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五代不倒翁是谁?

来源:宝玛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五代不倒翁是谁?”。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任世间王朝陵替,江山代谢,此人稳坐钓鱼船,仕途永远得意。这个人就是被称为“乱世不倒翁”的冯道。
  冯道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共历时五十四年。最长的后梁延续了十七年,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五年。在这期间,后晋被契丹人所灭,契丹人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
  在这个动荡混乱的时代,我们实在无法忽略冯道这位历史上少有的奇人。说他是奇人是因为他的仕途经历在中国历史上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冯道一生,历经五朝,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位近三十年,前后俸事八姓十帝,终身享受“国家高级领导人待遇”。冯道处乱世而历巨变,政权和皇帝走马灯似的轮替不休,他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不但长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代所罕见。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死于954年,死年七十三岁。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冯道的历次散阶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武职勋位自柱国至上柱国。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食邑自三百户至一万一千户,食实封自一百户至一千八百户。
  用惯常的思维和语言难以对冯道的经历和官场哲学 “一言以蔽之”。从冯道一生的政治经历来看,冯道显然是一位“不作为”的高级。而这种“不作为”,或许正是他数十年“大旗不倒”的原因。每当政权鼎革之际,冯道都躲到了幕后。而当新政权全面控制局面时,冯道往往会跳到台前来帮助新主子“稳定”局势,理顺方方面面的头绪,使新政权尽快进入角色。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从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是察言观色,永跟最有实力的当权者。尽管冯道在大节上并不合乎正统道德准则,却十分适合当时官场的需要。冯道看似“难得糊涂”,“人莫测其喜愠”,实则老谋深算、圆滑多变。而在私德方面,冯道向“圣人”标准看齐。他一生勤俭,为人宽厚,既不贪色,也不贪财,一向爱护百姓、乐于助人,这些品行使他在当时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冯道为官的第一秘诀为,“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资治通鉴。后晋纪》。冯道俸事后晋石敬瑭时,石敬瑭曾以用兵事询问他,冯道对石敬瑭说:“陛下历尽艰险,创成大业,神武睿略天下无有不知。兵伐之事,陛下一定要自己决断。臣下本是一书生,为陛下在中书,守历代成规,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差错。臣下在(后唐)明宗朝时,明宗曾以兵事相询,臣也是这样回答他的。”冯道的回答实在高妙。首先夸赞皇帝“神武睿略”,龙颜必然大悦。然后把“兵伐决断”的皮球踢回给皇帝。进而表明自己行宰相职,一向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尽管冯道依违两可,无所操决,但石敬瑭“颇可其说”,很满意他的答复。一朝宰辅不问军国大事,倒是奇事一件,恐怕诸葛亮、王猛等人地下有知,也会对此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冯道为官的第二秘诀是及时辩明政治风向,政治立场和效忠对象可以随时改变。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冯道仍为宰相。这时潞王李从珂反于凤翔,愍帝遂出奔卫州。一看愍帝大势已去,冯道“视其君如路人”,亲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从珂入,接着拥立李从珂为后唐末帝,冯道则继续担任宰相一职,百官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各归其位。末帝即位时,愍帝还在卫州,三日后,愍帝被杀。后来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对后一朝的“赤胆忠心”,尽管这种“赤胆忠心”也许在下一次江山易代时烟消云散。
  冯道为官的第三秘诀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他适时披诵吟讽,灵活运用委婉的讽谏、无关痛痒的讥诮等手段讨巧取悦皇帝。例如,唐明宗时,冯道曾谏明宗“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然后推荐了一首当时举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听了说:“此诗甚好。”遂命侍臣抄录下来,经常颂读。冯道讽谏皇上居安思危,以天下苍生为念,实质上是大而化之,并没有包含具体治邦的建议。此次讽谏后,明宗对冯道更加器重了。
  冯道在契丹时,到京师朝拜辽太宗耶律德光。耶律德光责备冯道为什么要事俸后晋,冯道一时不能回答。耶律德光又问:“那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答道:“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又讥刺道:“你是何等老子?”冯道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冯道应答有趣,引得耶律德光甚为高兴,冯道遂被拜为契丹太傅。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正是由于冯道掌握了这些为官之道,才使得他成为五代时不同时期帝王们的宠臣,冯道实乃古往今来官场中“不世出”的人物。

解决方案2:

冯道,做过五代的丞相

解决方案3:

冯道(882-954),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国中部河北交河东北)人。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时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到契丹任太傅。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时任太师。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时任太师、中书令。曾著《长乐老自叙》。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为印行经籍标准文本,经皇帝批准由尚书屯田员外郎田敏等人任详勘官,李鹗、朱延熙等书写,依唐刻《开成石经》,并和经注合刊,开雕“九经”:《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以端楷书写,能匠刊刻。
  到了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历时22年。同时刻成的有唐代张参撰《五字》、玄度撰《九经字样》等书。因刻书事业由国子监主持,故史称“五代监本九经”,创官刻书籍之始。当时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对此,元王祯评为“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印本后来失传。
  六个皇帝的宰相——冯道其人其事
  冯道(八八二——九五四年),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唐末投刘守光作参军,刘败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当巡官。张承业重视他的“文章履行”,推荐给晋王李克用,任河东节度掌。后唐庄宗时任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明宗时出任宰相。后晋高祖、出帝时均连任宰相,契丹灭晋后,被任为太傅,后汉代晋后任太师,后周代汉后依然任太师。周世宗征北汉前,冯道极力劝阻,激怒了周世宗,因而不让他随军,令他监修周太祖陵墓。当时冯道已患病,葬礼完成后就去世了,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就是这位冯道,竟引起了千古毁誉。
 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谜
  根据年间,时任蓝田县、喜好玉石收藏的童冠文推考,传国玉玺可能被五代的冯道私藏。
  后唐主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等在亡国之际,登玄武楼 而亡之时,冯道正是当时的重臣。唐废帝李从珂时,冯道为三公之一的司空,李从珂在玄武楼 而死,传国玉玺自此不知去向,莫非传国玉玺被冯道收藏?这时,一个更大胆的想法使他(即童冠文——笔者注)心头为之一震,传国玉玺会不会就在冯道的墓中?这样一想,他心头的疑云便一点一点地散开了,立时感到云开日出,豁然开朗起来,看来传国玉玺很有可能就在冯道的墓中。
  原来冯道不仅是一个善于观望形势、舍弱趋强、无所建树的大官僚,而且还是一个私藏国宝、老谋深算的人。他把传国玉玺私藏起来而没有献出来,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许即使献出来他也不可能当更大的官了,他深知自己的官职已经够高了,纵使献宝邀功也是白搭,所以便藏了起来。而他死后,却让这稀世珍宝陪伴着他那丑恶的肉体,成为千百年来的一大迷踪。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