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红色故事五百字观后感
说到黄埔军校,就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那些人物随时会在书本、电影里跃然眼前,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陈赓等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他们成长与奋斗的足迹。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而言,黄埔军校恰恰是那些时代精英们走向历史舞台的前站。而我,向往黄埔,是因为它的名气:向往黄埔,更因为它的精神!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北伐统I中国的主要军力。自1 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 9 4 9年底迁往高雄县凤山市,在共办了二十三期,在台续办至今已七十八期,在时期其毕业生包括各分校、训练班在内,计有41386 人。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始料所不及的。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大为目的。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为国爱民,不怕牺牲\"的校风,培养出了一批如周恩来、蒋介石、廖仲恺、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陈毅、邓演达、张治中等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林则徐虎门销烟更是挽族损失,救亡图存的大事件。
观看时,心情甚是激动,仿佛是身临其境,江面上凉风习习,波浪层层叠叠,壮观豪迈,正如我们此刻的心情,是激动是亢奋?是感时伤怀?是深深的怀念?还是感激盈胸喷发?无以言表,只能像水波一样此起彼伏,时而平静,时而喧嚣。“ 是什么使这些先烈,不惜个人利益甚至生命投身于事业,为保卫祖国,人明奋斗终生?”这是看后紧紧攥住我的一个疑问。
“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的黄埔!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本校精神,发扬本校精神。”读着这激昂的歌词,我突然感觉曲谱都有些多余。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后的若干岁月里,黄埔学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歌词的深刻内涵,那里面的每一一个文字都像钉子一 样嵌入了黄埔军人的心中,并成为激励他们奋进的号角。将帅昂昂出此家,风云叱咤闹中华.挺东**逆叛,跃马北征荡恶阀.血战八年倭寇丧,谐和两岸义魂嘉.将军已去丰碑在,不老青山不败花毫无疑问,精神是重要的!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才有了众多的热血学子怀抱一颗爱国之心投身这里;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这个弹丸之地却能举世闻名;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这里英雄辈出、将帅如云;因为有了黄埔精神的存在,英雄的鲜血终将唤起了中华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