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7 语言的语用研究

来源:宝玛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7 语言的语用研究”。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7 语言的语用研究

一、语言的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是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具体观察与分析来解释语言现象,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特征。语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考察句式的使用条件:研究一种句式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使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以及在不同语义背景下的适用性。这涉及到对句式使用条件的深入剖析,以理解其背后的语用规律。

社会语言学差异:考虑同样成分在不同社团或不同文体中的使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地域、文化、社会阶层等多种因素,反映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信息传递角度: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分析语言现象,如通过特定句式或词汇来传递特定的信息或情感。这涉及到对语言信息编码和解码过程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来有效传达信息。

语法化研究:研究词或句子格式由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变异,如“很中国”、“很男人”等表达方式的形成和演变。这种变异反映了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适应和变化的特点。

跨语言跨方言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或方言中的语用现象,揭示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这些共性和差异对语言理解和运用的影响。

篇章研究:跨越句子层面,研究由多个句子组成的篇章结构及其语言现象。这包括篇章的连贯性、衔接性、主题性等方面,以及不同领域语言(如法律语言、新闻语言、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二、关于【按说】的语用分析

“按说”是一个表示依照事实或情理来说的词语,在语用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常用于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主观判断或推测。例如,“按说他该回来了,但还没回来”表示对某人应该回来的判断与实际未归的对比。此外,“按说”还常用于表达说话人对未来事情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把握,如“按说他会来的,但我也不确定”。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掌握“按说”等词语的语用规则尤为重要。因为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和句式都蕴含着丰富的语用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难以从词典或语法书中直接获取。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用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关于“把字句”的语用研究

“把字句”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结构,用于表示对宾语的处置或致使作用。在语用研究中,“把字句”的使用条件和功能得到了广泛关注。

处置功能:“把字句”常用于表示对宾语的位置、性质等方面的改变或处置。例如,“你把书搁在书架上”表示对书的位置进行了改变。

致使功能:“把字句”还可以表示由于某种动作或行为导致宾语发生某种变化或结果。例如,“这一盆大衣服把我洗得累死了”表示洗衣服这一行为导致说话人感到疲惫不堪。

其他功能:“把字句”还可以用于表示不经意发生的不如意情况、归罪于某物等。此外,“把字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如口语中更常用简单的“把”字句结构,而书面语中则可能使用更复杂的句式结构。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把字句”是一个难点和重点。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语料和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把字句”的语用规则和用法特点。

四、VP的歧义与语用分析

VP(动词短语)在汉语中常常存在歧义现象,即同一个VP结构可能具有不同的指称对象或意义。这种歧义现象在语用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涉及到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例如,“抓逃犯的”这一VP结构在指称上可能存在歧义:它既可以指称施事(即抓逃犯的人),也可以指称与逃犯相关的电影、电视或小说等作品。然而,在实际语境中,由于语境的和语用信息的补充,这种歧义往往可以得到消除或确定。

因此,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VP结构的歧义现象及其消解机制,以更准确地理解和解释句子意义。

五、与动词“给”相关的句式及语用分析

动词“给”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功能,与“给”相关的句式也多种多样。这些句式在语用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涉及到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和目的。

例如,“张三跟王五一起把礼物送给了李四”这一句式中,“给”字用于表示动作的接受者(即李四)。同时,该句式还涉及到施事(张三和王五)、受事(礼物)以及与事(李四)等多个语义角色。在语用分析中,我们需要关注这些语义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句子的意义。

此外,与“给”相关的句式还可能涉及到不同的语体和文体差异。例如,在书面语中,“给”字句可能更加正式和规范;而在口语中,则可能更加随意和灵活。这种差异反映了语言在不同社会语境中的适应性和变化性。

综上所述,语言的语用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语言使用的具体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语言教学和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