弯处间距为0.5m。
(2)支持卡子的做法。图3-73为支持卡子的做法示意图,在房间内,为了便于维修
和检查,干线与墙面应有10~15㎜的距离。图中b值比接地干线宽度多5㎜。
(3)接地干线过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接地线过伸缩缝,应留有伸缩余量(作成“Ω”形);并分别距伸缩缝(或沉降缝)两端各100㎜加以固定。
(4)接地干线穿墙或楼板。就地线又须穿楼板,这是应留洞或预埋钢管。接地线安装后在墙洞或钢管两端用沥青棉纱封严。
(5)接地线过门。接地线过门的安装方法参见图3-76.图中b为接地扁钢的厚度。
(6)接地线由室内引向室外接地网。由室内干线向室外接地网引出的接地线,至少应有两处。
(7)接地支线做法。由接地干线向需接地的设备引接地支线的做法。
(8)利用自然接地体的接地线安装。
①交流电气设备的接地应充分利用以下自然接地体:
a.埋在地下的金属管道(但可燃或有爆炸介质的金属管道除外)。
b.金属井管。
c.与大地有可靠连接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金属结构。
为保证完好的电气设备,应在金属构件的连接处焊跨接线,跨接线用截面不小于1002
㎜的钢材焊接。
d.水工构筑物及类似构筑物的金属桩。
②交流电气设备的接地线可利用:
a.建筑物的金属结构(起重机轨道、配电装置的外壳、走廊、平台、电梯竖井、起重机与升降机的构架、运输皮带的钢梁等)。
利用起重机轨道时,轨道之间接缝处要用-25×4的扁钢作跨接线,轨道尽头再与接地干线连接起来。
b.配电的钢管:钢管配线可用钢管作接地线,在管接头和接线盒处都要用跨接线连接。 管径为:电线管≤32㎜或钢管≤25㎜时,选择直径为6㎜的圆钢。 管径为:钢管32㎜或电线管40㎜,选择直径为8㎜圆钢。 管径为:电线管50㎜或钢管40~50㎜,选用直径10㎜圆钢。 管径为70~80㎜时,选用25㎜×4㎜的扁钢。
c.利用电缆金属构架:利用电缆的铅皮作接地线。接地线的卡箍内部须垫以2㎜厚的铅带;电缆钢铠与接地线卡箍相接处部分须刮擦干净,卡箍、螺栓、螺母及垫圈均需镀锌。卡箍安装完毕后,将裸露的钢铠缠以沥青黄麻,外包黑胶布。
要注意接地线与管道、铁路等的交叉部分,以及接地线可能受到机械损伤的场所,应采取保护措施。
质量标准
1 主控项目(GB50303-2002/第25条)
1.1 暗敷在建筑物抹灰层内的引下线应有卡钉分段固定;明敷的引下线应平直、无急弯,与支架焊接处,油漆防腐,且无遗漏。
1.2 变压器室、高低压开关室内的接地干线应有不少于2处与接地装置引出干线连接。
1.3 当利用金属构件、金属管道做接地线时,应在构件或管道与接地干线间焊接金属跨接线。
2 一般项目
2.1 钢制接地线的焊接连接应符合本规范第24.2.1条的规定,材料采用及最小允许规格、尺寸应符合本规范第24.2.2条的规定。
2.2 明敷接地引下线及室内接地干线的支持件间距应均匀,水平直线部分0.5~1.5m;垂直直线部分1.5~3m;弯曲部分0.3~0.5m。
2.3 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处应加套钢管或其他坚固的保护套管,钢套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2.4 变配电室内明敷接地干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便于检查,敷设位置不妨碍设备的拆卸与检修;
2 当沿建筑物墙壁水平敷设时,距地面高度60~300mm;与建筑物墙壁间的间隙10~15mm;
3 当接地线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设补偿装置;
4 接地线表面沿长度方向,每段为15~100mm,分别涂以黄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
5 变压器室、高压配电室的接地干线上应设置不少于2个供临时接地用的接线柱或接地螺栓。
2.5 当电缆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时,电缆头的接地线应通过零序电流互感器后接地;由电缆头至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一段电缆金属护层和接地线应对地绝缘。
2.6 配电间隔和静止补偿装置的栅栏门及变配电室金属门铰链处的接地连接,应采用编织铜线。变配电室的避雷器应用最短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连接。
2.7 设计要求接地的幕墙金属框架和建筑物的金属门窗,应就近与接地干线连接可靠,连接处不同金属间应有防电化腐蚀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