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谒,在佛教怎么读”。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谒,音yè,在佛教中,谒应为错写,本词为偈,音jì,比如谒语为错写,本词为偈语。
偈语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
偈语是佛法之本,佛经是树干与青柯,偈语是果实与花朵。因为每首偈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成为僧人顿悟的美谈。著名偈语有唐代高僧惠能大师《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等。
扩展资料:谒的历史起源
谒至少在秦末汉初就已出现了。《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时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到吕公家去贺喜,因为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发现的东吴将军朱然墓中出土了三枚谒。这三枚谒是用木片做成的,长24.8厘米,合汉代1尺,宽9 .5厘米,厚3.4厘米,谒面顶部写以个“谒”字,右边直行墨书:“节右军师左大司马当阳侯丹扬朱然再拜”,谒面有一大片空白,这就是书写贺礼钱数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谒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偈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谒
解决方案2:
1、谒,读ye,四声,在佛教中常指拜见,参拜的意思。
2、谒,一般常用的意思是拜见。另指说明,陈述,告发,还指名帖。
3、词义介绍
1.说明,陈述,告发:请~其故。
2.拜见:~见。拜~。进~。
3.请求:~归。~医。
4.名帖:"使者惧而失~,跪拾~"。
5.掌管晋见的近侍。
扩展资料:
“谒”字历史悠久,至少在秦汉时期便已出现。
在《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沛县当亭长之时,有一次和朋友去吕公家去贺喜,但因身上没有带钱而不得上堂入座。刘邦便假装“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这“诣”就是汉代的名片。
而在《释名》一书中,则对“谒”解释为:“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谒
解决方案3:
偈,在佛教中读音为jì。
是梵语gāthā的音译词的缩略用字,原指佛经中的唱词,也泛指与佛教有关或带有佛教色彩的诗作。
是一种禅机,用一些诗或话语来讲一个道理。
佛教祖师法偈:
1、西天祖师一祖摩诃迦叶尊者偈曰:“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2、二祖阿难尊者偈曰:“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3、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偈曰:“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4、四祖优波鞠多尊者偈曰:“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5、五祖提多迦尊者偈曰:“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6、六祖弥遮迦尊者偈曰:“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7、七祖婆须蜜尊者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8、八祖佛陀难提尊者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9、九祖伏驮蜜尊者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10、十祖胁尊者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11、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12、十二祖马鸣尊者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13、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偈言:“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扩展资料:
佛教七佛谒:
1、毗婆尸佛偈曰: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象。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尸弃佛偈曰: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毗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4、拘留孙佛偈曰: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5、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6、迦叶佛偈曰: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7、释迦牟尼佛偈曰: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偈
解决方案4:
正确写法----偈语(jìyǔ)。
谒语是一种禅机,用一些诗或话语来讲一个道理。比如: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