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玛科技网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些“互助群”变味成“约死群”,专家:约死或涉故意杀人

来源:宝玛科技网

有网友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些“互助群”变味成“约死群”,专家:约死或涉故意杀人”。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解决方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解决方案1:

一些“互助群”变味成“约死群”,专家:约死或涉故意杀人

一些原本旨在提供心理支持和互助的社交群,近年来逐渐变质,成为了所谓的“约死群”。在这些群里,成员们不仅讨论自杀的方法,甚至有人鼓励和教唆他人轻生。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约死行为可能涉及故意杀人罪,社交平台、群主及管理者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约死群现象概述

在一些名为“××互助交流”“××疗愈”“××心灵驿站”的社交群中,充斥着消极的氛围。成员们频繁提及“想自杀”“约自杀”“怎么自杀”等话题,并有人对此类问题“出谋划策”,甚至提供资金帮助。这些群已经背离了原本互助交流的初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约死群”。

二、约死行为的法律责任

故意杀人罪:

相约自杀时,如果有人自杀身亡,而有人中途放弃但没有对自杀者进行救助,活着一方的自杀行为和言论如果加强了对方自杀的意图,则可能涉嫌故意杀人罪。

无论是通过言语上的怂恿、刺激等教唆行为,还是直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都可能促进损害后果的发生,从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教唆者和被教唆者通过网络进行联系和交流,即使被教唆者的自杀行为是其自主决定和自主行为,但教唆者的言论在客观上可能对被教唆者的自杀行为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教唆者虽然不必然承担刑事责任,但其行为加强了自杀者的自杀意图,促进了损害后果的发生,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三、社交平台与群主的责任

社交平台:

社交平台有义务对“约死”等相关内容进行风险防范,可以采取监控、屏蔽敏感词汇等方式进行干预。

如果平台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停止传输相约自杀等类似危害生命健康权的信息,可能也要承担相关责任。

群主及管理者:

群主及管理者有义务对群的设立和日常活动进行必要管理,对于群内违反法律、违反公序良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甚至影响社会安定团结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清理整顿。

对于掌握到的相关有害信息,群主及管理者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四、如何防范和应对

加强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交平台的监管,要求平台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约死群”等有害信息。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鼓励人们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同时,也要让人们了解约死行为的严重性和法律责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建立举报机制:

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约死群”等有害信息,为相关部门提供线索和证据。

社交平台也应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方便用户举报有害信息。

心理危机干预:

对于已经加入“约死群”或有自杀倾向的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必要时,可以联系专业的心理机构或警方介入,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注:以上图片为心理健康宣传海报示例,与本文内容无直接关联,但用于强调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针对“约死群”现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监管、提高公众意识、建立举报机制以及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等措施,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和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

显示全文